閱讀73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李白站在哪裏望天門山?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李白站在哪裏望天門山?

丁啟陣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山,圖片來自網絡

李白這首詩,描寫今天安徽當塗縣天門山一帶的山水形勝,不啻是一幅絕佳的山水畫,大致詩意不難理解。但是,若想把它清楚、準確地表述出來,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

問題之一是“至此回”怎麼講。

“至此回”,日本影印靜嘉堂宋刊本和清繆曰芑刊本作“直北回”。後人一般采納清代學者毛奇齡的意見,“既東又北,既北又回,已乖句調,兼失義理”,即認為“直北回”文理不通。“直北回”大概是後人篡改而來的版本,但是這個篡改並非完全沒有根據。天門山,又叫蛾眉山,實際上是江東岸當塗的東梁山(博望山)和西岸和縣的西梁山相對,遠遠望去像一道門,因而得名。“楚江”即長江,在天門山一帶,的確是由南向北(略偏東)流淌的。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李白是詩人,是一個具有濃厚浪漫氣質的詩人,他不見得有傳播“正確地理知識”的意識,當時他也未必在意長江流淌方向的問題。況且,按照地理知識認真計較起來,“碧水東流”四個字也講不通,因為“楚江”在進天門山之前已經是向北流淌,並非到了天門山才突然轉折,向北流淌。更重要的論據,是毛奇齡所說的,文理的問題。一會兒東流,一會兒直接向北,一會兒又回流,太繞了,也太拗口了。

如果是“碧水東流直北回”,“回(迴)”字當作轉折講,九十度角轉折。但是,這裏的“回”字顯然不是轉折的意思,而是打漩渦的意思。長江在進入天門山之前,江麵寬闊,因為二山夾江,河道突然變窄,水流受到阻擋,形成漩渦;出了天門山,江麵突然變寬,水流也會形成漩渦。詩句作“至此回”,意思是在這裏形成漩渦,文理通順。但也有一個問題,“碧水東流”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碧水北流”。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李白搞錯了,誤以為長江是一直向東流淌的;二是李白把“碧水東流”當作習慣用語,取其“江河流淌”的意思,不去計較它的具體流向。

相比之下,“至此回”比“直北回”好。

問題之二是詩人李白當時站在哪裏望天門山?

李白站在哪裏望天門山,曆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站在岸上,一種是站在船上。

大概是多數讀者都會不假思索地理解為詩人是站在岸邊某處,因而有些文學史家不惜筆墨,洋洋灑灑論證其不妥。

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相關條目就有如下論述:“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隻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麵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劉學鍇撰)

再如,《李白全集編年注釋》詩後按語:“細玩詩意,既雲‘兩岸青山相對出’,顯係作者在江上舟中所見,且舟行甚速,則順流而下可知。”

論證有邏輯,合情理。但是,借用蘇東坡的一句話,“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倘若堅持認為,《望天門山》隻能理解為李白站在順流而下的船上所看到的景色、景象,我認為也難免有膠柱鼓瑟之嫌。

其實,理解為李白站在船上所見景物,問題也不少。

首先,詩的後半,“兩岸青山相對出”與“孤帆一片日邊來”兩句,不能同框,無法構成一幅畫麵。“兩岸青山相對出”固然可以是詩人所見的景物,但“孤帆一片日邊來”卻是詩人頭腦中的認識、感覺,是想象之景,並非他眼中所見實景。舟中人眼裏是看不到完整的“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沒有距離,也難以產生美感。

其次,站在岸邊和舟中的不同,可以表述為靜態站位和動態站位的不同。李白以“望”字命題的詩歌,靜態站位和動態站位都有。湊巧的是,開元十三年(725),也就是寫《望天門山》這一年,李白還有四首(組)詩歌是以“望”字命題的:《望廬山瀑布二首》、《望廬山五老峰》、《金陵望漢江》、《荊門浮舟望蜀江》。從這裏可以看到,李白命題頗為講究。一般性的靜態站位遙望,“望”字前不加修飾限定語;特指的靜態站位和動態站位,他都會加上修飾限定語,“金陵”、“荊門浮舟”。就是說,如果是站在帆船上看到的天門山景象,李白很可能會以“舟中望天門山”、“浮舟望天門山”之類詞語命題。

再次,李白寫景,善用“蒙太奇”手法。以《登金陵鳳凰台》為例,“鳳凰台上鳳凰遊”,這是幻想之景,“鳳去台空江自流”這是眼前之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是時空穿越之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是現實之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是心造、象征之景。虛、實,今、昔,(心)內、外,切換自如,沒有一個固定的站位。《望天門山》一詩完全可以這樣解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詩人站在岸邊某處所見靜態之景;“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是詩人所見加上一點想象的動態之景。“(相對)立”、“(相對)出”,二字的不同,不一定是詩人站位所致,完全可能是詩人推敲用字的結果。誰規定了站在岸邊某處,就不能說“兩岸青山相對出”而隻能說“兩岸青山相對立”的?!

我反而覺得,理解為詩人站在岸邊某處,比理解為站在舟中更好。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畫麵完整。

問題之三是“日邊來”是什麼意思?

主張詩人站位在船上的學者中,有認為“日邊”指旭日的。

對此,我持不同意見。我認為,“日邊來”是典型的李白語言,類似“天上來”,極言來處遙遠,氣勢不凡。當時所見,可能有日光照射的真景。如今懂攝影的朋友,都知道“電筒光”、“耶穌光”之類日光的構圖審美價值,李白時代攝影機械還沒有發明出來,但道理一定知道。“孤帆一片日邊來”,完全可以理解為:遠處的一艘帆船,在日光的照射、映襯下,由遠而近,向我這邊駛來。

把“日”字說成旭日,是挺美的,誰都喜歡看日出嘛,尤其是朝霞,色彩豔麗,給人充滿希望的感覺。但是,這跟詩人站在船上的說法相矛盾。旭日遠看才美,詩人身在船上,離旭日而行,這是代表太陽神給人間大地送光明、送溫暖的畫麵,不是浪漫主義詩人的眼中景象。

再說,倘若“日邊”是“旭日”,那麼站在岸邊某處就更加合乎情理了。詩人當然是站在天門山的下遊方向——也就是北邊——向南眺望,旭日正好可以出現在詩人的左前上方,正好可以有“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景象,一片孤帆浴火駛來,看起來也挺美。——不客氣地說,孤帆可能是李白信手添加上去的,就像攝影師選取鏡頭或後期製作的結果。他當時看到的真實景象是:江麵上有多艘帆船,或者一艘也沒有。

我沒有到安徽當塗、和縣實地考察過,按照字麵、情理推測,無論是否旭日,隻要是上午,岸邊某處都以長江西岸為宜。也就是說,李白當年正是站在天門山北邊、長江西岸某處,眺望“天門中斷楚江開”勝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篇名作。

我的意見,“日邊”是指太陽光芒照射下的景象,不一定非得是旭日。這跟“將船買酒白雲邊”(李白《遊洞庭湖五首》其二)中的“白雲邊”不必是五彩祥雲一樣,隻是表示白雲漂浮在酒家附近天空中的意思。

2017-9-1

最後更新:2017-10-08 02:15:46

  上一篇:go 《那年花開月正圓》:孫儷、陳曉反套路劇情看點多
  下一篇:go 《花開》孫儷哪吒造型套路何潤東,陳曉屁股開花,老戲骨飆戲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