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微信變臉,數億中國人集體刷屏,但是請別忘了他

為了中國的科學發展,低調耕耘在科研一線;

他們用刻苦鑽研的精神,鼓舞著一代代的年輕人;

他們不忘初心,貢獻突出,撐起中國的科研脊梁。

這些人,才是我們更該去追逐的“明星”。

6年後被刷屏的開機畫麵

有位海歸院士為它獻出一生

點擊播放 GIF/827K

25日打開微信,大家都被微信進入界麵的變化驚豔了。

6年來,微信打開後的界麵從未發生變化。

而25號這天,開機畫麵換成為了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衛星拍攝的畫麵。

非洲大陸

中國

全球近10億人

打開手機微信app

看到的將是地球上的中國

而且,這張圖片的拍攝者是

“中國衛星”

當全國人民被這張圖刷屏的時候

卻不知道它背後的風雲係列工程的奠基人

任新民

那個為這一刻奉獻了一生的老人

最後一位“航天四老”

才剛剛去世7個月

任新民,中國風雲係列氣象衛星工程奠基人。

2017年2月12日15時00分,“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中的最後一位航天巨星——任新民在北京走了,享年102歲。

(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圖片來源:中青在線

也許,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

他的名字並不似他的“伯樂”錢學森

那樣聞名遐邇

他的默默無聞正如他離世一樣的安靜

可就是這樣一位老者

傾盡一生矗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豐碑

1935年,任新民在南京中央大學讀書時與同學合影(右二)。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15年,任新民生於安徽。14歲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外強侵略,社會動蕩。16歲,他暗下決心,寄希望於科技救國。 然而,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工係沒多久,盧溝橋事變爆發。都說那個年代的人生不逢時,可誰不承認亂世出英雄。

在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前,一次任新民去拜訪父親的故交虞煥宗校長,卻發現他已病逝。於是他去看望了老先生當時還在讀高中的女兒虞霜琴,後來,這位姑娘成為了任新民一生的妻子。

任新民和妻子虞霜琴。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45年,任新民被選送到美國辛辛那提磨床銑床廠實習,實習結束後考取了美國密歇根大學。任新民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便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要知道,密西根大學在工程學領域擁有極強實力。2009年,美國最佳大學工程學排行中該校航空/太空/宇航工程都是位列前3位的。

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留學。來源:學部工作局

1948年9月,33歲的任新民便成為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係的講師。那是布法羅大學第一次聘用一位年輕的中國人為講師。

1949年他從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毅然回國,參與中國運載火箭與航天工程。從運載火箭、彈道導彈,到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到如今刷屏的風雲係列。他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一個人隻有紮根自己的祖國,才能成大事”。

任新民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52年,新中國首個軍事學院——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急需一批專家。任新民在接到電報邀請後“臨危受命”,當即決定奔赴北國。

一封電報讓他與航天結緣,與錢學森結識。 在談及中國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導彈的問題時,錢學森脫口而出:“外國人能造出來的,中國人也能,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 這句話任新民記了一輩子。

1956年,錢學森著手的組建中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調任為五院下屬的六室主任。從此,任新民的一生便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任新民

任新民被譽為中國航天的“總總師”。 他四處奔走,上至國務院,下至國防科工委等各個部門,在中國氣象局等用戶的大力支持下,陳述各種支持國產化的理由,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並堅信憑國家的能力一定能夠蹚出一條路來。這是任新民給人留下的最為深刻的印象。

任新民在病床邊為“長征五號”題寫贈言。圖片來源:中青在線

2003年10月15日,任新民目送著電視屏幕上“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 麵對記者的采訪,老人隻說了7個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那一年,他已88歲高齡。

“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他的名字不及錢學森、鄧稼先甚至宇航員楊利偉般如雷貫耳。

任新民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可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傾盡一生矗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豐碑。除了載人航天,他還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此後他先後擔任我國首顆試驗通信衛星,首顆氣象衛星…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

任新民的名字被一筆一劃牢牢地刻在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個裏程碑和功勳簿上。

他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周總理口中,他是“中國放衛星的人”

可他卻說(我)一輩子就幹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向老科學家南仁東致敬!

9月25日是“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

10天前,“天眼”之父南仁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尋找外星生命,在別人眼中“當不得真”,南仁東卻為此燃燒了最後20多年人生。

不是院士,也沒拿過什麼大獎,他把一切看淡。

讓我們向不懈追夢的老科學家南仁東致敬!

植物學家鍾揚逝世

援藏16年收集4千萬顆種子

9月25日,植物學家、複旦教授鍾揚因車禍離世。

為盤點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請纓到高原,16年間收集上千種植物的4千萬顆種子。

他培養出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

他曾說"一個基因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希望,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讓我們送別這位“種子獵人”,向他致敬!

網紅院士的最“美”辦公桌

還記得那位坐高鐵二等座,穿舊皮鞋聚精會神工作的78歲“高鐵”院士劉先林嗎?

其實,劉老的辦公室更是簡陋,堪比車間,掉漆的寫字台和硬木椅子用了三十多年,他多次拒絕換新桌椅的理由是“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隻有坐硬椅子,才能出靈感。”

“布鞋院士”現實版“掃地僧”

他曾因黑衣布鞋的樸素形象,紅遍網絡;他是現實版“掃地僧”,是著名遙感學家,創建了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他的學生說他有俠氣,不拘小節、瀟灑隨性......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始終俠氣致遠,一雙布鞋任平生。

願世間多些“掃地僧”!

80後女生29歲成北大博導

科研像馬拉鬆 再苦也要跑下去

今年33歲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是令人豔羨的女科學家。

她29歲成為北大博導,今年入選美國霍華德 · 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

除了給本科生、研究生上課,還當起了小學生“生命科學課”主講人。

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一歲多的小寶寶茁壯成長;此外,還能跑馬拉鬆、會做蛋糕裱花……

她坦言,科研、家庭、上課、運動對我都很重要,我不想讓哪一個球摔破了。

他們行走在科學的前沿,

他們撐起中國的脊梁。

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向他們致敬!

來源:微博、人民日報等

輯:倪塑

·中國又火了!美國小哥不想回國,不是因為美食,原因竟是…

最後更新:2017-10-08 11:07:43

  上一篇:go 微信刪除的聊天記錄真的可以恢複嗎?
  下一篇:go 微信變臉 竟然是科學家15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