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搜狐
iphone越來越醜?那什麼樣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大家翹首以盼的iPhone8將在今晚淩晨一點發布,但網上的吐槽聲早已泛濫。
知乎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今天微博熱搜“iphone 8 腮紅金”,顏色就像玫瑰金套了一個泛黃的透明塑料外殼,攝像頭也被網友調侃成紅綠燈,iphone真的越設計越醜了嗎?
喬布斯去世之後,網友吐槽蘋果的設計越來越醜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iPhone 6的大白條+凸出的攝像頭,iPhone 7 Plus的雙攝像頭都讓人不忍直視,這些產品樣式要是放在喬布斯時代,設計師估計會被喬布斯罵個狗血淋頭。
但喬布斯在世時,曾被一位設計師diss得無話可說。他為喬布斯設計了NeXT的LOGO:
喬布斯說黃色的“e”顯得有點暗沉,希望他修改顏色。
不得了!他拍案而起,向喬布斯大喊大叫:“我幹這一行50年了!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最後是喬布斯輸了,logo保留了原來的黃色,這位設計師也因此成為了史上唯一一個贏得與喬布斯麵對麵爭論的人。
他就是設計界的“畢加索”——保羅·蘭德(Paul Rand)。
今天小浪向大家推薦一篇文章,看看按照蘭德的標準,什麼樣的LOGO才是好的?那些國際大牌的LOGO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的?
如何評判一款LOGO?
文丨大寶
被史蒂夫·喬布斯稱作天才的美國設計大師Paul Rand 保羅·蘭德(1914年8月15日 – 1996年11月26日)曾提出過關於LOGO優秀與否的7個標準,幾十年下來無論時代流行和審美如何變化,這幾個標準依然十分受用。
保羅·蘭德和他的代表作
保羅·蘭德所提出的基礎性標準概念為:
簡潔性、獨特性、可視性、適應性、可記憶性、普適性,以及能做到經典不過時。
做個拆分,我們詳細聊聊這幾個標準。
01. 簡潔性
蘋果自上而下把所有用戶觸及到和觸及不到的產品觀念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深入人心。把這個時代的產品和設計觀重新刷新了一遍。而簡潔理念從來都不隻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簡潔的目的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是為了便於記憶和方便應用。我們都會對複雜的事物排斥,簡潔的事物即便沒打動你,但也相對容易接受。近些年,國際大品牌分分進行品牌升級,大部分的做法都是在保持過往品牌調性和辨識度的基礎上簡化、簡化、簡化,也讓其更富個這個時代的審美觀。
分享幾個經典例子:
星巴克
會不會像網友們最後推測的那樣接著簡化放大成一個綠點呢?我們拭目以待。
大眾
大眾汽車近60年的LOGO演變過程就是一個簡化的過程。
凱迪拉克
凱迪拉克2014年重新優化了過去的LOGO,讓其更加的簡潔,壓扁了整體造型,乍一看覺得有些不舒服,但是在應用場景下,這款略扁平的LOGO更加的現代,更有科技感。用凱迪拉克執行設計總監安德烈·史密斯的話就是,新徽章造型更加符合現有汽車設計,也是凱迪拉克汽車公司人文觀的體現。
我們最熟悉不過的QQ,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的意義。現在使用的版本優化了企鵝的體型,讓它變得更加的纖瘦,設計團隊的同事也說調整了企鵝的視覺角度,從略帶俯視變成了平視,讓其圖形更加的幾何化,你怎麼看?
02. 獨特性
獨特性是LOGO自身氣質的體現。做到簡潔或許不難,但如何讓簡單的圖形更具氣質就要考驗設計的能力了。
在眾多企業品牌LOGO裏麵,我最喜歡的三個LOGO是(僅是個人喜好):奔馳、NIKE和優衣庫(優衣庫LOGO可以放後麵說)。
奔馳和NIKE,每個人對其圖形的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這兩個LOGO卻代表了他們各自領域裏極其鮮明的行業和內容屬性。更有趣的是當年NIKE的標誌設計並非出自什麼名家的大手筆,而是由一位名不見經傳、名叫戴維遜的學生所設計,據說設計費隻用了35美元,但戴維遜也估不到如此的設計竟然成為了一代經典。我記得很早之前看到的一個關於標誌認知價值排行榜裏,NIKE的標誌被列為當代最偉大的LOGO,因為他足夠的簡潔,“對號”也是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理解的寓意:正確、肯定、認可這類積極向上的意思。
關於奔馳三叉星的曆史,網上很容易搜得到,但是無論什麼階層,都能從奔馳LOGO上挖掘出和汽車相關的如:輪子、方向盤,甚至轉動之類的意思。而且,英文對照的中文諧音翻譯“奔馳”也和產品特質有著巧妙的結合。當然,曆史上奔馳這個“三叉星”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表現了戴姆勒本人在海、路、空各領域發展的抱負……(這是真的嗎……)
03. 可視性
可視性是LOGO本身具備在日常和複雜環境下的可辨識度。再怎麼設計優美又富有內涵的LOGO在日常使用的時候辨識度不夠也會對傳達大打折扣。這就是為什麼優衣庫的LOGO即便沒有那麼有故事性,似乎設計上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卻是我喜歡的LOGO之一的原因。
在複雜的環境下,通過設定精密的使用規範及安全範圍,紅白映襯下讓整體視覺傳達鮮明、強烈。當然,三分設計七分延展,延展設計的優質與否也直接影響品牌的氣質。
04. 適應性
相對來說,圖形越幾何化、元素越純粹、顏色越聚焦的LOGO,它物理空間的適應性就越強。對比橢圓形,圓形的適應性更強,對比多邊形、多角圖形,正方形就更好用。因為這類圖形更加的周正和對稱。在使用過程中居於任何場景裏麵臨風險的概率就會小很多。
還是說回奔馳的LOGO。它除了在使用手冊,廣告宣傳外,更多的是在產品中正名。比如,
廣告宣傳:
車身中的使用(部分場景下):
在這些特殊且複雜的場景下,奔馳LOGO甚至不用任何輔助圖形就能完美的應對和使用,相比其他品牌的LOGO,確實“高級”了不少。
比如我也比較喜歡的豐田汽車,但它的LOGO在使用場景下就不如奔馳那樣巧妙:
我故意找了一個真實的照片,想說的是,如果你是豐田企業的老板,即便產品在“休息”狀態下,也還是希望LOGO的展示能夠是理想狀態,穩定,平衡,肯定不是如圖那樣“歪著”,但這種狀態卻沒辦法避免。有人肯定說,奔馳的LOGO也會出現旋轉的狀態啊,但絕對對稱的幾何圖形旋轉不會失去整體的平衡,減損LOGO展示時的形象落差。
好歹豐田的LOGO在設計之初就是這樣:橢圓外觀內有幾何圖形樣式。很多汽車品牌LOGO本就是字母的設計,使用時又有諸多的不變,所以隻能套個邊框,
比如:
我相信如果不考慮使用場景的話,設計師絕不會套這麼個無意義的橢圓。
還有起亞汽車的“橢圓環”。都是使用場景下的考慮和妥協。
在計算機界麵裏,顏色的選用基本不太受限,可以隨意選用豔麗、飽和度較高的顏色色值。但一個LOGO的使用場景不僅僅隻局限在屏幕的界麵裏。還會應用在更多場景比如:印刷物、實體標誌物、延展物料等等......在各種材質的選用和環境展示應用中,很多顏色和精密度就沒辦法還原設計中的要求,有的隻能做些妥協,而有的隻能做很多複雜場景下的考慮和改變。
剛才說了很多一個好的汽車LOGO下的考慮。有人會說圓型LOGO在汽車領域裏是好用一些,寶馬也是圓的,難道不好嗎?
拋開美學層麵的考慮,每個人喜好有差,我來輕易評判哪個更加優秀肯定會被另一方的支持者噴。從可視性原則來判斷的話,寶馬的LOGO就遠遜於奔馳了。
首先,三種顏色組合,配合字母BMW和圖形在廣告應用上就會有辨識度不夠清晰的風險,考慮到辨識度的問題,為寶馬設計VI體係的設計師就做了這樣的處理方式:
LOGO和廣告語豆油固定的比例的白底襯托,設定了嚴格的安全範圍,算是解決了在和顏色相近的場景下區分度不足的問題,但是隻能算是妥協方案吧。
材質選用和色值偏差風險。在印刷物等實體應用過程中,顏色越多,可能出現的偏色風險就越大,製作實體產品的材質選用也會存在偏差風險。奔馳車標上一個金屬電鍍工藝就能解決的問題寶馬還要考慮顏色是否會有偏差,用什麼工藝來做噴塗這個顏色,什麼工藝做出來更耐用等等……
總知,還是一簡打天下,無論是用戶感知,還是使用和製作商的選擇,簡潔都是一把犀利的武器。
05. 可記憶性
常規來說,我們觸及率越多的事物,我們對他的記憶性就越高。當我們提到可口可樂,會想到活力動感的紅色和白色絲帶狀的字母。說到蘋果我們會想到幹淨簡潔的場景下一個被咬過一口的蘋果LOGO......
可記憶性是可以通過長時間品牌的推廣積累奠定的。如上說的品牌都是日複一日優秀的廣告行銷和產品口碑積累下來的。而LOGO既是最終品牌奠定的基石,也是最頂端受益符號的擁有者。但不見得反複的廣告積累就一定能讓LOGO強化到消費者心目中。比如當年漫天遍野的腦白金廣告轟炸,你肯定能想到藍色的盒子,兩個動漫老人家。LOGO是什麼顏色、什麼質感、有什麼設計上的特殊記憶點?
在有些公司,LOGO的優劣決定產品的氣質,而有些品牌就會忽略,你怎麼看待LOGO,LOGO就怎麼回應你。
06. 普適性
圖形越簡潔,它的包容性就越高,但包含的信息含量可能會降低。
普適性高的LOGO會盡可能站在更多、更廣泛的人群視角來提煉概念和進行設計,直接舉例來說:
萬科LOGO的三個時代:
相比較前兩代LOGO,除了時代屬性以外(粗狂,力量等當時的流行表現特征)最新一代的LOGO更趨近於國際化的表現方式:突出英文、簡化圖形,與國外品牌合作的時候,聯合LOGO也不會有太多違和感。用萬科自己說的話“新標與國際主流設計接軌,線條字體清新柔和,表明萬科將以更細致、更謙卑的姿態貼近客戶。換標是公司逐步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聯想的新LOGO也是這個套路,擺脫過去粗狂和力量感,更趨近於現代國際化的表現方式。當然,當大家都趨同於這樣的表現方式就會讓LOGO的個性略顯不足,就好像是直接用了某款字體。
07. 經典不過時
經典的定義應該是不受時代文化、審美和人群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間的積累越發凸顯價值。如果能跟隨一個百年或是幾十年大企業成長而不受時代左右設計一款LOGO,那絕對算得上經典。
我腦海裏冒出的是這幾款LOGO,算是我認為比較經典的:
路易·威登
路易威登標誕生於1986年
可口可樂
誕生於20世紀30、40年代(快接近百年的LOGO),中文是香港設計大師陳幼堅設計的,相比於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那經常調整的LOGO離經典就差的太遠了。
中國銀行
1980年由香港設計大師靳埭強設計的,算的上中國企業裏經典LOGO之首了。
IBM
IBM以前的LOGO比較繁瑣,1956年,Thomas J. Watson決定開始IBM的新時代,他大膽的改變了標誌,新的標誌看起來更加牢固更加有時代感。文章開始提到的保羅·蘭德在設計上添加了橫紋,打破了原有固定的字體,在IBM大力的宣傳下推向了全世界,也沿用至今。
NIKE
當然,還有上麵提到過的NIKE,雖然經曆過幾個演變過程,但基本視覺沒有大的改變。和蘋果一樣,第一版沒有專業的人士進行設計以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在簡化、簡化、簡化...
Nike LOGO(1964)
“BRS”(Blue Ribbon Sports)是Nike最早的一個標記,當時Nike的始創人裏特往日本與運動大牌子Onitsuka Tiger商討合作生產運動鞋的事宜,當裏特被問到是代表什麼公司時,他才忽發奇想,說出Blue Ribbon Sports這名字,結果便成了Nike的第一個標識。
Nike LOGO(1971)
Nike LOGO(1978)
Nike LOGO(1996)
投入使用25年之後,
標誌性的“對號”極具辨識度。
想必你也會聯想到你心目中覺得具備“經典”特質的logo吧。
國內還有一個“任性”的互聯網企業,LOGO從誕生之初到現也一直沒有改變過,因為創始人對這款LOGO有相當大的情節在裏麵,甚至連LOGO中細小的不對稱也保留了下來,這就是:
但算不算得上經典,大家心理都有著各自的答案。
一個好LOGO的自我修養,除了外在美學層麵以外,更多且平凡的作用是日常使用過程中傳達企業品牌理念,強化在用戶中該企業的品牌形象。減少或是規避使用中所麵臨的風險問題。能夠做到盡量的日久彌新,就是一個好LOGO該做的事。
本文轉載自「大寶頻道」
搜索「dabaopindao」即可關注
新書推薦
《關於設計的思考》
[美]保羅·蘭德 著
最後更新:2017-10-08 09: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