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李白與酒,談人生真諦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譽之為詩仙,同時也被稱為酒仙。李太白能詩會詞,工於書法,且精通劍術。一生好雲遊四方,求仙學道。少有輔弼帝王、建功立業之誌。一生中經曆過兩次仕途生涯,但都未受重用,便整日飲酒賦詩,終因狂放的性格而遭放逐,後重病而逝。

少年李白,是遊走在崇山峻嶺之中的一位遊俠。與其他仗劍走天涯的遊俠不同,李白的劍,是他腰間的那柄酒葫蘆。走到哪兒便喝到哪兒,這是他最異於人的獨特俠風。

李白好酒,這是眾人皆知的,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便可為證。“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唿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太白飲酒一鬥,便可成詩百篇,看來酒作為催生名篇佳作的催化劑在李白身上作用得尤為明顯。而整日飲酒的李白之所以被人美譽為“酒仙”而非“酒鬼”,皆歸功於他“詩仙”這一稱號吧。

李白樂於他的詩酒人生,大概是受陶淵明的影響。他在《山中與幽人對酌》中曾寫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這句“我醉欲眠卿且去”引用的是陶淵明“醉石”的典故。相傳歸隱田園的陶淵明整日以酒為伴,常與朋友對飲,醉了直接跟好友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臥在附近的大石上便唿唿大睡。久而久之,這塊石頭上竟成人形。不避抄襲的嫌疑,將這句話引用得如此直接率直,可見李白對陶淵明是仰慕至極。

李白雖敬仰陶淵明,但在政治上,卻與之持不同態度。陶淵明當年因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棄官歸隱,而李白則始終對做官充滿渴望之情。他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的才華終有一天能夠施展。在得到第三道入京詔書後,他高興地赴京任命。臨行前置酒一席,賦詩一首,高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展鵬程的心態溢於言表。

李太白向往功名,但卻傲視權貴。史書上記載,李白在翰林任職期間,常常沉飲。一日,唐玄宗命他為楊貴妃撰寫樂詞,醉不醒人事的李太白提筆便成數十章。太宗大悅,見他衣衫破爛,便賜其衣物。太白因醉無法更衣,便使喚皇帝身邊的寵宦高力士為其脫靴。高力士自視尊貴,但因皇帝在前,遂應之。“力士脫靴”這一成語便出此處。李太白的任性恣意、不畏權貴的精神也由此可見一斑。當然,醉酒加輕狂,被饞毀是避免不了的。

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業,但因不遇識才之君,政治上的抱負終成泡影。他於酒中尋找消除多如青絲般愁苦的方法,且歌且飲,笑傲天下,蔑視功利。豈非一醉累月輕王侯,與爾同消萬古愁

最後更新:2017-10-08 14:41:14

  上一篇:go 張柏芝自嘲單身,謝霆鋒求婚王菲遭拒,網友:複合對孩子最好!
  下一篇:go 黃子韜版的《大話西遊》開播?劇照曝光,黃子韜的至尊寶被指“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