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搜狐
構建生物質能源全生態產業鏈 有望助力我國走出能源困境
秸稈焚燒是造成我國初冬季節霧霾天氣的一大誘因,同時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威脅人體及其他生物健康。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課題組發現,利用農作物秸稈等構建生物質能源全生態產業鏈,既可改善生態環境,又有望幫助我國化解能源緊缺的困境。
據介紹,這項名為《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林產工業生態產業鏈演進分析及評價研究》的課題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可用作生物質能源、造紙、纖維板等林產工業的原材料,從而減少木材的砍伐量,彌補我國木材資源的不足。
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產出物總量的51%為秸稈,年產量約6億噸,其中約3億噸可作為燃料使用,相當於1.5億噸標準煤;林業廢棄物可獲得量約每年9億噸,其中約3億噸具有能源化利用價值,折合約2億噸標準煤。
業內人士表示,生物質能源研究與開發已經成為世界重大熱門課題之一。國外的生物質能源技術和裝置已達到商業化應用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產業經營。例如,美國、瑞典和奧地利三國的生物質轉化為高品位能源利用分別占該國一次能源消耗的4%、6%和10%。
當前,我國秸稈及林木剩餘物資源相對分散,收集手段落後,產業化進程緩慢。這些因素製約著林產工業生態產業鏈的規模化和商業化利用進程。該研究建議,應提倡企業、農民及環保人士積極參與,共同改善生態產業環境,促進生物質能源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最後更新:2018-01-17 2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