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77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諸葛亮堅持北伐不但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自己也被活活累死!這樣真的值得嗎?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更是被塑造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國國內局麵穩定後,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數次北伐上,最終在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因長期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國力就很快就衰落下去,在公元263年蜀國滅亡。

很多人始終無法理解謀略過人的諸葛亮明知“北伐魏國、匡扶漢室”的政治目標在蜀國失去荊州、劉備兵敗夷陵之後已經不可能實現,他為什麼明知不可為還非要為?不僅耗費盡了蜀國的國力,也使自己積勞成疾累死在五丈原。

二、諸葛亮北伐的口號是: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但是諸葛亮並不煳塗,他知道這個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所以諸葛亮屢次北伐的目標並不洛陽、許昌等中原地區,他每次北伐的路線都是甘肅、關中一帶,幾乎每次北伐都是西出祁山,進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並與羌人取得聯係,占據涼州。目的是跳出閉塞的四川盆地,奪取西北產馬的地方,奪取產馬的地方可以建立強大的騎軍,彌補蜀漢一直靠步兵、騎兵弱的劣勢;而且西北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可以對曹魏形成了戰略威懾。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魏延獻計奪取長安諸葛亮不予采納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諸葛亮膽小怕事,而是諸葛亮並沒有要攻進中原的戰略部署,諸葛亮要奪取的西北形勝之地,但是諸葛亮又不能改變蜀國建國以來的口號,所以隻能以魏延的計策充滿危險而不予采納。

四、通過北伐可以不斷鍛煉培養年輕的人才,為蜀國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向劉禪解釋自己北伐的原因說道: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在諸葛亮屯兵漢中的幾年時間,蜀國建立的依靠的元勳故將已經病故一千餘人!而再過幾年就要損三分之二!這樣下去蜀國大權很快就要被益州本土勢力奪走,諸葛亮隻有通過北伐,不斷挖掘外來人才,通過北伐諸葛亮重用了以薑維為代表的外地勢力,他們在蜀國沒有依靠,隻能牢牢的和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結盟,共同對抗益州本土勢力,一直到蜀國滅亡,蜀國的大權也沒有被本土勢力奪走,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是成功的。

六、諸葛亮的北伐也是為了牽製曹魏,阻礙曹魏的健康發展,造成曹魏動亂。

諸葛亮屢次北伐也是為了使曹魏不能專心搞發展,多征兵用來防禦蜀國,這樣曹魏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消耗曹魏國力,從而減輕北方經濟恢複的速度。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北伐造成了司馬懿軍功卓著,長期統帥軍隊,在軍隊培養起來一批親信,在諸葛亮死後不久,司馬懿就奪取了曹魏的大權,曹魏已經名存實亡,天下已經是司馬家的,後來蜀國算是滅在司馬家的手中。

諸葛亮為了蜀國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辛苦奮鬥了一輩子,正如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對劉禪所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所以盡管北伐沒有獲得根本性的成功,但是諸葛亮為了蜀國奉獻一生、為了北伐活活累死,他將永垂史冊!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最後更新:2017-10-08 03:49:40

  上一篇:go 六屆金鷹女神,王珞丹,劉詩詩最有氣質,她是最美的
  下一篇:go 曆史真相:諸葛亮演義中的死與曆史上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