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1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警惕上市公司創新驅動乏力

伴隨著今年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利率中樞的抬升,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意願顯著增強。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今年以來共有1088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較去年同期的778家同比增長了40%;理財規模達高1.0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182.97億元同比增長了47%。雖然理財投資收益可以增厚每股收益,但上市公司踴躍購買理財產品的背後,反映出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還不夠,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資金“脫實向虛”的可能。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博取穩定的資金管理收益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大約占到上海和深圳兩地上市公司總數的1/3,超過萬億元的資金沒有進入到公司主業升級改造中,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沒有如期使用的現實狀況。

應該看到,上市公司既是我國企業中堅力量,也是當前及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承載力量。注重主業發展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為社會創造財富、為股東創造價值,理應成為上市公司長期堅持的經營理念。特別是在當前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如果上市公司不能有效集聚創新發展動能,努力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反而熱衷於博取資金投資管理的收益,那麼就不免會動搖企業穩健發展的根基,最終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再者,上市公司踴躍購買理財產品,也一定程度降低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是增加了資金空轉的可能。上市公司投資理財收益來源於金融體係資金運用收益,如果全社會增加值沒有顯著提升,那麼理財產品投資收益所增厚的每股收益,可能並非主要來自實體經濟的創造。2017年1月至10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3.3%,遠超工業增加值增速,更多是去產能推動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結果。

三是影響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上市公司大量資金閑置,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沒有如期投資,沒有按資金募集計劃進行技術設備更新,顯而易見會降低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損害社會的實業精神。購買理財產品隻是一種現象。對少數上市公司而言,不僅熱衷於資本遊戲和套利遊戲,而且還熱衷於玩包裝和玩概念,股價屢創新高,卻沒有受到有效的製約,可能會帶來一定範圍內的示範效應,甚至還會集聚相當規模的金融風險,值得高度警惕。這些情況既不順應政策導向,也不符合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

近日,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提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市公司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利用資本市場做好企業主營業務轉型升級的大文章,努力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滿足市場、創造市場和引領市場。

 

(原標題:警惕上市公司創新驅動乏力)

最後更新:2017-12-14 08:05:59

  上一篇:go 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迎來大擴容
  下一篇:go 新東家長壽鋼鐵入主 *ST重鋼管理層大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