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
搜狐
新 iPhone 還沒開賣,圍繞麵部識別的隱私焦慮已經開始了
15 天後,iPhone X 就要上市售賣了。
樓宇、車站,擺上去一個月不到的 iPhone 8 廣告牌已經被換成新手機的照片。按照蘋果 CEO 庫克的說法,它將“定義智能手機下一個十年”。
其中最大的改變是人臉識別功能 Face ID。
臉是人類辨識彼此的最重要存在。四個月大的嬰兒就能識別麵部表情,懂得分辨微笑,生氣。
我們通過麵部表情來傳遞著喜怒哀樂,也通過它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
就像美國哲學家安·蘭德稍有誇張的描述:“沒什麼東西比人類麵龐更顯著、更意味深長。除了那第一撇,再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盡管我們並不總能睿智地承認這個現實。”
機器還不能真正看懂一個人,但技術已經足以讓它們認出一個人。
“計算機才不能像人一樣……”,特權又少了一個。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明明你的隱私早就被各種商家機構、軟硬件公司和互聯網服務四散出去,當年產 2 億部 iPhone 的蘋果宣布這樣一個新進展的時候,還是引發了焦慮與恐慌。
看臉並不是個新技術,但蘋果的新技術讓大規模監控成為可能
iPhone X 發布之後第三天,蘋果 CEO 庫克就收到了美國參議院議員,隱私、科技和法律司法委員會主席弗蘭肯(Franken)的一份質疑信,希望能了解麵部數據會不會被蘋果隨意使用,以及如何保護數據隱私。
10 月 17 日,蘋果正式回複了參議員的這份質疑信,重申了麵部數據隻會存儲在手機本地上,並解釋了采集樣本不會有白人偏差,Face ID 還專門訓練了人工智能來避免被照片或者其他模型欺騙。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受到隱私保護的質疑。2013 年,指紋識別剛出現在 iPhone 5s 上就有人質疑數據會不會遭到泄露。Twitter 上甚至有人試圖把自己的頭發和 5s 一起寄給蘋果,因為頭發中含有 DNA。
事實上,識別麵部並不是一個新技術。關注科技新聞的人不太可能從 iPhone X 發布才知道人臉識別技術。
互聯網公司的無人便利店實驗。銀行的刷臉自動取款機。甚至許多涉及金融業務的手機應用都已經在識別你的麵部。
政府也沒落下。在英國,零售商用它來辨認有扒竊前科的顧客。在俄國,莫斯科已經布設追蹤麵部的監控網絡。在中國,一套名為天網的係統正在低調研發。
微笑支付
目前識別的大問題是效率和準確率。
目前支付寶等公司的麵部識別產品已經可以做到有效識別,但它們都需要你正對著攝像頭。有些,比如 ATM 還需要你跟著它的指示調動頭部。
城市裏的監控係統就不能指望一直看到人的正臉。
目前最有效的分析工具還是人腦。英國警方有一個特殊分隊被稱作“超級人臉識別者”(super-recognizer),他們天天盯著照片看,找到嫌疑犯的速度遠遠甩開人工智能。
這些局限是根據 2D 畫麵識別麵部所決定的。
Face ID 使用了另一種方式,它投影形成 3 萬多個紅外點到你的麵部,再利用紅外相機拍攝,構建一個精細的模型,識別麵部。
蘋果演示 3 萬個麵部識別處理點
這最早是微軟 Kinect 用到的技術,它背後的公司 PrimeSense 在 2013 年被蘋果收購。它並不能真正看懂人臉,但計算速度和專用硬件使得它可以比人更快地區分人臉。
它甚至可以看穿墨鏡。因為絕大多數墨鏡鍍層並不遮擋紅外線。
這樣的技術被做到手機裏,意味著它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低成本部署到各種地方。比如地鐵閘機口,正常過閘機的速度就可以進行拍攝和識別。
你在哪裏,不再是一個秘密。科幻經典《少數派報告》裏,遍布城市的攝像頭隻能通過瞳孔識別人的身份。現在一個不到一萬元的手機就可以更快完成識別。
臉是公開的信息,但它能泄露的隱私更多
除了公共空間裏的隱私問題,手機本身也在記錄人的麵部特征。
熟悉手機供應鏈的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最近發布消息稱,自從 iPhone X 推出之後,來谘詢 3D 麵部識別技術的 Android 手機廠商至少翻了三倍。
這意味著手機的解鎖方式,有可能會全麵轉變為麵部解鎖。
相比於隻能在公眾場所監控記錄的攝像頭,全世界的手機數量更多也更密集。全球移動情報公司 Newzoo 的年度報告中稱,2022 年世界智能手機用戶將達到 36 億人,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我們的臉開始和指紋一樣數據化,變成了可以快速識別、大量存儲的代碼。
各行各業都有動力擁抱這個技術。以廣告行業為例。微信、微博、Facebook 如果可以獲得你在現實中出入什麼地方,也可以在自己的服務裏打定向廣告。
在這些公司裏,大多數工程師的工作最終都在指向更精準的廣告。
不同於讓人生疑的指紋采集。盡管人的麵孔為每個人獨有,但也是公開的。
社交網絡上,每天都有數億張含有人臉的照片被公開。
甚至是遊行等政治活動都將無法保持信息的私密性。如果一個人的照片出現在抗議遊行的隊伍中,可能隻有他的朋友能將他認出來。但現在,大量、快速收集的信息,讓分辨一個政治抗議者變成毫無困難的事情。
在美國參議院議員,隱私、科技和法律司法委員會主席弗蘭肯(Franken)的質疑信中,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 Face ID 如何加密和儲存通過傳感器收集到的麵部數據。
在 iPhone X 上蘋果使用了差別隱私的技術來保護麵部數據,對數據增加大量“噪聲”使關於特定個人的數據模煳化,就像有成百上千個吉他演奏者同時亂彈(添加噪聲),你很難找出那個真正跑調的人。
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在用蘋果家的手機。而且並不隻有手機會識別你的麵部。
技術普及後,麵部信息的泄漏就像現在的郵件賬號密碼泄漏或者酒店信用卡信息泄漏一樣不可避免。
不隻是科技公司,政府部門也開始使用麵部識別技術采集信息,同時由於缺少追責,它們的保密能力普遍還不如商業公司。
僅最近海外的例子,澳大利亞軍隊因為密碼設置不當,泄漏了大量國防信息。瑞典交通管理局的整個數據庫因為多層外包被整個偷走。
曾經泄密,你還可以換郵箱、改密碼。現在換臉就沒那麼容易了。
怎樣搜集、又如何使用,麵部數據的隱私邊界現在並不存在
喬治城隱私與科技中心執行主管阿爾瓦羅·貝多亞(Alvaro Bedoya)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假設有人從街頭走過,那麼毫無關聯的公司難道不應該先征求他們的意見,隨後才能去進行身份識別?”
不隻是科技公司,越來越多的政府和國家開始宣布建設可以人臉識別的監控體係,你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盯上了。
最新的是澳大利亞。10 月 5 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將要求各個州和地區提交駕照持有人的照片,用來建立一個全國範圍的麵部識別數據庫,同時允許政府對閉路攝像機拍到的片段或圖片中人進行即時掃描麵部信息,用來識別身份,找出可能的犯罪目標。
不隻是澳大利亞,俄羅斯就宣布從今年 2 月以來,已經在全國 16 萬台閉路電視攝像機中使用了麵部識別技術。
中國政府也在部署大量攝像頭。根據 2015 年的公開數據顯示,北京城區已經實現了監控 100% 覆蓋,攝像機數量超過了 47 萬個,是目前攝像頭最多的城市。
同時各國政府也在大力推動著麵部識別技術。《經濟學人》報道,中國曠視科技和其他麵部識別技術公司的服務很大程度上依賴海量的優質數據。他們可以訪問中國政府存儲的 7 億公民的圖像數據庫,裏麵包含著每個人在 16 歲拍攝的身份證照片。
很多時候,這些技術都被用在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在北京,市政當局已經使用這項技術識別公廁裏偷紙的人,這套係統規定每個人在 9 分鍾內隻能取走 60 厘米的紙張。麵部信息換 60 厘米長的衛生紙。
刷臉獲取衛生紙
根據英國政府公布的合同顯示,威爾士警方計劃在足球決賽中,對球迷采取麵部識別。將會有 10 萬名球迷的麵部數據在火車站和體育館門口被掃描儲存。
Google 公司前首席執行官 Eric Schmidt 說,“如果你有什麼事情,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也許一開始你就不應該去做這件事。”
這句話很像出自戴夫·埃格斯筆下的人物之口。這種思維方式或許哪天就會讓我們失去最後的一點隱私。
應不應該在不征求用戶的意見的前提下使用麵部數據?至今還沒有明確共識。
歐洲監管機構已在即將出台的數據保護法規中嵌入了一套原則,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信息屬於其所有者,使用這些信息需要征得本人同意。
在攝像頭最多的英國是這樣規定的:個人能要求拿到拍到自己臉的監控內容的拷貝,但不能刪去原始內容。
政策的製定還追不上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還在不斷進步。
說來諷刺,我們將更多隱私信息交出去的初衷是為了更安全
無論是指紋還是麵部識別,隱私技術的初衷和能夠普及的原因都是安全且便利。
最初的 iPhone 上,默認激活設置中根本就不用設置密碼,直到 2014 年 iPhone 的密碼功能還是處於默認關閉的狀態,想要在係統中設置 4 位密碼需要繁瑣的步驟。
但隨著這幾年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上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遠遠勝於當年用來收發短信和聽歌等功能。
你需要用手機存放照片和文檔,會用手機買單和購物,社交網絡上保留著聯係人關係。
這些功能需要更方便的加密和解鎖,現在已經很難想象 2007 年在第一代 iPhone 上默認滑動就可以解鎖,不要加密的場景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指紋比密碼安全得多。根據統計,最普及的 4 位數解鎖密碼分別是“1234”、“0000”、“2580”、“0852”。
因為手機太過重要,所以社會自然而然接受了交出指紋換取安全。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9/11 之後美國要求入境的人必須留下指紋,一度引起全球範圍的大規模抗議。
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讓指紋成為數據增加的隻是一些看上去很遙遠的隱私泄露風險,但換來的,是平時無數次解鎖的方便。
麵部識別也是一樣,大部分情況下你隻會覺得方便。
蘋果軟件工程主管克雷格·費德裏吉(Craig Federighi)在接受采訪時說:“像蘋果剛剛推出 Touch ID 一樣,當初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根本用不上這個功能。但是現在每個人的生活都已經離不開 Touch ID 了, Face ID 也是一樣。”
題圖來源:經濟學人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最後更新:2017-10-18 17: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