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
搜狐
IPO量增“入場券”難得 投行龍頭搶先機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共計有438家公司完成IPO並登陸A股,首發募資總額2301億元,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均創下曆史新高。然而在雙量齊增的背後,過會率持續的走低已引起了投行人士的關注。
數據顯示,2016年、2015年和2014年的IPO過會率分別為91.14%、92.28%和89.34%,而2017年全年IPO審核通過率僅為79.33%,相比於前三年有所下滑。分析人士指出,當前過會率的下降實為監管審核趨嚴的決心體現,從而切實保證上市公司質量。此外,保薦機構也需進一步提升業務能力和責任心,重回“保薦”本源。
A股“入場券”發放收緊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中國證券市場有史以來IPO發行數量最多的一年。數據顯示,2017年滬深兩市共有438隻新股完成發行,同比增加92.95%。其中,主板公司216家,募資總額1376.55億元;中小板公司共81家,募資總額共402.69億元;創業板公司141家,募資總額521.85億元。此外,尚有26家公司IPO審核通過但尚未發行,預計募集資金236.43億元。
另一方麵,據數據統計,2017年發審委共審核498家公司的IPO申請,其中380家通過審核,全年IPO審核通過率為79.33%,相比於此前年均90%的過會率有所下滑。尤其第17屆發審委上任之後,至今共審核了41家公司的IPO申請,成功闖關的企業僅有21家,未通過17家,另有2家取消審核、1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51.22%。2017年11月29日的單日IPO審核“團滅”事件,再次確認了上市門檻提高的事實。
上海一投行人士楊海(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過去企業IPO排隊時間較長,所以通常券商會提前預留出半年左右的排隊期,這樣企業相對會有更充足的時間去規範自己業務。然而現在審核速度加快,IPO項目上報六個月即可完成審核,使得不少擬IPO企業措手不及。由於一旦上會審核不通過,企業通常要經曆半年的自查期,且二次上會的企業相對來說更容易受到發審委的特別關注,因此,一些企業開始想辦法延緩上會時間,務求一次通過。
根據2017年12月7日證監會發布的監管問答,以往因發行人更換律所、會計師事務所,或變更機構保薦代表、簽字律師、簽字會計師而導致的中止審查都將成為曆史,以杜絕發行人故意利用中止審查規則而調節、延緩上會時間的圖謀,大幅提高審核節奏。
換言之,對於那些過會信心不足的企業來說,現在要麼硬著頭皮上會,要麼隻能撤回材料終止審核,人為調整上會時間幾乎不可行。“有些企業以前巴不得使勁兒往外宣傳自己業績怎麼好,現在緊趕慢趕想要在上會前好好把各種問題‘犁一遍’。”某保薦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實際上,不少自忖短期無法過關的擬上市企業已默默撤回了資料。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122家A股IPO排隊企業終止審查,其中2017年11月以來就有44家企業撤回資料,占比超過全年的三分之一。
審核聚焦真實合規
分析人士指出,通過對2017年被否企業的問題分析可以發現,關聯交易風險、持續盈利能力不足、股權潛在糾紛、財務數據異常以及會計處理的合理性等問題成為監管層關注的核心。“部分企業最初是從小企業甚至個體戶發展而來的,缺乏規範經營的意識。”楊海表示,通常來說,此類擬IPO企業很少會有同業競爭、關聯交易之類的問題,更多的是財務上存在不規範,比如企業交易缺乏票據支撐等。
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上述情形顯示,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邏輯已然生變。審核內容從注重IPO財務指標到重點關注IPO材料的真實性和合規性,一旦發行人無法從邏輯上推導財務指標的合理性,即可否決。這也是IPO審核效率、被否率明顯上升的重要原因。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過去發審委在IPO審核上側重於優中選優,並代替投資者對發行人的投資價值進行實質性判斷,進而淡化了對IPO信息及財務報表真實性的質疑、判斷與審核。而現在發審委要求保薦人重新回歸“保薦”本源,直接對投資者負責、對監管層負責。董登新表示:“這將分化保薦人與發行人的‘同盟’利益,它要求保薦人必須更專業、更誠信、更敬業,從而提高IPO材料的質量與真實性,確保投資者合法權益。”
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助理總經理李茜表示,當前過會率較低隻是在發審委審核更為嚴格後產生的暫時性現象,後期券商在適應新的審核要求後,將主動補充項目資料、加大項目審查力度、甚至於提高內部立項標準,過會率將逐步改善。過會率的降低也將對股票市場產生正麵的影響,未來隻有真正發展前景好、持續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才能成為上市公司,業績不過關的公司或將主動放棄上市之路。
保薦機構謹慎求變
“最近我們的項目是真的不好做!”楊海坦言,“從2017年11月到現在,IPO審核比過去嚴多了,一些以前不那麼受關注的問題現在開始被監管關注,企業和保薦機構都更加小心謹慎。”據他透露,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申報期第一年,很多企業因為不清楚或是貪圖省事等原因,導致業務操作不夠規範,在從嚴審核的環境下,此類操作不夠規範的企業通常會被直接否決。
有保薦機構人士指出,如果一家投行IPO項目普遍存在問題,已不僅僅是客戶今後很難再給予信任的問題。比如此前多家券商因未勤勉盡責遭到點名處罰,中介機構的投行業務被全麵叫停、責令整改的事件也並非個例,甚至行業內相當看重的券商分類評級也會受影響下降。
“這樣的環境,對於站在券商食物鏈頂端的大機構尤其有益,不少企業已經‘看不上’本地域的投行,而將目光聚焦在了全國性龍頭身上。”楊海表示:“另一方麵,券商對於IPO的立項會更加謹慎,需要根據發審委審核要求調整立項標準。”
數據顯示,在69家有數據統計的保薦機構中,僅有21家2017年上會的IPO項目數(含聯合保薦)不少於10個,甚至有15家保薦機構全年上會IPO項目僅為一個。與此同時,廣發證券上會IPO項目最多為46個,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中信建設、海通證券等五家券商上會IPO項目亦超過30家,IPO立項向龍頭券商集中的趨勢相當明顯。
李茜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投行業務市場集中度較高,前十大券商IPO項目數量占比達50%左右,金額占比達60%左右。憑借在品牌、渠道、業務協同等方麵的優勢,大型證券公司獲取優質項目的能力較強,將受益於監管的趨嚴。
她強調,在細節把控趨嚴的背景下,擬上市公司粉飾利潤的可能性明顯降低,有助於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
(原標題:IPO量增“入場券”難得 投行龍頭搶先機)
最後更新:2018-01-03 02: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