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8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李白詩歌裏為何頻頻出現它的身影

說起李白,年幼時,我們便不知其意的背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不解其意,但詩中明月照在床前的景象,卻一直成為了這首詩在腦海裏形成的第一印象。

李白好酒,許多詩都是醉後或是借著酒勁發揮的名篇。但李白也愛月,他的詩中,有不少出現了月這個意象。或許是在多個漂泊的夜晚無人相伴,舉頭便能看見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月亮,寧靜而又清幽,堅定而又高潔。所以在李白的心中,月亮不隻是詩中需要的抒發寄托,更是他現實中感情的依托,讓他可以脫離孤單,借助月,讓詩歌和心境都更加升華和浪漫。

最有名的開頭的一首,便是寫思鄉,不管在江河湖海祖國大地的哪一個地方,那一輪明月卻不會變化,他始終追隨著你,陪伴著你,就像心中的故鄉,走到哪裏也不會忘懷。許多詩人看著異鄉的月也會想起家鄉的月,在家鄉的親人,此時此刻如果抬頭望月,那麼景色也會相同,就如同還沒有分開。

還有李白的《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自己在月下飲酒,有美景相伴,花間浪漫,但歸根結底卻是一個人的盛宴。不過對於灑脫的李白而言,這都不是問題,他對著天上的一輪清輝舉杯,於是和他自己的影子,便成就了一場三個“人”的對飲。這酒,有“人”陪伴,便更有味道,這月,上了酒桌,又更有人情和煙火氣。

在詩仙的詩中,月化作了不同的意向,代表了他心中各種缺失的形象,寄托他的情感,又彰顯他的瀟灑。他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讓月亮都折服於他的身姿;他吟“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那皎潔的身影也大氣磅礴的徘徊在天地間;他吟“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描繪出月亮與時間的科學。

那些與月相伴的日子,每個夜晚都更明亮,每段詩歌都更美麗。

最後更新:2017-10-17 23:35:50

  上一篇:go 馬雲又放大招!“刷臉”吃飯的時代真的要來了……
  下一篇:go 陳學冬身穿刺繡西裝亮相《巨額來電》定檔發布會,帥氣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