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
搜狐
阿裏巴巴帶來的數字經濟中國方案:速賣通為何火爆俄羅斯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10月18日訊,日前,受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邀請,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俄參加多場活動,中國元素再次風靡俄羅斯。
有專家指出,這一現象背後即是中國企業製造能力的不斷加強,也是阿裏巴巴全球化戰略中互惠互贏這一宗旨的最好體現。
日前,一組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俄羅斯用戶畫像,更是將這一趨勢說的明明白白。
數字經濟:“未來30年,數據會比石油更重要”
這是繼2015年烏鎮互聯網大會後,梅德韋傑夫第二次請馬雲開講。
2015年12月,梅德韋傑夫來中國烏鎮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在與中國企業家們的座談會上,他提出“請馬雲先講”。足可見這位中國企業家在他眼中與眾不同的地位。
而2017年10月17日這個論壇上,馬雲分享的是阿裏巴巴在數字經濟與全球化戰略方麵的經驗。
“未來30年,互聯網將和電力一樣被普遍使用,數據會比石油更加重要。”馬雲認為,互聯網、數據技術、數字技術將會成為包容性、可持續性、幸福和健康問題的解決方案。
亮出的這些觀點,讓坐在對麵的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和盧森堡首相貝泰爾等人頻頻點頭,表示讚同。
馬雲曾說過,俄羅斯是最有機會複製中國電商成功模式的國家。對此梅德韋傑夫回應,很高興你們把俄羅斯看作最優先級的合作夥伴。兩年過去了,阿裏旗下的速賣通在俄羅斯發展迅勐。
技術升級:催生俄剁手黨下單2.45億單
在俄羅斯人,很多人都能說出一個漢語單詞:阿裏巴巴。大多數人選擇觸網也是從“速賣通”開始的。
不過據俄羅斯買家講,在阿裏巴巴進入俄羅斯以前,俄境內的電商購物體驗並不完美,網頁反應慢,下單支付時卡機頻屢有發生。
俄業內人士坦言,因電商方麵的技術經驗不足,如何在網購高峰時保證銀行、海關、物流係統的平穩運行,一直讓他們感到頭疼。
過去五年,阿裏巴巴利用技術、數據和雲服務能力,成功幫助俄羅斯海關係統、快遞係統、郵政係統和金融係統實現了改造升級。
不久前,阿裏還依照當地法律出資修建了高科技的計算機機房,服務當地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從購物體驗還是從防黑客入侵,都得到了質的上升。”阿裏巴巴的一位技術人員說。
良好的購物體驗帶來了俄羅斯網購人數的增加。僅2016年,就有超過1500萬俄羅斯人在網站上購買過商品,接近一半的俄羅斯網購人群選擇在速賣通購物。僅去年“雙十一”一天,速賣通寄送了超過1500萬個包裹到俄羅斯用戶手裏。
速賣通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俄羅斯人在速賣通“剁手”超過21.5億美元,所購物品大多數為當地並不發達的輕工業產品。
對此俄羅斯網友則多次在網上發帖感謝好鄰居中國把這麼多好商品送到俄羅斯。
物流升級:北極圈用戶也能開心剁手
對俄羅斯用戶而言在享受豐富優質中國商品的同時,基於阿裏巴巴對當地物流基礎設施的改進,不但讓莫斯科等大城市用戶體驗到48小時達甚至是次日達購物快感還讓一些地處極地的用戶也享受到網購的便利。
比如,速賣通聯合菜鳥物流與俄羅斯郵政達成戰略合作,設計了從香港直飛莫斯科的新線路,並籌劃了海外倉,讓俄羅斯人在速賣通上購物時,包裹最快次日即可送達。此外,速賣通還在嚐試和天貓打通商家資源和供應鏈體係,讓更多優質的中國商品賣給俄羅斯用戶
在俄羅斯,北極圈以北250英裏的Norilsk,這是地球上最北邊最大的城市,平均氣溫隻有零下10度,每年寒冷期約有280天,超過130天有暴風雪肆虐。速賣通的業務已經覆蓋到這裏。
瓦利亞是一名在中國留學的俄羅斯姑娘。她說,以前俄羅斯物流體係不完善,在加上幅員遼闊,沒有阿裏以前一單貨十幾天郵來都是快的,“(有時)投訴也沒人管。”
與之相對應的是2013年,速賣通在俄羅斯做春季大促,每日產生17萬件訂單,而當時俄羅斯郵政的日處理能力隻有3萬件,這導致俄海關堆滿包裹,顧客收貨時間被無限延長,俄郵總裁被投訴撤職。
趣味數據:每6個俄羅斯人就有1人在速賣通購物
俄羅斯人最喜歡的中國貨是手機、女裝、汽車電子設備、男裝。小米、大疆無人機和比特幣挖礦機等,也通過速賣通成為俄羅斯的“網紅商品”。此外,藍牙無線耳機、LED汽車燈、新車空氣淨化器、不鏽鋼疊刀、卡通貼紙、山地自行車和LED深水捕魚閃光燈等,是俄羅斯民眾購買非常多的商品。
中國也因此成為俄羅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合作夥伴國。據俄羅斯電子商務協會統計,2016年,俄羅斯跨境網購的海外訂單量增加到約2.45億個,其中90%來自中國,平均每天有超過50萬個包裹從中國發到俄羅斯。
有了阿裏帶來的“中國方案”,俄羅斯也找到了很多破解經濟困境的新方案。據俄羅斯當地調查統計機構的數據,2017年俄羅斯保持了歐洲第四大電商市場的地位,成為歐洲發展最快的電商市場之一,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民眾開始享受到電商紅利。
在整個阿裏集團資源的支撐下,速賣通已經在俄羅斯市場超過ebay和亞馬遜,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電子商務網站,買家人數超過2200多萬,相當於每6個俄羅斯人就有1人在速賣通購物。
*本文信息僅供參考,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最後更新:2017-10-18 19: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