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1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中企海外並購回歸理性 前三季交易額下滑近四成

普華永道今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達572宗,金額977億美元,同比2016年前三季度分別下降14.8%和38.9%。相較2016年的爆發式增長,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無論在數量還是金額上均回歸理性,穩中趨緩。

報告稱,趨緩原因一方麵在於國內監管政策的引導和規範,另一方麵亦受到海外審查和全球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影響。盡管如此,2017年前三季度中企海外並購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仍幾乎是2014年和2015年的總和。

普華永道中國本土客戶及海外並購服務主管合夥人李明認為,2017年對於中國海外並購市場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調整期,預計2018年起,中國的跨境並購市場將會變得更加合理和有序,並在2020年前迎來新的高峰。

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除若幹大額物流地產項目外,缺乏引人矚目的巨型交易,並購活動的交易金額整體呈下滑趨勢。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季度的交易數量達到284宗,創下海外交易活躍度季度紀錄,表明擁有強大戰略理由的交易仍然受到市場歡迎和政府鼓勵。其中,共有21宗大額交易超過10億美元,包括中投公司以138億美元收購英國Logicor物流地產,以萬科為首的中國財團以116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物流地產巨頭普洛斯(GLP),以及中國華信能源以91億美元收購俄羅斯石油(Rosneft Oil)部分股權。

雖然受到有關部門調控的影響,各類投資者活躍度增速放緩,但無論從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來看,民營企業仍為中企“走出去”的主力軍,2017年前三季度宣布交易共359宗,接近國有企業的5倍,在總共572宗交易中占63%,比例與去年基本持平。雖然民營企業的海外交易金額依舊占據中國企業海外交易金額的半壁江山,但是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數量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共計11宗,而2016全年為27宗。

(數據來源:湯森路透、投資中國及普華永道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民營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並購交易呈爆發式增長,以總金額263億美元成為並購涉及行業之最。其中包括騰訊以86億美元收購芬蘭遊戲開發商Supercell,以及天津天海投資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腦、網絡和軟件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然而,2017年集中在高科技領域的大量收購未能再創輝煌,前三季度這一數字由263億美元跌至28億美元,跌幅高達89.35%。

雖然民營企業海外並購增速趨緩,但其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報告稱,能融入中國買家的“生態係統”、具有戰略意義的跨境並購預期將繼續被政府鼓勵,例如產業升級及“一帶一路”項目;整合全球資源、彌補產業鏈不足是重點,工業升級、消費升級、金屬礦產資源、航空業以及能源等傳統行業仍占據主導地位。

11月20日工信部發布了《十六部門關於印發發揮民間投資作用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指導意見的通知》,鼓勵支持製造業民營企業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普華永道預計民營企業投資工業4.0的熱潮還將持續,驅動民營企業出海並購的諸如“供給側改革”及“一帶一路”因素依舊存在,且已經產生由民營巨頭主導的現代物流行業的東南亞“一帶一路”大額交易。

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回歸理性的節奏下,國內外稅收環境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政策方麵,2017年10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走出去”稅收指引》,從稅收政策、稅收協定、管理規定及服務舉措四個方麵,詳細列舉了企業“走出去”涉及的90個事項。

11月3日,國家發改委《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出台,其中關鍵變化包括將境內企業和自然人通過其控製的境外企業開展的境外投資納入監管;核準與備案適用範圍變化,取消“小路條”製度;重新定義“敏感”,聚焦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核準備案的時間底線改為項目實施前;加強事中事後監察,建立黑名單,加大懲戒措施等。

普華永道亞太區國際稅務服務主管合夥人莊樹清表示:“在此背景下,海外並購相關法規和政策逐步明晰和細化,將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法律法規方麵的指引與幫助,有效規避境外投資稅收風險,提高‘走出去’納稅人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為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莊樹清認為,非主業、非戰略的並購,例如房地產行業、娛樂行業,可能會受到影響,然而隨著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入、國內產業升級及“一帶一路”政策的戰略指引,順應企業戰略發展的海外並購在未來幾年將呈活躍態勢。

(原標題:中企海外並購回歸理性 前三季交易額下滑近四成)

最後更新:2017-11-24 00:18:53

  上一篇:go “逃”還是“淘”?當A股一日蒸發1.58萬億元後……
  下一篇:go 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收漲292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