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
搜狐
馬麗蓉:推動絲路國家形象傳播係統工程建設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是個係統工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既有基礎上,應進一步加強中國絲路國家形象傳播的係統工程建設。從輝煌的“絲路古國”到崛起的“絲路大國”,再到複興的“絲路強國”,應作為總體傳播戰略,並以此為主線創建中國國家形象在曆史、現實與未來的三維傳播機製,打造古今絲路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特色項目以及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輻射國家“中國形象”傳播成效,進而形成中國絲路國家形象傳播的係統工程。
一、“鄭和符號”與“絲路古國”形象傳播
曆史上,鄭和在28年間出訪30多個亞非國家的出色外交實踐影響深遠,集中體現為由“鄭和崇拜”、“鄭和文化”及“鄭和精神”所建構的“鄭和符號”的出現。具體而言,借助“鄭和符號”,往來於絲路的人們共享了和合、仁愛、協和萬邦等儒家文化觀,勸善、戒惡、普慈的多元宗教文化信息,以及互惠、包容、合作的絲路精神等,影響了絲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對中國的認知,在中國“絲路古國”形象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鄭和符號”在東南亞主要通過“鄭和崇拜”(以伊、佛、道為主的混合型信仰崇拜)來傳播“中國形象”,包括有關鄭和的寺廟、鄭和的遺跡與傳說、鄭和布施的寺碑及鄭和傳教的相關史實等。如現存於斯裏蘭卡國立博物館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成為“鄭和和平寬容精神的體現和象征”,“表明中國當時已經有世界性的眼光”。鄭和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的事實不容否認,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從西亞、南亞等西向傳入的伊斯蘭教,為溫和的東南亞伊斯蘭信仰板塊注入了中國的和合價值觀、貢獻了“中國智慧”。
“鄭和符號”在中東主要通過“鄭和文化”(經濟互惠、文化包容、安全合作)來傳播“中國形象”,包括以經促文的絲路相處模式、以朝覲為主的宗教外交、雙向宗教交流所催發的非傳統安全觀等,使得“鄭和7次遠航,加深了中國人民和阿拉伯等亞非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發展彼此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和符號”在非洲主要通過“鄭和精神”(和平與發展精神)來傳播“中國形象”且以“文獻記載”、“傳說與遺跡”及“後裔歸祖”等方式“殘存”至今,這些多屬社會層麵的“直接影響”。另外,“間接影響”則揭示出“鄭和符號”對於中非關係的外交意義, “鄭和精神”在這方麵對非洲的影響遠遠超越了宗教社會層麵。
“鄭和符號”也對一帶一路支點型伊斯蘭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印尼的影響體現在“鄭和崇拜”上,主要包括華人華僑與穆斯林有關鄭和的祭拜活動及其集體認同潛念、鄭和所傳播的中國伊斯蘭對東南亞伊斯蘭的柔化作用、鄭和船隊所開展的不等值的貢賜貿易與等值的互市貿易對中國睦鄰友好關係的借鑒作用等;對巴基斯坦的影響體現在“鄭和文化”上,主要包括中巴一貫秉持包容的人文觀而夯實了社會民意基礎且產生了“巴鐵”成效,以合作的安全觀作指導積極開展反恐合作且形成了“三管齊下”的安全合作模式,在互惠的經濟觀引領下正在深化兩國經貿合作且以“中巴經濟走廊”為抓手打造示範性項目等。另外,對哈薩克斯坦的影響體現為“和平與發展”是古絲路上中哈共同命運訴求,“鄭和精神”已成為中哈打造絲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與“責任共同體”的重要影響因子。
二、宗教文明與“絲路大國”新挑戰
宗教文明不僅是絲路文明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國家形象傳播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早在7世紀,伊斯蘭教“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聖訓,折射出作為“絲路古國”的中國不僅是和平、富裕、文明之所,更是崇智、尚知、學習的對象,“大唐盛世”的軟實力所及高度即可略見一斑。但是,21世紀以來,我國周邊外交中的宗教變量已成為傳播中國“絲路大國”形象的新挑戰。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穆斯林人口占比超半數以上的有37個國家,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三大信仰群體人口占比超半數以上國家分別是9個、7個、2個,表明基督教在中東歐影響力仍不容忽視;佛教徒占比超過半數國家有7個,除蒙古國外,其他6國均屬東南亞地區,佛教在東南亞影響力依然強大,華人華僑中信仰道教及佛教的居多,但也有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的……多元信仰結構已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普遍現象。據皮尤研究中心預測統計表明,截至205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穆斯林人數最多、印度教信徒最多亦即全球宗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型大國……這些值得深究的現象,既是我國與絲路沿線國家開展“民心相通”麵臨的教情現狀,也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中國國家形象麵臨的新課題。
事實上,在西方強勢語境中,中國的價值觀和傳統被貶低和邊緣化,尤其是西方媒體通過炒作一些議題來肆意歪曲,已成為傳播中國“絲路大國”形象的最大挑戰。因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國際體係中其他行為體對其認知的結合,是一係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作為反映在媒介和人們心理上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曆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國家形象是國家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然而,近些年來,西方主要通過歪曲事實,誤導國際輿論以強化外界對中國形象的消極構塑。因此,中國人文外交應正視相關嚴峻挑戰,應在履行“價值溝通”、“增信釋疑”及“培育反恐共識”三大使命中,著力修複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形象以助力於“絲路大國”的形象傳播。
三、公共產品與“絲路強國”
相比較而言,中國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有限既影響了“絲路大國”形象的傳播,也對“絲路強國”形象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麵著力提升中國的公共產品供給力。
一是捍衛絲路話語權。“話語權”就是說話權,即控製輿論的權力。話語權掌握在誰手裏,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後冷戰時代軟、硬實力的發展現狀是有話語權卻正在衰落的發達國家與沒有話語權卻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集團的並存。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關鍵之一是擴大中國價值觀的影響力,進而在全球治理的相關議題設定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更多地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二是構建絲路話語體係。全球化時代需要對話多於對抗,霸權話語與非霸權話語需要走出壓製與抵製的惡性循環,在多重語境中開展文明對話,在求同存異中進行價值觀溝通。因此,應在弘揚絲路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消泯話語體係間的隔閡,以構建絲路話語體係。
三是強化古今絲路公共產品統籌傳播意識。既要傳播“協和萬邦”、“求同存異”、“絲綢之路”等絲路曆史公共產品,還要傳播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命運共同體”等絲路現實公共產品,在統籌傳播中增強絲路公共產品供給力。唯有向世界不斷提供公共產品,才能最終實現“國強語盛”。總之,加強中國絲路國家形象傳播的係統工程建設旨在增強中國國家形象的係統傳播效應,以服務於一帶一路軟實力建設。
(本文轉自《中國社科報》20170922)
作者簡介:
馬麗蓉,複旦大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首屆青年博士學術骨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東研究所專職教授,上海市重點學科阿拉伯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本期責任編輯:王向陽
最後更新:2017-10-10 11:35:49
上一篇:
迪麗熱巴不喜歡男人?鹿晗有女朋友?某記者如是說
下一篇:
成龍2013年才認祖歸宗,你猜成龍兄弟幾個?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