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7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5000家部屬企業監管體係改革開啟大幕 光大為何“白撿”中青旅

變更實際控製人,對於中青旅嘉事堂來說,隻是時間的問題。

“共青團中央持有的兩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將無償劃撥給財政部體係內的中國光大集團,此方案已獲相關部門批準。”一位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可以確定的是,作為最終控製人的共青團中央將從股東名單中退出。

這源於一年多前頒布的《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方案提出,移交與團關聯不強的生產經營類直屬單位,並計劃到2018年底,團中央直屬單位改革基本完成。

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認為,團中央改革的信號值得關注,無償劃撥可能是5000多家部屬企業下一步的動向,之前的改革文件已經提出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係。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此數量龐雜的部屬企業,到底應該劃撥給誰?是國資委,還是財政部?

從共青團中央到光大集團

一切似乎醞釀已久。

11月21日,中青旅和嘉事堂相繼發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兩家公司都稱,上市公司以及各自的控股股東在籌劃重大事項,可能會導致實際控製人變更。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截至2017年9月30日,中國青旅集團公司持有中青旅1.24億股份,位居十大股東之首,而嘉事堂的第一大股東為中國青年實業發展總公司,該公司持有嘉事堂16.72%的股份。

盡管兩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並不相同,但中國青旅集團公司和中國青年實業發展總公司均隸屬於共青團中央,兩家上市公司的最終控製人也均為共青團中央。

改革最終也指向了共青團中央。中青旅停牌的第二天,東方證券便發布研報指出,這符合市場前期對於群團工作會議的解讀。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改革團中央直屬單位”。具體包括對部分直屬單位進行整合,移交與團關聯不強的生產經營類直屬單位,計劃到2018年年底,直屬單位改革基本完成。

“實際控製人,或者說最終控製人肯定要變了,根據改革方案,團中央不能再作為出資人出現在企業的股東名單中。”一位中青旅不具名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中青旅已於12月5日複牌。複牌公告稱,經與公司控股股東中國青旅集團公司確認,該重大事項僅會導致公司實際控製人變更,但該事項仍在相關部門審批過程中,審批時間尚不能確定。

同樣,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嘉事堂也被要求在12月5日複牌,公告的文字表述也與中青旅的幾乎相同。

但變更後的實際控製人並未在公告中披露。坊間有消息稱,中青旅將要並入中國旅遊集團公司,去年7月,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已整體並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問題是,如果作為關聯交易方,在A股上市的中國旅遊集團旗下的國旅應該停牌,但事實並非如此。

東莞證券預計,此次實控人變更或在實力雄厚的國企或地方企業中進行。一些業界人士就此猜測,中青旅和嘉事堂極有可能劃撥至國資委監管的體係。

不過,《華夏時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最新消息是,共青團中央持有的兩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將無償劃撥給財政部體係內的中國光大集團,此方案已獲相關部門批準。記者就此事向上述兩家上市公司求證,得到的回複是,一切以正式發布的公告為準。

為什麼是財政部而不是國資委

中青旅和嘉事堂從共青團中央剝離,業界並沒有太多異議,至於最終劃撥到財政部體係還是國資委體係,各方意見卻是大相徑庭。

12月14日,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22號文”的精神,中青旅和嘉事堂理應劃撥到國資委監管體係內。

劉紀鵬所說的“22號文”指的是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提出,要穩步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係,具備條件的進入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資料顯示,中青旅專注旅遊業務和景區業務,經營古北水鎮、烏鎮等旅遊景區。今年上半年,中青旅實現營收47.6億元,比上年同期降4.31%;歸母淨利潤3.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9.02%。而2010年在國內中小板上市的嘉事堂主要從事醫藥批發零售業務,其中醫藥批發業務今年上半年占到營收的98.54%,其餘為醫藥連鎖業務和醫藥物流業務。

“一直以來,金融類央企由財政部監管,產業類央企由國資委監管,涇渭分明,但這次把兩家經營性的國有資產劃撥給財政部體係內的企業,打破了約定俗成的規範,可能會對接下來的改革產生影響。”劉紀鵬稱。

據了解,中國光大集團是國務院所屬大型企業,旗下兼有金融和實業企業,曆經十年重組後實力大增,2016年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13位,集團現以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管理等金融業務為主。

與劉紀鵬觀點不同,李錦則認為,將兩家公司股份劃撥給光大集團,更多考慮的是雙方的互補性,中青旅和嘉事堂可以借助光大在金融方麵的優勢做強做大做優。

事實上,雙方的合作已有端倪。2017年7月21日晚間,中青旅發布公告稱,將與光大銀行發起設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

李錦對《華夏時報》記者說,盡管是無償劃撥,表麵上看是行政性的,但實際上,還是雙方自己談的結果,不是拉郎配,而是要素的聚合,這種市場行為也有利於兩家上市公司保持獨立性。

5000家部屬企業歸屬難題

更令李錦關心的是,隸屬中央機關和國務院部委的5000多家部屬企業什麼時候像共青團中央一樣“動”起來。

事實上,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已經明確,各級黨政機關都要同所辦的經濟實體和直接管理的企業在人財物等方麵徹底脫鉤。

李錦表示,幾乎每個部委都有隸屬自己的企業,大家長期各管一塊,條塊分割,中央強調了很多次統一管理,但問題是誰也沒“動”。

目前滬深兩市1014家國有企業中,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實際控製人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部門、國務院部門等。例如,三峽水利錢江水利實際控製人均為水利部綜合事業局,中體產業的實際控製人為國家體育總局,海南高速的實際控製人為海南省交通廳等。

而對於“散養”在各個部委的5000多家企業,財政部也曾想把它們“管”起來。

早在2006年,財政部就下發了《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兩項規定,隨後對這些部委企業進行集中的評估、統計,納入到財政部的國資監管範圍之內。

2010年,財政部又下發了《關於中央行政事業單位所屬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歸口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確財政部為中央部委下屬國企的監管部門。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資專家對記者說,雖然出台了不少文件,部屬企業歸口財政部也算是名正言順了,但財政部對部屬央企的監管難度仍然比較大,畢竟中間隔著部委,而且這些部委和財政部都是平級的,財政部劃撥企業股份很難。

業界也曾提出過“大國資委”的構想,即最終將除了金融資產之外的國資都納入一個國資委的監管之下,由其單獨行使出資人的職能,最終實現政企分開。

劉紀鵬就是這一構想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如果財政部的國有資本太多,財政部就會變成某一家的裁判,財政部是間接管理部門,不應該成為國有企業的股東,實際上,盈利性質的金融資本也應該從財政部剝離出來。

“現在有5000多家還分布在黨口和中央國務院各個部門,理應劃撥到國資委監管下的相對應的企業裏去,這才符合改革的方向。”劉紀鵬稱。

中青旅質監合規部總監李廣在微信朋友圈裏寫了一段頗耐人尋味的話:信息,以正式公告為準;企業,靠經營業績說話。今年雙11,中青旅在飛豬平台旅遊類服務銷售額高居榜首,這才是一家處於充分競爭行業中的企業是否有活力、有業績、有希望的判決標準。

的確,所有權不管歸屬誰,做優做強永遠是企業所追求的。李廣的一席話,或許也表達了5000多家部屬企業的心聲。

(原標題:5000家部屬企業監管體係改革開啟大幕 光大為何“白撿”中青旅)

最後更新:2017-12-16 02:49:56

  上一篇:go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倒計時 高質量發展或成關鍵詞
  下一篇:go 黃煒:大力推進新時代資本市場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