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2 返回首页    go 搜狐


诸葛亮骂死了王朗?元芳,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里有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即“诸葛亮骂死王朗”,讲得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两军阵前,面对曹魏司徒王朗的质问,一番痛骂,让王朗一时气血上涌,跌落马下而亡。这个故事原本就很精彩,再经几部三国演义影视剧的反复渲染,几乎到人人都谈之眉飞色舞,“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已经成为网络热词,谁都可以顺嘴拿出来调侃别人。

当然,王朗王司徒这人,历史上可没这么惨,他是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在太和二年去世,并没有千里迢迢跑到魏蜀边境,去挨诸葛亮的骂。按正史,刘备去世狗,刘禅初继位时,王朗和他的同事华歆、陈群等,纷纷给诸葛亮写信,陈述天命人事,劝诸葛亮投降算啦,诸葛亮没回信,估计也没能骂到王朗。

话归正题,我们今天来谈谈《三国演义》历史故事中,诸葛亮为何能骂死王朗?

首先,诸葛亮做到了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故事开始用词不多,却信息量巨大,表明诸葛亮非常重视且了解王朗,做到知己知彼,而王朗对诸葛亮所知甚少,已注定败局。

在两军开战前,王朗便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意思是说只需一席话,便可劝诸葛亮倒戈相向,带领蜀汉军队来降。其实这真是书生意气,丝毫不了解自己的对手,诸葛亮自小就立下宏大志愿,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自比管仲、乐毅,要成就不世之功,怎么可能轻言投降,而王朗似乎并不了解这一切,却妄下大言。

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他非常重视且了解王朗这个对手。最早诸葛亮便想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说明他很重视对手,已经做好了应对王朗的准备。后来诸葛亮在指责王朗时,对其出生在东海之滨,以举孝廉入仕,历任大汉官职,后又投降曹魏为官等生平事迹一清二楚,几乎到如数家珍,当王朗说诸葛亮不知天命,妄动刀兵时,诸葛亮立即反戈一击,说王朗身受大汉几代皇恩,却不以身报答,做出弃主图荣之时,让王朗哑口无言,先机尽失。

其次,诸葛亮瞅准了王朗的弱点,适时痛击。

诸葛亮上手便从对手话语中找到弱点,并毫不客气的当众指出,一再指责,并后发制人,以正义自居,在气势上便压倒对手王朗。

王朗上来文绉绉的说:“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看着语气吧,一点都没底气,对方还没说话,便表明我们曹魏之所以反汉自立,是顺应天命,把自己定位在了“不义”的位置。

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听出王朗话语的问题所在,以蜀汉是大汉正统自居,并把之前两人对话抬高到“诸军静听”的层面,在两军面前大声斥责,之所以出现“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的局面,是“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而这一席话,让王朗十分汗颜。

当然,在汉时文人士大夫心中,忠义、仁孝是立身之本,王朗本就是举孝廉出身,虽然为保存自身而背汉降魏,实则已是食君禄,而未报君恩,这是内心深处最怕被揭的伤疤。而诸葛亮不但清楚,而且深知其厉害之处,立即在两军面前,让王朗出尽洋相,老脸丢尽了。

最后,诸葛亮痛打落水狗,毒言相向致对手于死地。

从两人对话来看,王朗虽有口才,但是不灵活,一板一眼,还停留在读“死书”上,而诸葛亮就不同,一抓住对手痛处,再不留对手机会,恶言相向,气势如虹,一心致对手死地。

可笑,王朗上到阵前来,还按照自古以来的劝降套路,文绉绉的说:“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这是自古以来的劝降说词,王朗说这话时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承认自己之所以背汉降魏,是为了封侯之位了。

王朗侃侃而谈,丝毫不了解诸葛亮的刁毒,诸葛亮岂能听不出话中的毛病:“好啊,你自己承认是为了爵位好处而降魏是吧?!”立即毫不客气,一顿痛骂,“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一句“谄谀之臣”,再一句“苍髯老贼”,让王朗在三军面前难找藏身遮羞之地,气血不上涌才怪。

自古以来本就有“巧舌如簧,毒语如箭”之说,便是说恶毒的语言便是可以伤人的,甚至会致人死地,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与人争执激烈之时,往往会面红耳赤,甚至有气急败坏晕倒之感。

可笑王朗,已是七十六岁高龄之老人,谁不知古代七十六岁都是高寿,难免有些脑梗、高血压之类疾病,他却拖着病老之躯,到两军阵前妄言天数,想劝“以一己之力,舌战江东群儒”的诸葛亮投降,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最后更新:2017-10-08 05:24:22

  上一篇:go 楚乔传:林更新居然大胆表白赵丽颖!临惜哥哥没死
  下一篇:go 陈学冬现身上海出席商业活动 黑色单排扣西服帅气不敢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