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5 返回首頁    go 搜狐


鹿晗事件折射:人人皆戲精,每個人都是生活的編劇

犀利觀點、獨家影訊、深刻洞察、公司動態!

關鍵時刻,一觸即達!

九月人設崩塌大潮剛剛過去,十月份的虐狗瓜又接踵而來,列位看官吃撐了嗎

單憑當事人短短兩條不足30字的微博,自然無法撐起一整天的話題熱度。讓微博服務器慘遭爆破的,是一眾大喜大悲的粉絲,以及各顯神通的“戲精”大軍。

這種在旁觀者眼中顯得過度誇張的情感抒發,就被冠以“戲精”之名。即使表麵冷淡的人,內心戲也是極其豐富的,時常給自己加戲的人,他們的生活也宛如一部大劇。

“戲精”行為緣何產生,又是否隻是簡單源於強烈情感與非理性狀態?我們就來聊聊,“戲精”背後的二三事。

人生如戲:“戲精”文化大起底

“戲精”起源於網絡流行語匯,指的是善於表演的人,衍生出某個人“戲很多”、很愛“加戲”等話語。與其他流行語一樣,“戲精”有很強的普適性和概括性,生活中有“大胃戲精”、“朋友圈戲精”、“美食戲精”等現象。

生活中雖然也有,但“戲精”還是多見於粉絲群體掐架時,用作吐槽彼此存在感過剩的由頭。我們討論的重點是與偶像文化相關的“戲精”現象:社交網絡當中粉絲們的言論和行為過了某條界限,戳中了觀者的尬點,都難免會被吐槽為“戲精”。

這次的戀情公布,可謂是一個“戲精”井噴的時間節點。目之所及的各大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微博評論、歌單評論乃至淘寶的搜索頁麵,都被徹底攻陷。

人們不由感歎,有人的地方,就有心態崩塌的粉絲。這些粉絲留下的言行舉止讓人看了啼笑皆非,甚至難過了一下午的某真愛粉在看了這些材料都忍不住笑出了聲,一掃陰霾。

“戲精”程度再加重,就變成了情緒失控的表達。粉絲對偶像固然是情真意切,但若以路人視角冷眼旁觀,粉絲的代入感之強卻著實令路人費解。

但其實這種感覺,雖然與路人毫無關聯,但是細細想之,也能有體會。你喜歡的球隊在最重要的比賽中輸球,你喜歡的劇中人物在故事裏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等等。

而在以往的娛樂事件裏,無論是錄製節目還是出席活動,明星們眼珠子一轉、嘴角一動的微表情,都能被截圖拆解甚至後期配音,被粉絲們強行“加戲”。粉絲對圈裏明星關係和明爭暗鬥故事的揣測,同樣成了“戲精”表現之一。

借勢戲精:蹭熱點的品牌和段子手們

給自己“加戲”的不隻粉絲,還有品牌方和段子手。這回的曬恩愛微博一出,營銷語體又有了新姿勢,滿屏都是“大家好,介紹一下”的拉CP造句狂——眾人加戲熱度高,說說和朋友圈滿屏幕的隊形,這個普普通通的句式就這樣闖入了微博熱搜。

此外,不甘示弱的段子手們也充分演繹了“這一次我們都是編劇”的真諦,編出了與時俱進的“詐騙短信”:

對於蹭熱點的品牌和段子手而言,“戲精”的帽子是一種自帶喜劇效果的流量。在這樣一個處處是戲碼的大舞台下,運營和文案不會放過任何風吹草動。

“戲精”背後的驅動力又是什麼?

生活當中的“戲精”也好,給自己加戲的粉絲也罷,都存在輸出個人意見和情感、塑造形象的需求,而選擇進行某種社交表演。

因為自己是鐵杆粉絲,當偶像有爆炸性新聞出現,自己也會順勢成為熟人圈中的焦點。不管是歇斯底裏的剖白還是自我打趣的玩笑,都是在“鐵杆粉絲”身份下進行的表達。

粉絲的情感投射和“入局心理”:

那麼,為何粉絲要如此急切地輸出自我意見與情感呢?簡單來說,所有給自己加的戲,都是為了證明屏幕上的這個人與我有關。

在關注偶像的一舉一動時,粉絲們投射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預設,世界太大,我們內心的情感無處寄托,隻好送給素不相識的偶像。把他捧到無限高,就好像我們自己也放大了一樣;幫他實現夢想,就好像我們自己的價值也實現了一樣。

偶像在接受這種追捧熱度帶來的種種利好之時,也承受著粉絲一並投射的認知期待。比如,日韓偶像產業就有“戀愛禁止”的規則或潛在規則。不同於“演員”或“歌手”,發端於日韓的“偶像”賣的是一種積極形象。正因這種人為設定的形象完美(且單身),粉絲才能對著他們“做夢”。

就在這種“入局心理”的驅使下,粉絲的過度自我腦補使其踏上了“戲精”之路。然而,當偶像與“我”的關聯不再如往昔一樣穩固,“戲精”就可能展現出罕見的悲情一麵。

如此次事件,本將男性偶像“占為己有”的粉絲發現愛豆脫單,由此產生了劇烈的情緒波動,入戲太深,也就成為了招致路人不解的“戲精”。

談論“戲精”文化,除了偶像與粉絲的互動本身,“戲精”文化所處的互聯網環境也應當被納入討論範圍。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台,建立了粉絲與偶像接觸的更為直接的途徑。明星可以隨時通過微博分享自己的作品、生活記錄,乃至私人情感。無論是否有中間商賺差價,明星的私人生活總被津津樂道。梅羅維茨在研究中發現,當時政治家傾向於扮演幽默、謙和、接近日常的角色,來提高支持度。類似的,這種日常化的分享,也是明星構建親和人設形象的良好途徑。

社交分享拉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也模煳了偶像台前台後的界限。“私人情感生活與粉絲有何關聯”的論點,在這種情況下未免存疑。公私界限實則被消弭,是否“有關”的邊界,早已模煳。

那些鋪天蓋地的脫粉宣言甚至回踩控訴,對於粉絲群體而言是真真切切的心聲,在路人眼裏看來,卻成了一種情緒過激的“戲精”表演。

但如果有誰撼動了你圈子中的核心,一切角色也許就會顛倒過來了。

這樣的理解隔閡發生在每一個粉絲圈層中,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給自足。當代人似乎越來越難以容忍不同的觀點,做不到無視,就往那些難以理解的表達貼上一個diss標簽,一言以蔽之——“戲精”。

若回看這一場“大戲”,社交互動中的表演與表達訴求是其中動機,粉絲在偶像身上寄托諸多情感並由此產生“入局心理”,社交平台提供了非常好的表達渠道和互動情境……種種因素疊加之下,粉絲們的“表演”難得一見地被拔高,成為與偶像新聞相提並論的輿論奇景。

當話題熱潮襲來,參與其中的我們已很難分清誰是當局者,卻也不甘心隻是做路人。

信源:全媒體

精 選 文 章

最後更新:2017-10-12 13:47:33

  上一篇:go 巴菲特拒打第二個10年賭局:我年紀大了
  下一篇:go 盤點八部小偷題材港片,周星馳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