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8 返回首页    go 搜狐


“投资者保护•明规则、识风险”案例——警惕“涨停板”中的陷阱

“投资者保护·明规则、识风险”案例巡展——操纵市场篇(一)

编者按

近期,中国证监会组织开展了“投资者保护·明规则、识风险”专项宣传活动。上海证券交易所继前期开展的内幕交易案例宣传后,还将陆续对活动发布的市场操纵、违规信息披露、市场主体违规经营三个宣传主题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帮助投资者了解案件背后的规则红线、风险底线,普及金融、法律知识,提升投资者的守法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这期推出的市场操纵案例解读,敬请您的关注和分享。

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追涨”的心理,人为制造“涨停板”,吸引投资者跟风买入推高股价,一旦操纵者获利出逃,股价就会失去支撑,甚至出现持续暴跌,使追高买入的中小投资者成为“接盘侠”。

1

3月23日:建仓

交易行为:申报买入214万股,成交金额4144万元,成交均价19.37元

2

3月24日:拉抬

1

3月25日:出货

活跃在涨停板上的操纵者和正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在成功拉升股价后随即反向卖出,或者大量撤单以避免真实成交,反映出他们的意图在诱骗其他投资者跟风买入,而没有真实投资目的。

2014年和2015年唐某某因操纵市场先后被证监会两次行政处罚。为规避监管,唐某某转战香港,通过沪港通继续操纵A股股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2017年证监会再次将唐某某等人绳之以法,前后共开出12亿元罚单。

如果没有“基本面”的支撑,股价突然涨停,此中恐有蹊跷。一旦落入违法者设下的“陷阱”,将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投资者应当树立并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规避损失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不盲目追涨,不参与市场过度恶炒,形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妥善管理和防控投资风险。

免责声明

本栏目的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做出决策。上海证券交易所力求本栏目的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上交所投教

最后更新:2017-10-08 04:40:01

  上一篇:go A股利好消息:这些信号出现立刻抄底,散户一买就起飞,几乎从无例外!
  下一篇:go A股高位震荡下如何“赚钱”?关注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