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搜狐
網貸備案箭在弦上!上海下發驗收指引 已有平台搶跑
網貸行業迎來2018“備案年”,全國各金融辦都在推進備案工作,部分地區已下發備案暫行辦法,而首家通過備案的網貸平台或已在廈門落地。
中新經緯從上海金融辦相關人士處獨家獲悉,昨日(1月3日)上海金融辦已召集各區金融辦開會,下發了網貸平台驗收指引。上海網貸備案的原則是“從嚴把控、不設指標、合規一家、確定備案一家”。
北京市金融局也向各平台通知了備案工作進展,一位接近北京金融辦人士向中新經緯透露,北京市驗收工作尚未啟動,金融辦正在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進行準備;驗收標準沒有所謂的細則,均根據國家1+3的規定、57號文及148項規則;驗收備案隻求質量,不求數量,通過一家備案一家,沒有數量額度等限製。
備案不設數額限製驗收標準高
合規備案成為網貸行業2018年關鍵詞。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7年12月8日向各地P2P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發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
截至目前,廈門、廣東(深圳市除外)、上海、深圳、北京、福建、浙江和江蘇都相繼出台了網貸備案的征求意見稿。雖然上海和北京都明確表態不會對網貸備案設置數量限製,而平台必須通過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驗收才能有備案資格,通過驗收也並非易事。
“雖然沒有設置數量限製,但是驗收標準已經將不少平台拒之門外。”上述接近北京監管人士表示。例如,上述北京148項規則是指去年3月份下發的8項148條內容,幾乎涵蓋了網貸平台的所有細節,包括對接銀行存管、取消風險備付金、對接金交所被封殺,被稱為“史上最嚴網貸整改要求”。
在對接銀行存管方麵,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7年12月4日,共有879家正常運營平台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含已完成資金存管係統對接並上線的平台),約占同期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總數量的44.98%。這意味著有半數平台尚未符合驗收標準。
廈門一平台或搶先備案
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始終走在前列的廈門或誕生第一家備案平台。
廈門網貸平台農金寶互金近日在官網披露,稱已經按照銀監會等部委政策規定,及地方金融辦指導已完成對平台的整改,已達到地方金融辦要求的合規標準,在地方金融辦已提交備案登記信息,經公示,已經獲取正式備案文件。
農金寶互金官網截圖
中新經緯致電農金寶互金平台,其工作人員表示無法對備案信息真實性做出回應,稱備案情況是由平台高管掌握的,客服人員不了解情況。
“這個(備案文件)要問企業,我們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推進備案工作,不對個別企業做出回應。”廈門市金融辦工作人員向中新經緯表示。
早在2017年11月16日,廈門金融辦就在官網公示了包括農金寶互金在內的5家擬備案企業,公示時間截止11月25日。廈門金融辦工作人員此前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稱,公示期間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如果有異議可以把信息通過電話或郵件傳遞,公示無異議後會有下一步的動作。
而實際上,除了農金寶互金,其餘4家公示企業均未公示完成備案登記。易利貸官網顯示,正在積極和相關部門申請備案;乾方位官網稱,已向廈門市金融辦提交了備案登記的申請,現處於審核中;日日進官網顯示,已在廈門金融辦進行了備案公示,但未顯示備案登記辦理情況。
此外,京東旭航是京東金融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7年9月,而根據《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在2016年8月24日後新設立的網貸機構或新從事網絡借貸業務的網貸機構,在本次網貸風險專項整治期間,原則上不予備案登記。
另據國際金融報消息,浙江已有兩家網貸平台完成了機構備案登記信息確認,等待公示。其中,一家有大型互聯網公司背景,另一家有國資背景。
備案無望行業將再現退出潮
能成功獲取備案的平台隻是行業一部分,大部分無法拿到備案的平台需另謀出路。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達到了1931家,全年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一直單邊下行。預計2018年網貸行業運營平台數仍將進一步下降,具體下降速度取決於備案及合規情況,從目前信息估測,2018年底或將跌至800家左右
此外,2016年8月24日-2017年10月底,全國新成立162家P2P網貸平台。截至11月底,上述162家平台中正常運營102家,停業及問題平台60家。根據備案文件,這102家平台因在P2P網貸整治期間設立將無法備案。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告訴中新經緯,“按監管方的要求,上半年會完成備案工作,可能部分還會有延遲。對無法按時通過備案的平台,監管和市場的力量都會推動這些平台退出,退出方式以停業和並購等方式為主。”
“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P2P平台麵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反過來會強化備案登記審核,通過備案的平台數量可能有限。”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向中新經緯表示,通過備案的平台拿到船票,未來發展可期;多次努力備案無果的平台將不得不退出。結合目前的平台數量來看,2018年會出現一波退出潮,在整體嚴監管背景下,應該以良性有序退出為主。
最後更新:2018-01-04 2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