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8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前五大國產奶企集中度僅兩成 注冊新政重啟兼並重組

自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奶粉市場進入列強並起的戰國時代,不過卻仍缺少“超級企業”。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首屆嬰幼兒配方奶粉創新發展論壇獲悉,目前國內奶粉行業分散度較高,國內前五大奶粉品牌的行業集中度隻有22%,前十家行業集中度不過68%,距離工信部目標的80%尚遠。業內看來,由於中國奶粉市場相對分散,企業兼並缺少動力,配方注冊製新政之後,對中小企業實現擠出效應,行業兼並重組趨勢將重啟。

國產奶粉缺少“超級企業”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2016年以來,嬰兒配方奶粉需求的增長和奶粉價格的不斷上漲,中國奶粉市場正在迎來一次爆發式增長。

需求的增長來自於二孩政策的推出以及母乳喂養率的下降。中國奶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二孩政策公布後,新生人口增長迅速,2016年新生人口1786萬,較上年增加131萬人,增長7.6%。十三五期間將出現人口生育的小高峰,每年新增人口在2000萬-2200萬之間。

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給第一財經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嬰幼兒平均奶粉需求為50公斤,就算按照增長下限估算,也將為中國奶粉市場帶來10萬噸的市場增量,而與此同時,隨著國內職業女性的增加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國內的母乳喂養率已經降至27.8%,這也與意味著嬰兒配方奶粉需求的增加。

在高鴻賓看來,如果按照現有數據估算,我國奶粉市場總規模將從1200多億的基礎上,將新增400億的市場空間。

不過記者了解到,在這一輪增長中,國內奶粉企業的處境並不容樂觀,目前在高端產品市場上,外資品牌占據明顯優勢。尼爾森數據顯示,2016年國外品牌在高端市場(290元-390元/公斤)份額為61.1%,超高端市場(大於390元/公斤)87.9%。在收入高、消費能力強的一、二線城市,進口的高端超高端奶粉更占到80%以上的絕對市場份額,國產奶粉缺少“超級企業”。

高鴻賓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前5家國內奶粉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隻有22%,奶粉業務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還沒有一家,其中伊利40億元、飛鶴37億元、貝因美26億元,相比海外奶粉巨頭有一定差距。

記者了解到,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三鹿奶粉為首的國產奶粉品牌占據65%的市場份額,但隨著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國內奶粉企業受到不小打擊,外資奶粉品牌借機掌控了定價權和市場主導權。

據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回憶,目前中國奶粉行業缺少超級企業和超級品牌,三鹿當時也是中國奶粉的支柱企業之一,對外資品牌奶粉價格形成製衡,當時國內外奶粉品牌的價格差距並不大,3段奶粉的主流價格在70-80元,最貴的不過百元左右。而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業整體倒退了5到10年。

行業分散整合缺少動力

“造成國內奶粉行業分散的原因也正是品牌失控和價格失控。”君樂寶乳業副總裁劉森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記者了解到,2008年之後,市場利用了消費者恐慌的心理,形成了一種價格論,高價的奶粉就意味著高端和更安全,這也讓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成為暴利產品,引來了業內外的資本的不斷進入。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2008年之前,國內的奶粉行業集中度較高,真正行業出現目前分散的格局則是在2010年-2011年,國內、國外、貼牌、雜牌奶粉品牌大量出現。

劉森淼透露,當時由於利潤較高,就算工廠很小,開工率隻有20%到30%就可以賺錢養活工廠,這也導致工廠越來越多,品牌越來越多。這也導致中國奶粉產能過剩,有數據顯示國內奶粉總產能在200多萬噸,但實際上一年市場實際需求不到100萬噸,很多工廠開工不足,個別企業甚至一個月隻生產1-2天。

分散的行業和過剩產能讓國家相關部門加快推動行業整合的力度,但效果並不算理想。

2013年,工信部編製的國內嬰幼兒奶粉行業重組方案出爐,並於2014年6月經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並重組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稱 《方案》)。根據方案,對兼並重組時間表和部門具體分工,並提供政策支持。要求到2015年底,爭取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65%;到2018年底,爭取形成3至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超過80%。

2017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再次鼓勵行業兼並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

現在,時間已經即將進入2018年,但國內奶粉行業前十的集中度為68%,企業規模也離目標有一定的差距。

事實上在2014年《方案》公布後,國內奶粉行業先後出現蒙牛收購雅士利、聖元收購育嬰博士、合生元收購長沙營可營養品有限公司、飛鶴收購艾倍特乳業及關山乳業、貝因美收購敦化美麗健乳業、伊利收購貴陽三聯乳業等多起行業並購整合事件。但之後國內企業間並購的熱情就大幅下降。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的奶粉企業間兼並重組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麵奶粉企業產品和產能同質化比較嚴重;另一方麵,部分中小企業雖然產能落後、基礎設施不足,但營利能力並不弱,不願意被大企業並購;而大企業也看不上小企業的落後產能,寧願自建廠或轉向海外並購,畢竟消費者對進口產品偏好明顯。

2010年光明乳業收購新西蘭新萊特51%股權,拉開了國內乳企海外布局的序幕,伊利、蒙牛、新希望、飛鶴乳業等相繼“出海”尋找合作夥伴,布局奶源、投資建設工廠以及研發中心。

注冊新政重啟兼並重組進程

2016年開始推進落地的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製新政正在讓行業兼並重組進程重新啟動。

據高鴻賓介紹,新政提高了嬰配粉生產企業的門檻,意味著奶粉市場的洗牌和格局重塑,注冊完成後,最多可能保留600個左右的配方係列。這樣大約四分之三資質不夠、研發能力差的生產企業將退出嬰幼兒奶粉生產領域。

截止至11月14日,嬰配注冊已通過了93家工廠的598個配方,包括境內70家工廠的486個配方和境外23家工廠的112個配方。

事實上,目前奶粉新政的聚集效應正在體現,貝因美三季度單季銷售增長53.8%,淨利潤同比增長92%;1-10月,君樂寶奶粉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10%,核心產品銷售額增長超過300%,僅10月份單月訂單量就超過4億元。

劉森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注冊製將對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幫助,以往代工奶粉廠可以生產幾十個品牌的產品,但如今一個工廠最多隻有3個品牌係列,意味著小企業的生存難度加大,集中度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兼並重組才容易推進。

在他看來,君樂寶目前不排除未來采取收購的方式來擴充產能,但會對工廠的工藝、設備、自控奶源方麵有嚴格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據行業人士透露,部分貼牌奶粉產品年銷售額過億,數字甚至超過了小型奶粉工廠的自有品牌,因此不少國內外小型奶粉工廠正在對有規模的貼牌奶粉品牌進行收編,這或減慢小廠被淘汰的速度。

對此宋亮表示,注冊製新政對於集中度的提升才剛剛開始,雖然部分貼牌品牌借助小廠拿到了名額,但隨著國內外大的奶粉企業品牌的渠道深耕,市場競爭將進一步激烈,中小企業受市場影響較大,未來行業的兼並重組不可避免。

最後更新:2017-11-17 13:49:06

  上一篇:go 阿裏巴巴8億元南京拿地
  下一篇:go 中國研可重複使用運載器 火箭運載成本有望降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