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搜狐
新股上市“連板”越來越少 這竟是折射行情演變的因素
上市後搭“雲梯”般連續“一字”漲停板的次新股曾是A股的一大“奇觀”,不過這樣的“雲梯”在今後或難以再現。據統計,今年以來,新股上市開板前的漲停板個數較2015、2016年整體趨於減少。從今年逐月來看,新股“連板”的平均數量也有下降的趨勢,截至12月14日,12月上市新股開板前的平均“連板”數量不到6個。不過,2016年以來,新股的中簽率也出現走低的現象。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一定時間內,新股上市後的“連板”數量與次新股板塊,乃至創業板的表現存在關聯。
今年新股“連板”數量少於往年
與次新股行情、股東增減持等市場現象一樣,新股上市開板前的漲停板個數也是市場的風向標。據統計,近年來,新股上市開板前的漲停板個數有趨於減少的態勢,2015年新股上市平均“連板”數量約12個,2016年為約13個,不過2017年以來進一步下降至約9個,且近幾個月有逐月下降的趨勢。
不過,2016年以來,新股的中簽率也趨於降低。自從2016年投資者申購新股時無需再預先繳款以來,新股網上發行的中簽率就有下降趨勢。2015年上市的新股平均中簽率為0.49%,而2016年上市的新股平均中簽率大幅下降至0.046%。截至12月14日,2017年上市的新股平均中簽率為0.031%,比2016年的平均水平進一步下降。
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朱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一現象體現了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隨著上市新股數量趨多,其稀缺性就隨之下降,所以追捧單個個股的資金也下降了。據統計,截至12月14日,今年累計上市新股數量達425隻,而2016年全年累計上市新股數量為227隻。
事實上,從今年逐月的表現來看,從3月起,單月新股“連板”的平均數量總體出現下降趨勢,今年2月上市新股的“連板”平均數為12.6個,3月為11.3個,4月為8.7個,5月為8.45個,6月為7.94個,7月為7.53個,8月為8.9個,9月為10.46個,10月為10.44個,11月為7.56個,12月以來(截至12月14日)上市新股開板前的“連板”平均數為5.75個。
另一方麵,今年來新股出現大量“連板”的現象也明顯減少。據統計,自2015年以來,有47隻新股上市後的“連板”數量大於等於20個,其中有24隻新股在2015年上市,有19隻在2016年上市,隻有4隻在今年上市。自今年10月16日上市的聚燦光電之後就沒有新股的“連板”數量超過20個。
有券商人士認為,現在對於“漲停板敢死隊”和題材股炒作的監管趨嚴,預計未來新股上市後的表現可能會不如以往,投資人炒作新股的難度會加大。
新股“連板”數量折射行情演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新股的“連板”數量與次新股板塊,甚至與創業板的表現存在關聯,而這一關聯在去年並不明顯。
今年3月到7月,上市新股的“連板”平均數逐月走低,期間次新股指數(884189)累計下跌32%,創業板指數也下跌了9.9%。8月到9月,新股“連板”數量出現反彈,次新股指數同樣出現反彈,8月當月大漲20%,創業板指數也在8月實現今年來單月最大幅度上漲。隨著10月以來,新股的“連板”平均數再度下滑,次新股指數和創業板指數也雙雙下跌。
不過天平的另一端卻呈現另一番景象。在3月到7月期間,白馬股指數(884232)不斷走高,而在次新股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年內表現最好的8月,白馬股指數卻出現滯漲;9月以來,創業板指數表現平淡,次新股指數則再度尋底,而期間白馬股指數卻再度走出上升通道。這也導致今年來白馬股指數和次新股指數的南轅北轍,截至12月14日收盤,白馬股指數今年累計上漲47.7%,次新股指數累計下跌42.72%。
另外,次新股整體行情的走弱也反映在新股開板之後的表現上。與以往新股開板後往往會吸引投資人搶第二波拉升不同的是,近期這一現象也有所收斂,例如11月以來,新股開板後的表現要弱於以往。
據統計,在11月開板的44隻新股中,有17隻在開板後繼續創出了新高,不過除了掌閱科技外,其他新股開板後留下的上漲空間大都較為有限,而晶華新材、凱倫股份、永福股份、泰瑞機器、東宏股份、英可瑞等在開板後均出現了一輪深調。相比之下,在10月開板的31隻新股中,有24隻在開板後進一步刷新高點,9月開板的35隻新股中,有19隻在開板後繼續刷新高點,比例都要高於11月。
(原標題:新股上市“連板”越來越少 這竟是折射行情演變的因素)
最後更新:2017-12-15 01: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