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9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諸葛亮其實不想北伐,為何還偏偏要北伐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廣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此千古名詞隆中對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倒背入流,而其中“待天下有變”之謀,更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策,令後世無數兵家對諸葛亮敬為天人,舉為謀略家之祖。

臥龍初現,三分天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稱臥龍,東漢末年琅琊郡人(今山東臨沂),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少年時便聰慧過人,後師從名士,因其高超的軍事才能和鬼神莫測的謀略,以至當時有“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說法。

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的奇謀讓劉備茅塞頓開。在追隨劉皇叔之後,諸葛亮是得遇明主,而劉備更是對他言聽計從。此後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奇謀連出,助劉皇叔取荊州、定川蜀、平漢中,實現了隆中對時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匡複大漢之是時間的問題了。

夷陵之戰,劉備輸光了蜀國北伐的本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因病去世於五丈原。不禁令人扼腕歎息,天妒英才。然而以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計絕古今之智,前赴後繼六出祁山,為何沒能一統中原匡複漢室?這隻能說諸葛亮生不逢時。

當初隆中對時他對劉備獻策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但當他北伐時以是物是人非了,原來計劃當中的荊州沒了,上將關羽死了,準備率益洲之眾出秦川的雄主劉備也於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戰後去世身亡。

而蜀國多年積攢的兵馬錢糧毀於一旦,可以說夷陵之戰劉備輸光了所有的本錢,匡複大漢以遙不可及,所以劉備才會憂憤而亡。正如諸葛亮在其千古絕句出師表中言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當時隻占據川蜀的蜀國地狹人稀,其人力物力以不足以問鼎中原了。

縱觀諸葛亮數次北伐舉傾國之兵也不過二十幾萬,關、張、趙、馬、黃等五虎上將也都以去世,以至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境地,廖化何人?不過是關羽帳下的一名低級將官,在諸葛亮去世後隻能靠降將薑維來支撐蜀國。

那麼夷陵之戰後,三國各自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西線雍涼為10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中部洛陽15萬(其中10萬是機動兵力,用於防備諸葛亮北伐),北線20萬人,防備遊牧民族(讓他們變得很乖)。

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北線漢中7萬,東線永安3萬,成都各據點5萬。(劉禪投降時,成都最低有1萬兵力,作為守城方,應付鄧艾小菜一碟)

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長江沿線據點。20萬防備魏國,5萬防備蜀國。

也就是說魏蜀兩國交戰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穀”出自《晉書.宣帝本紀》

北伐實則無奈之舉,不北伐蜀國會更快地滅亡

而以二十幾萬兵馬想要進軍中原,不要說攻城略地,就連站崗放哨都稍嫌不足。那麼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在即無友軍,更無後援的情況下,光是勞師遠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諸葛亮做為一位曠世兵家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過虛張聲勢,用的是兵法之中的擾敵之策,並沒有希望過北伐成功,因為他知道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正如他的繼任者薑維所說“魏強而蜀弱,若不主動伐魏,座等吳、魏來攻,蜀國必危矣”,實踐證明一切,在薑維屯田避禍後,魏國大將鍾會、鄧艾伐蜀一戰成功。當初諸葛亮的亦師亦友水鏡先生在聽道他輔佐劉備後,仰天長歎道“孔明隨得其主,然不得其時”。

直至近代,著名三國曆史學家易中天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注定失敗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亮非將略之才。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在易中天看來,更是疑點重重:

“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你就要殺他,你有多少將軍可殺?蜀國人才本來就少,這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嗎?”

易中天表示,蜀國內部很不穩定,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力量相互抵製。為了平息內亂,諸葛亮實行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絕不徇情枉法。對於馬謖的處理隻能是四個字:從重從快。

諸葛亮雖未能一統中原匡複漢室,但卻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最後更新:2017-10-27 12:58:51

  上一篇:go 吳昕再一次玩出新高度,素顏大膽秀美背!網友:潘瑋柏快娶了她吧
  下一篇:go 十億VR用戶隻是夢想?馬克·紮克伯格為什麼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