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搜狐
微信公眾平台100000+的文章是怎樣產生的?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古斯塔夫·勒龐
1.常識窮人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在莫提默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早就告訴你,被媒體精美包裝的資訊,讓你根本用不著自己作出結論,疏於思考的你最終將淪為思想窮人。
這是朋友圈中雞湯和謠言泛濫的原因:大多人在把聳人聽聞,或者情緒激烈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的時候,理性和智商是缺席的。
這種理性和智商的缺席,很大概率上知識結構有缺陷造成的,比如說著名的反轉基因公案。
2.被情緒感染
除了知識結構缺陷造成的不理性,還有一個激發轉發的點:情緒。
號稱擅長寫100000+自媒體的咪蒙曾經將自己的寫作秘籍昭告天下,其中有一條告誡想要從事自媒體行業的人——如果你客觀中立、性情溫和,還是不要寫公眾號了。呐,盈動君就是被咪蒙逐出公號界的人。“情緒”很重要,尤其是激烈鮮明的情緒。但是事實上,情緒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隻能宣布立場。
尤其在社交網絡中,每個人都試圖創造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這是一個展示個人觀點、審美的地方,尤其在熱點出現的時候,表態比邏輯要提前到達。
3.無意識的偏見
大部分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的文章,都是針對某個群體痛點的文章,但是找得到痛點並不代表就能夠給出好的解決辦法。比如前兩天刷了創業者朋友圈的《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指出了創業者的種種難處,卻並沒有真正地理清楚邏輯關係,有些人看著會很爽,但對於解決公司存在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卵用——如果連導致問題的原因都是有偏見的,怎麼可能會找到正確的解放辦法呢?
轉發的那一刻,“我”去哪裏了?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讓·鮑德裏亞說:“我們的後現代似乎非常可能變成一個精神空虛和文化膚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社會實踐被無盡地重複和拙劣地模仿,世界被分裂,個體遭異化,個人沒有任何自我感或曆史感,仿佛是成千上萬個電視頻道。”
被知情權喂大的我們,會順理成章成為知道分子。達人。大忙人。消息靈通人士。手機優質客戶。資訊焦慮症患者。人肉搜索引擎。完美主義者。偽專家。騙子(他其實對諸多事情一知半解)。老師(好為人師)。口腔型人格擁有者(休想讓他知而不言言無不盡)。貪食蛇。忠實讀者。非鐵杆Fans。失眠的人。消費主力。擰巴人。
這一點又要表揚一下我們剛剛開了公眾賬號的人民網紅鳳姐。
她寫的內容基本都是內心真實寫照,行文邏輯基本一致,很少因評論和轉發他人的微博,導致其微博內容出現跳躍性割裂。羅玉鳳的“勵誌”故事,在於她能做到目無旁人,舍我其誰。但對他人來說很難做到,我們不斷傳播和分享各種朋友圈內容,急迫需要認識他人和得到認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會遺忘。
這種焦慮心態其實也是時代病,一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尼采敏銳預料到現代人所患的病叫“虛無主義”,他認為虛無主義時代至少持續200年,人類將進入了“大平庸時期”,在文化生活上,由於內在的貧困,缺乏創造力,現代人是永遠的饑餓者。
ps:以後決定每天一篇原創文章,堅決保持文章質量,編輯回複谘詢人數最多的問題。
最後更新:2017-10-23 12: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