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搜狐
微信时代和个人书写
在一家宽敞但并不算明亮的咖啡店里,零零散散地坐了一些人,他们是刚下班的都市白领、肚皮微挺的中年男人和某些公司里的商务人员。
他们大多面无表情,谈话嘈杂、而富有激情。
我点了杯咖啡,坐在靠窗的角落里,将自己丢弃在这被玻璃隔绝的地方,让身心从劳顿中暂时抽离出来。
这种抽离有时候更像是逃离——从社交媒体逃到书籍,从信息雾霾逃往精神雾霾。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由“二手信息”编织的海洋里,各种胡编乱造的自媒体,耸人听闻的公号标题,以及没有狗血只有更狗血的电影和肥皂剧里。
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逃离朋友圈,开始开启三天可见。曾经的一面之交,变成了今天的一生诀别。从微信中来到微信中去,也在微信中消失。有时候,连一种交换告别的方式都不曾留于对方。
长期的碎片化表达,和对不断涌现的新的资讯的追求,令自己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变得慌乱和迟钝。那种高度的无力感有时着实让人沮丧:你想过的别人早已表达,你写下的他人比你写的更深刻迷人。
在一个不再提供价值,只提供价格和数字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数字化和量产,从产品交易的价格,到文章的阅读量再到外卖小哥离你的距离,连情侣之间的亲密程度都可以通过app来测量,一切都可以被追溯、被跟踪、被量化。
价值变成坐标系上极其不重要的一环,不断涌现的热点,骇人听闻的事件,时刻等待着你去回应、评论。在喧嚣中,重要的声音被淹没了,以至于谁喊的最大,谁才能被记住成了不灭的真理。
这种回应不能太慢,太官腔,否则那些支持你的人也会失去耐性。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每个人都被分化成多重性格的人,不管是故作姿态还是一本正经,总会找到喜欢你的粉丝和讨厌你的人。有时候潮水和口水一样凶猛。
纸媒时代的书写已经失去了往昔的意义,当记录的笔抵不过眼前事物的发展,历史就成了一种崭新的过往。
走出咖啡馆,地面上,被晚风吹起的纸屑和白色塑料袋,裹成一团,用脚踩上去,就像一堆白色的泡沫。我加快脚步,从旁边经过。
晚安祷告:对抗虚无的三种方式——享乐主义旅行和写作。
点击关键字获取兴趣内容
最后更新:2017-10-07 23: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