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搜狐
去年IPO通過率為什麼這麼低?今年新股怎麼審?重點在哪兒?聽聽專家怎麼說
數據顯示,2017年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488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380家獲得通過,全年IPO通過率為77.87%。
專家認為,新股發行從嚴審核這一趨勢不會改變,監管層正在對券商等保薦機構提出更高要求,嚴審關口前移到券商等中介機構處將成為2018年新股發審工作的“新常態”。同時,在新股發行常態化機製日益健全的情況下,股票發行將得到優化,優勝劣汰的節奏將更為明顯,但由於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提高,預計2018年總融資規模可能不低於2017年,且融資結構有望得到改善。
低通過率或成未來常態
數據顯示,2017年發審委共審核488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380家獲得通過,86家被否決,22家暫緩表決,全年IPO通過率為77.87%。而2016年全年審核266家,否決18家,過會率高達90.6%。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
“大發審委”任職以來的通過率不足60%,這表明新一屆發審委在簡化流程提升審核效率的同時,對新股發審把關趨於嚴格,特別是更加注重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財務數據真實性、合法合規性等問題,這樣一來,盡管通過率降低,但上市公司的質量能夠得到提升,同時優質的公司能夠盡早排隊上市。
新股發行對於股票市場而言是“源頭活水”,加快新股發行節奏將大幅減少企業的排隊時間,為企業提供更廣泛的資金來源渠道。此外,在縮減審核周期的同時,也需要嚴格控製首發企業的整體質量,讓更多符合發行條件的優質企業上市,這樣既能提高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促進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又能夠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袁緒亞認為:
2017年IPO通過率出現前高後低的現象,最終也較2016年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其直接原因就是從2017年9月份開始,隨著新一屆發審委行使職責,IPO趨嚴漸成“新常態”,讓市場重新審視新股發審工作,其積極效應和影響巨大,好評如潮也十分自然。可以說,不論是中國證監會還是發審委,都是順應了中國證券市場需要穩定健康發展的大趨勢,順應了包括一級市場在內需要保護投資者利益和要求等這些市場的共同唿聲。
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合夥人孫進表示:
“高標準、嚴要求的趨勢下,IPO通過率低於以前可能是未來常態。”IPO被否的原因對於各個企業而言不盡相同,涉及經營能力的持續性、企業會計及財務問題、信息披露、內控體係、合規性等,排隊的企業還是應該做好自檢自查。預計監管層還將會通過一係列的製度改革,諸如完善退市製度、並購重組製度等,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的質量,這也是建設資本市場強國的必然要求。
嚴審關口將前移至券商處
那麼,2018年,新股發審工作會有哪些新變化呢?
潘向東認為:
在新一屆發審委任職後,2017年IPO審核效率大幅提升,但通過率不足八成,未通過企業往往在經營能力、財務數據、合規性上存在問題,在這種趨勢下,部分企業已經撤回或延緩IPO申請。
除了發審會審核趨嚴外,監管部門針對券商保薦機構存在的盲目搶進度卡位置、基礎工作不紮實、申報材料質量不高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問題多的保薦機構進行提醒或者通報,納入發行部誠信檔案,這樣一來,保薦機構將提高保薦項目的標準和門檻,在IPO審核進入發審委環節之前就有了一個較高的把控要求,進一步提高效率,讓優質公司早日上市。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
新股發審工作是個係統工程,應該共同把關,特別是在保薦製下,券商保薦機構需要認真履責,如果出現問題,需要嚴懲不怠。殺雞儆猴,懲前毖後,隻有大力懲戒不負責任的保薦人,才能讓券商保薦機構審慎從事,嚴謹履職,從而讓不良企業不出現在發審的隊列中。因此,IPO的“堰塞湖”或將前移至券商,這樣能夠減少發審資源占用,有助於優質企業的及時上市。
袁緒亞認為:
在發審會通過的前端,最為重要的環節與過程就是保薦這一關。IPO公司的保薦環節,需要由各中介機構的嚴格把關,但作為保薦總協調和主導的證券公司角色更顯得重要,不能勤勉盡責將會直接影響IPO公司能否過會,同時也影響到是否將符合條件和標準的公司推向市場,讓投資者所接受。將IPO質量控製前置到保薦機構,從2017年10月開始,就成了各證券公司的自覺行動。這不但有監管趨嚴和發審會通過率過低的現實要求,也是各證券公司發揮主體中介機構的切身利益的要求。IPO問題公司對保薦機構的證券公司綜合影響是巨大的,對分類評級打分等也是極為直接的,各證券公司積極響應證監會嚴格監管和自覺行使保薦機構的職責已成共識,不需市場懷疑和顧慮。
優勝劣汰節奏將更為明顯
證監會日前在部分答複2017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將健全新股發行常態化機製,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上市。同時證監會強調,將保持定力,適當加快新股發行節奏,不斷健全新股發行常態化機製,著力化解存量。
潘向東表示:
新股發行節奏的適當加快需要找到均衡,既兼顧到市場走勢的基本穩健運行,同時也兼顧到投資者的感受,在此基礎上使得融資規模適度擴大,從而持續支持實體經濟。
實際操作中,一是需要加大IPO企業全麵現場檢查的力度和質量,防止企業“帶病上市”;二是要加強審核的力度,完善審核製度,找到化解存量和保證質量之間的平衡點。
田利輝預計:
2018年新股發審工作重點有三方麵考量,一是如何保障優質企業及時上市,二是如何在做好市場預期管理的前提下增大上市公司數量,三是如何提高券商保薦機構的工作質量。
袁緒亞表示:
一是根據2018年我國產業發展需要將符合產業發展的好公司審核發行,扶持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這方麵如何審視和把握國家產業政策、經濟發展趨勢與IPO審核的對接成為關鍵;
二是盡管在國有企業中需要IPO的公司越來越少,但配合國企改革,將更好的國有企業IPO,壯大國有經濟也是發審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是如何接受新三板公司,通過IPO轉板主板市場,除了轉板的條件設置外,也是需要發審委直接麵對的;
四是如何把握和調控IPO上會的數量與節奏,是發審委平衡IPO數量、規模和二級市場穩定的一個高精度的技術層麵,需要做得更穩妥、更好。
最後更新:2018-01-03 0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