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搜狐
星爺的電影曆程是這麼走來,從1988開始——周星馳的喜劇電影
今天來聊聊星爺,文章有點長,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耐心看完,也不知道合不合你們口味,希望你們喜歡。
1. 1988年 《最佳女婿》
這可以算是一部湮沒在人堆裏找不著的片子了,雖然大多人都會看過,但印象都很一般,也很少再討論,畢竟無論是製作還是卡司,在當時而言,都隻是一般。這時候的周星馳自不用說,連歌神張學友,也是低潮期,85年短暫的大紅一閃而過,由新秀佼佼者變為默默無聞的歌手,尚在蟄伏當中,反而是莫少聰有些向上奮鬥的勢頭——這一點,看結局也大多理解。海報是韓國錄像帶的封麵,跟成龍一樣,都是紅了以後,出品人用以前的舊片來忽悠外國友人,連造型都是直接用的賭聖。但就是這麼一部電影,卻有一個很重大的意義——他是周星馳第一部喜劇電影。是的,這不是周星馳第一次出演電影,也不是他第一次演喜劇,之前在無線電視的《黑白僵屍》早就把表演風格一覽無餘,但是兩者結合在一起,喜劇電影,卻是由《最佳女婿》開始。相信這部電影的老板跟導演都沒想到,這樣一部粗製濫造的喜劇電影,其中籍籍無名的主角之一,日後竟為這個片種在影史上的地位進行了重新的定義。整個故事是很八十年代的套路,而且極其俗套,在人物設定上也完全看出生搬硬套的臉譜化形象——吳耀漢飾演的父親正像兩年前他主演的《八喜臨門》一樣,而沈殿霞的《富貴逼人》係列形象也似乎換了一個名字過來參演似的,大家都很舊,唯獨周星馳很新,可是這新卻受製於地位的低微,無法有充分的自主權,始終小心翼翼,如醉眼看美人,隻能觀察出體態,真正的樣子確是模煳。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除了星迷以外,並沒什麼回看價值的電影,唯一的價值或許就是它恰巧成為了周星馳喜劇電影生涯的開端。
2.1990《一本漫畫闖天涯》
這個電影公認為是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的起源作,隻是我並不算太喜歡。這就像是成龍的《一招半式闖江湖》被認為是他功夫喜劇的開端一樣,實際這開端粗糙的有些過分,而且片子裏最吸引人的反而與這些沒關係。
1989年一年裏,周星馳並沒有任何喜劇電影上映,隻在幾部片裏做了配角,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電視劇的拍攝當中,而這一年裏在電視劇的潛心打磨,令他在喜劇風格上有了極度創新的突破,自己的喜劇表演終於成形,無論是年初的《蓋世豪俠》,還是年末的台慶劇《他來自江湖》,都將卡通式和反智式的幽默體現的淋漓盡致,這點看過這兩部劇的觀眾相信也並無異議。
而經過這一年的空窗錘煉,周星馳在電影上奉獻出的這部打磨作品,實際並不能說十分之好,甚至不如《他來自江湖》裏麵揮灑自如,他的戲路仍是被李修賢梁家仁等出品人、導演掣肘,橋段也緊趕慢趕,甚至有原封不動挪用許冠文《賣身契》的地方,而一些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也效果一般。很多人對它的褒揚我想與《最佳女婿》的價值是一樣的,這是第一次周星馳主演並揮灑出一點個人喜劇風格的電影,有意義,可是觀賞度實際一般。
而本片最為出彩的地方,反而是感情戲——周星馳的早期電影,無論多爛,總能給我們看見一個更立體的他,就是因為喜劇元素尚未充斥整部電影。戲裏他與林俊賢柏安妮的三角戀,以及那首《別在窗前等我》,都把一部香港黑幫喜劇拍出了一點台灣青春偶像電影的意思,這是很獨特的一個地方,香港的火爆熱鬧與台灣的清新漫長綜合到一起,雖然收效一般,可是仍見到些驚喜。
另外本片也是周星馳第一部票房過千萬的喜劇電影(《望夫成龍》我想並不算喜劇),這個成績不容小覷,但我認為電影的精彩度要靠後,這個收益更多是電視所帶給他的,這時候憑借段飛跟何金水兩個角色,積攢了極高的人氣,順理成章走向電影,之後同樣方式走紅的張衛健遵循一模一樣的套路來做,甚至還拍了這部片的續集,卻收效暗淡,可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才華與機遇之間,任何巨星都無法被效仿,就像韓寒說的一句話,叫我重來一次,我都學不像自己。
4. 1990年 《咖喱辣椒》
這應該算是周星馳在電影上第一部佳作,真正意義上的好電影,無論是表演,還是製作,都很好。而且票房也很可觀,比《一本漫畫》更上一層樓。
所以說有時候很多旁觀者喜歡吹捧什麼,周星馳從賭聖從天而降,一炮而紅,這個說法是很滑稽的。電影圈很多事是靠積累,穩紮穩打,一炮走紅的不是沒有,但是少,當然,這個一炮走紅不是說跟出品人打一炮就走紅的意思。而周星馳也並不是個從天而降的例子,他有一個短暫卻充足的積累,時間短,但作品多,在魚龍混雜的電影裏逐漸摸索,最後《賭聖》成功。在此之前他雖然沒有年度票房前十的片子,可是一直徘徊在二十名以內,香港每年一百多部電影的出品量,他的片子又大多成本極低,這個成績是相當之厲害的,反觀同時期的梁朝偉等人,都沒有這樣的實力,可以說周星馳的電影之路在賭聖之前已經鋪墊的很順遂,絕不是一飛衝天,那是電影而已,人生並不像電影一樣活的那麼有想象力。
而這部咖喱辣椒就是其中鋪墊裏最穩紮穩打的一部,好評如潮,年度排名十三,排名在他之前的是已被封神的《笑傲江湖》和洪金寶梅豔芳劉德華譚詠麟等大卡司集中拍攝的《富貴兵團》,這部電影的受眾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本片精彩的地方很多,而周星馳個人的表演也比《一本漫畫》要輕鬆得多,個人風格的輪廓全部顯現,以至於作為搭檔的張學友對比之下有些蒼白,但由於張一貫走的是平民路線,表演較為自然,所以在片子裏,隻能說不好笑,可卻很舒服,令人覺得兩人的搭配雖不產生喜劇火花,但真實感很強,這也是許多視頻都把他們配成cp的原因之一(雖然我挺討厭配cp這回事的)。
而最好的一點,是本片的文藝氣息與商業片本體融合的極其強大,鏡頭感也很強,開場的節日氣氛與追逐段落把握的極其賞心悅目。編劇是阮世生,後來ufo的主力創作人之一,他的文藝輕喜劇風格多少影響了電影本身,令一個老式的拍檔喜劇有了新的生機。
拍檔式喜劇由來已久,也是我極為鍾意的喜劇類型,從五六十年代香港第一代喜劇之王新馬師曾的《兩傻》係列,已經初露端倪,而後來這種拍檔對壘多演變為警察組合查案(或警匪合作),鬧出連篇笑話,經典的代表是《神勇雙響炮》、《最佳拍檔》係列,而且多配合動作噱頭,兩人則起碼一個是醜角扮相出場,像這樣選兩個當紅小生的例子,極為少見,因為在周星馳之前,鮮有樣貌英俊的演員可以拍喜劇很出彩的例子,最多也就是到梁朝偉《鹿鼎記》的水準。如果要對比一下,推薦大家看一下同年的《瘦虎肥龍》,這是洪金寶麥嘉的破天荒攜手合作,兩人都是拍檔喜劇的鼻祖人物,地位極高,但這部電影卻票房一般,口碑平庸,參照《咖喱辣椒》,可以看出創新對於一個電影人是如何重要的事情。當然,在時過境遷的如今,觀眾已經不在乎這些,因為無論是《咖喱辣椒》還是《瘦虎肥龍》,都已經是上一個年代的塵封舊事,但我們寫影評,除了主觀情緒以外,還多少該參照時代背景,而這兩部同期電影的不同待遇,則引人深思。
5.1990年《小偷阿星》
這個電影我小時候就知道,可一直沒看過,隻是家裏有這個vcd的盒子,碟子早壞了,封麵是周星馳帶一個頭套,不知道是不是p上去的。
後來在電腦上看了,很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因為以周星馳今時今日的聲望,真有好片子也不會成為滄海遺珠的。
這部電影算是楚原導演跟周星馳的共同汙點,一個是文藝片、武俠片、懸疑片的大師,一個是公認的喜劇之王,但兩者合二為一卻搞出這麼一個東西,實在令人難以滿意,歸根結底,還是兩人的相遇時機不對,一個已經年邁,無力回天,一個初出茅廬,尚不穩定,話語權也不大,將就在劇本當中,隻能如此。
但從上映時期的海報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候的周星馳,已經極有觀眾緣,開始被各種爛片捆綁銷售(江湖第一個大佬更是拿周星馳第一次拍三級片這一噱頭公然宣傳,情形極為惡劣),以至於王晶最初與周星馳相識的第一次對話,就是在說“不要接那些無謂的戲,我認為會害死你”——那時候的王晶剛剛拍完賭神,追女仔與至尊無上係列則紅遍東南亞,人氣在同期導演裏名列前茅,爛片並不算多,反觀今日,這番與周星馳的對話的確太過諷刺。風水輪流轉一說,誠不欺我。
這個片不知道看過的人多不多,但作為一個老式香港警匪懸疑片看,還是能被劇情帶著走的,而喜劇在裏麵也隻是輔料,周星馳的喜感在裏麵也隻剩下輕鬆的姿態,其餘的點與別的濫拍演員在喜劇當中的表現並無多大差異。無論是製作還是故事,都看得出片子的倉促,靠一個不算很反轉的梗堅持到了最後,如果精煉一點,用一句話來說這個電影,那就是沒什麼好說的。
6.1990年《師兄撞鬼》
比小偷阿星略好,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起碼這算是個正常意義的喜劇了,雖然也不算搞笑。
鬼喜劇向來是喜劇,尤其是港式喜劇的一個重要分支,粵語長片時代已經開始萌芽,到《僵屍先生》走向頂峰,而90年代開始,這個類型已經有些窮途末路的意思,周星馳在這時接到這樣的戲,那效果可想而知。
本片有馮淬帆,這也是兩代喜劇巨星的一次值得紀念的合作,馮絕對是個極其優秀的喜劇表演藝術家,他的演技跟喜感是渾然天成的。但限於劇本,兩人的合作並未有太多火花,意義大於內容。
導演則是劉仕裕,典型的tvb導演,這類兼顧電影電視劇的導演,最大的風格就是沒風格,像一灘水一樣,到哪裏就是什麼樣子,全憑監製跟編劇來操縱,因此他既能拍出好評如潮、創收視紀錄的張衛健版《西遊記》,又能拍出日後同樣“好評如潮”的《抗日奇俠》。而這部片裏他同樣沒有任何風格可言,隻是在執行編劇的idea,很多梗是用爛的了,最大的亮點,我想是畫麵挺唯美(不知道有沒有天映修複的功勞),選角很好,包括周星馳的臉,陳德容的顏,以及葉子楣的胸。
7.1990年《賭聖》
終於寫到這部電影,也是周星馳登上票房霸主的第一部影片,從曆史意義跟影片本身都值得大書特書。
實話說我並不算很喜歡這部片,甚至不如《咖喱辣椒》那樣喜歡。劉鎮偉始終是個孩子氣的導演,除了稀奇古怪的想法,他更喜歡把一些火爆題材進行一定的扭轉變格,比如《勐鬼差館》之於《僵屍先生》,《方世玉》之於《黃飛鴻》,以及這部《賭聖》,源於誰更不用說。
這樣的變格有時會失敗,有時很有新意,取決於劉鎮偉編劇的靈感發揮如何,而這次卻不同,成功點完全在於周星馳本人,他的表演風格已經完全成熟,而且人氣也已經鋪平墊穩,隻欠缺一個令他放手去做的識才導演,那無疑劉鎮偉就是這樣一個人。
而吳孟達與周星馳的配合也由此萌生,這當然不是劉鎮偉的創意,因為在《他來自江湖》裏,兩人的組合已經紅遍全港,隻不過未有機會在電影裏一同發揮喜感而已,而這樣的機會擺在麵前,真是想不成功都難,種種因素的契合使得電影一出已經大紅,這裏麵還有對《賭神》風潮的借鑒,但更多是靠周星馳吳孟達組合的魅力所致,而張敏的綺夢形象,也給她本來走清純路線帶來的模煳感覺進行推翻,成為一個冷豔女神。
這部片看來看去,除了周星馳與秦沛、吳孟達的對戲以外,並不覺得其餘地方如何精彩,甚至有些拖遝,它的好處在於引發了一個開端,但這並非是憑空生造出來的,而是經過周星馳自己的積累,恰好在這樣的一個點裏爆發而出罷了。很多神化該片的,我覺得並沒必要,就像電影裏吳君如喊的那句“星爺”,從這之後就成了周星馳的稱號,但沒必要把它加上其他意義,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對周的一種敬佩尊重,體現了他比“發哥”“華仔”高兩輩的地位,實際這是個善意的調侃,跟管王思聰叫老公,馬雲叫爸爸一樣,不必那麼認真,每個人對喜歡的明星都有自己的稱謂,隻要不是罵人就好。
8. 1990年《無敵幸運星》
也許是我不太喜歡吳君如的喜劇表演,所以她做女主角的喜劇,我看的有些別扭,我認為她做正劇要好很多。但這部片的評價很高,很多人覺得是周早期的代表作,我除了尊重別人的意見,自己是並不同意的,但我也知道也許是對於吳君如喜劇風格的不以為然,導致我低估了這部電影,不過無論如何,我並不覺得這是個優秀的喜劇,甚至不如《情聖》。
這部片上映在賭聖之後,周的聲譽如日中天,所以票房也水漲船高,不過也沒漲多少,這部片勉強擠進了年度第十名,略高於《咖喱辣椒》。電影風格還是新舊混雜,有明顯的八十年代喜劇風格,甚至連粵語片裏爭產惡人的那套都用了上來,周的表演還是一貫的輕鬆,並沒太多創新,但由於導演陳友是喜劇出身,自己有一套固定功底,整個故事的喜劇把握還是不錯的,而他本人的配角演出在電影裏也很出彩。
女主角吳君如就不用說了,很多人說她是女版周星馳,我很疑惑,一個類似謝娜式的耍寶形象為什麼被這樣追捧,雖然在後來的《得閑炒飯》《金雞》《歲月神偷》等電影裏,都讓我對她演技有非常的讚賞,但仍無法磨滅她喜劇鬧人的壞印象,做配角尚可,主角實在無法勝任,尤其是跟強勢的周星馳搭配——實際他們的合作次數的確極多,但仔細一數,作為男女主角對戲的片子,卻隻寥寥幾部。反而是影片裏的梅小惠,在電視劇時期已經與周星馳的火花擦的極強,雖然隻是配角,但這部戲裏仍然十分出彩。
這部戲以後的周星馳算是大半擺脫了陳舊喜劇套路的桎梏,同時遇到了王晶,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段落,當然,因為有李修賢這種從十六歲到六十歲都很老牌的人的存在,所以周仍要不得不拍幾部還人情的作品,才有完全嶄新的前程。
9.1990年《賭俠》
作為一個王晶吹,我自然很喜歡這部電影。
這是90年的賀歲片,跟去年前年大前年的《澳門風雲》係列一樣,可惜水平差了太多。那時候的王晶正處在創作力跟精力的最高峰期,可以說,雖然《賭聖》把周星馳的神話引出開端,但是《賭俠》的繼承發展,影響力比《賭聖》要高得多,這其中輻射到的地區有台灣、韓國等地,借助劉德華的人氣,把在國語市場還未站穩腳跟的周星馳一舉捧上巨星地位,甚至在大陸,這部片的傳播度也要大大高於賭聖。
雖然是所謂的續集,但明顯可以看出,除了周星馳吳孟達對手戲的人設以外,其餘方麵與《賭聖》完全不同,節奏也明顯快了很多,雖然是劉德華主打,但明顯的戲眼全在周星馳身上,這自然不是王晶的刻意偏袒,而是周的確有這樣的喜劇天賦,在王晶不錯的劇本台詞下,對自己的戲份加以改進升華,每到有他的部分,一定非常精彩,而且故事裏左頌星這個人設(是這個名字吧?)也有了與前作的不同,從懵懂的大陸仔變為狡猾的機靈鬼形象——這樣略帶刻薄又點子極多的形象幾乎貫穿了王晶與周星馳合作的所有電影。
而從這部片開始,國語市場的跟進也看出周星馳巨星地位的正式確立,因為當時台灣是最大港片市場,配音則極為重要,本片光是國配就有兩個版本,且港台雙版也有不同,有刻意為台灣地區打造的打鬥戲份,在製作上也比周星馳以往的所有電影更加用心,雖然是趕場製作,但是畢竟已經以巨星規格來捧,自然是要追加投資的,不能與之前的小成本時代同日而語。
10.1991年《整蠱專家》
這可以說是一部完全體現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狀態電影,有很多香港電影的普遍特性:小聰明、亂、拍攝周期短、緊湊、好看。雖然香港電影最後也死在這些特性上麵,但是仍是一個時代標杆。
我想這是一部真正合家歡的喜劇電影,小孩子看了會非常的喜歡,而大人也絕對受落,裏麵的所謂整蠱鬥智,都很和諧,沒有血腥的打鬥,就算機關算盡,也不過是整人一下,博你一笑的層次,遠不到什麼黑色幽默或是深度諷刺,有的隻是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最後再大團圓結局。
整部片的拍攝周期是五個禮拜,還要加上製作剪輯,所以趕工的痕跡明顯,很多橋段甚至是拚湊的段落,放進去拿出來都對劇情主幹不發生很大影響——這在王晶大多數喜劇電影裏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就像《精裝追女仔二》當中周潤發的開場,完全可以看出是挪用自第一部的刪減片段,這也是王晶被人詬病的原因之一。
片子裏劉德華的表現非常一般,且是在王晶特意平衡兩人戲份的前提下,也看出劉演的十分辛苦,因為周星馳的節奏太快,也太刁鑽,在他身邊像安安靜靜做一個美男子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扮醜這種事,劉做的又不可能抵得過吳孟達。因此雖是雙雄戲,但仍為周星馳領先。隻是平心而論,這部戲與《賭俠》一樣,都屬於為周星馳打開台灣市場的敲門磚,因此作為主幹的劉德華功不可沒,隻是戲路的確無法改變,或許換成其他偶像派演員也是一樣的效果。
11.1991 《龍的傳人》
這又是一部藝能公司(李修賢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與羅維一樣,李修賢在起初並未摸準周星馳的脈絡,用自己的老一套風格來包裝周(當然還算重視,從《義膽群英》的接班人角色已經可以看出),而周星馳的喜劇走紅以後,則恩師自居,順理成章的拿回周星馳為自己拍戲。
平心而論,這部片還算不錯,周星馳,毛舜筠,梁家仁,元華,四個好戲之人,加上題材是周星馳本人最熱衷的運動項目,又有吉米懷特來客串,拍的很是落力,很多打台球的細節都能看出周對這一運動的專業性,相信喜歡台球運動的觀眾看起來會更為投入。
片中元華的角色就像是李修賢本人一樣,老派,重義氣,卻與新時代格格不入,92年以後兩人再沒有過合作,對周星馳本人來說,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因為李修賢是個好演員,好大哥,好徒弟,可不算是個好的老板,無論是商業眼光還是藝術界定,都故步自封的厲害,能讓周星馳在自己麾下拍這樣一部戲,已經是給很大麵子了。
12. 1991年《新精武門》
劉鎮偉與周星馳在《賭聖》大紅以後的二次合作。
這部片票房與質量都是中等,並未延續往日的輝煌,之後劉鎮偉與周星馳的合作也是叫好不叫座居多,可以說在票房道路上,劉對周的貢獻著實不如王晶等人。這個不是才華問題,而是商業視角問題,劉鎮偉一直拍片就有一個風格:玩。而且非常隨心,與王晶會實地考察戲院,計算觀眾喜好、強行安利社會熱點等技巧不同,劉鎮偉更情緒化一些,他喜歡創新,但更喜歡重複自己(這點從今日的劉鎮偉已經一覽無餘),有時候則新舊混搭,實驗的比重占了很多,而這部《新精武門》也是賭聖以後的實驗品之一,希望把周星馳的賭片小子形象再度破格為拳王。——結局自然未算成功,但或許對周星馳後來的《破壞之王》擂台賽有了些許啟發。
電影幕前幕後陣容與《賭聖》很接近,隻是沒有了吳孟達的扶持襯托,而鍾鎮濤的扮醜風格則並不突出,從而令喜劇效果有些單薄,我想這部片必然是有周星馳的李小龍情懷在的,而在這個當口,能撒下心來和周星馳一起製作一部相關電影的導演,隻有劉鎮偉這樣的大頑童——之後兩人也有心合作葉問,令甄子丹飾演,而周星馳做李小龍,但市道難以如願,終究以立項後撤回告終。(詳情見甄子丹《誌雲飯局》《最佳男主角》)
13. 1991年《逃學威龍》
一部劃時代的經典喜劇。
我想這樣的喜劇片應該不單隻稱為周星馳電影裏的某一部,而是該說成喜劇片曆史上的一大創舉,從此開端,周星馳引領香港喜劇潮流。此前他的電影票房雖高,但大多後繼寥寥,《賭聖》則是跟風《賭神》的噱頭,並未由自己帶動風氣,但逃學威龍一片出現後,同類電影蜂擁而至,《逃學戰警》《逃學外傳》《逃學英雄傳》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21世紀後,韓國還翻拍過一部同類型的電影《She's on Duty》,隻是把主角換成了女人,逃學風潮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實際我喜歡這電影麼?說實話,還好。因為這電影我看的太晚了,已經之前看過很多跟風他的,橋段熟透,新鮮感上就差了點,但那種明顯的衝擊力還是存在,顛覆傳統的想象和幽默與權威的對立,都讓人拍案叫絕,周星馳在裏麵刻意塑造成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英雄人物式形象,很多點都突出了他偶像氣質的一麵,而不是以往單純傻乎乎或是刁鑽刻薄的卡通風格,估計在當時的時代,這樣的轉變也會令他吸粉無數,也的確是他截止到那時候為止拍的最帥的一部戲——之後幾年裏的記錄應該是《武狀元蘇乞兒》,同樣是陳嘉上導演,Gordon的人物塑造力向來是香港導演裏較為出挑的,即便是被詬病的《畫皮》,也一樣拍出不一樣的女鬼與王生。
本片榮登年度香港電影票房冠軍,也是周星馳1991年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今天回看仍然是經典之作。
14.1991年《上海灘賭聖》
在《賭俠》大賣之後,王晶又著手創作了以周星馳為主的上海灘賭聖,這應該算是周星馳在此之前鮮有的劇本極其豐滿的電影,無論是視角跟內容都有相當豐富的構建,還設定了悲劇的愛情結尾,並借鑒了《時光倒流七十年》的時空愛戀橋段,令人看的頗為惆悵。
喜劇效果上,周星馳對這一套已經是駕輕就熟,而穿越回上海灘相遇丁力的戲份,令剛剛拍完《跛豪》人氣居高不下的呂良偉與之對戲,更體現出周星馳在正劇功力上並未擱置,兩人的互動一莊一諧,卻並無矛盾感。
這裏麵值得一提的當然是雙版本事件,也就是女主角鞏俐和方季惟的雙拍,為了不同市場的需求,特意定製,同樣的鏡頭需要補拍一次,這對演員跟導演都是種麻煩的事,充滿了對電影本身如商品一樣的投機色彩,可側麵也顯現出了周星馳市場的火爆,隻有被寄予厚望的大製作影視作品才會有這種待遇(此前成龍試水好萊塢的《威龍勐探》,既在香港上映特別補拍李賽鳳的戲份,而後來張衛健如日中天的幾年,也一樣有了拍《少年張三豐》令林心如和內地演員牛萌萌共享一個角色的事件。)這樣的不同版本可以體現出作品本身已經有了地區不同的審美期待,審查模式,主創寧願舍近求遠,也要妥善安排,不難看出,周星馳的巨星地位,成功從香港一隅,邁入國語市場。
15.1991年《情聖》
這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部電影——當然,小時候的喜歡有時候沒得選擇,第一條件是得家裏有這個碟。
那時候看,覺得劇情津津有味,而且表演很好笑,認為是部絕對的經典之作。後來上網查閱資料,發現這部戲的票房在周星馳《賭聖》奪冠以後,是鮮有的低成績,連兩千萬都不到。開始很疑惑。直到看過奧斯卡的經典名片《sting》以後才發現,這部戲裏的騙局與之極為類似,說是抄襲挪用也不為過。
抄襲在今天是一個敏感詞匯,但是當時的香港電影濫拍成風,翻拍西片的故事簡直是在正常不過,也並沒版權的概念,大家抄來抄去,反正當時一直是粵語片的天下,觀眾對浩如煙海的西方電影研究不深,又沒有互聯網,這很容易辦到。但不知道為什麼,主創竟然選用了《sting》這部在香港極為有名的電影(香港譯名為老千計狀元才),這部戲當時在香港上映的時候保持了多年的香港中西片票房紀錄,簡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作為一個主打騙術橋段的影片,《情聖》在故事上首先沒有了新鮮感,自然不被觀眾接納。
可是這部戲裏的周星馳表演風格依舊輕鬆,甚至可以說是揮灑自如,因為這是他的老朋友,老跟班李力持執導筒的影片。李力持的創造力實在是一般,但有一點很好,就是用專業導演知識補齊周星馳的靈感段落之餘,很聽周星馳的話,所有他的誇張笑點設計全部照單全收,於是在《情聖》裏我們可以看見周星馳卡通式的表演和近乎無恥的反智反諷(最經典的代表段落莫過於周星馳被黃一山撞了腿,卻由於對方體型健碩而諂媚送錢)。
同時這也是周星馳與新藝城的唯一一次合作。新藝城作為八十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的標杆,推出過無數經典作品,但九十年代初已經是窮途末路,這部戲與李修賢合作,希望用旗下周星馳的人氣大賺一筆,甚至令領頭人麥嘉與其一同合拍了幾乎與故事無關係的片頭,對此片寄予厚望,但收效卻馬馬虎虎,新藝城的招牌也徹底暗淡。縱觀這一年裏,周星馳先後與許冠文(豪門夜宴)、麥嘉兩大喜劇巨星進行了銀幕上的地位交接,雖是偶然機緣,仔細想來,也是必然的結局。
16.1992年《漫畫威龍》
看這個名字很容易被聯想成《逃學威龍》的跟風製作,或者是《一本漫畫闖天涯》的姊妹篇,但實際毫無關係,根本就是為了市場考量刻意把片名貼近,製造噱頭而已,這本身隻是劉鎮偉與周星馳合作的精武門續集。
作為續集這還是一部很合格的作品,他沒有以往續集電影那麼多的生硬,或者陣容的轉換,而是流暢自然的順勢開展出了新的故事,與前作既有聯係,又有創新,在角色的安排上也恰如其分,至少沒像《英雄本色2》一樣突然冒出小馬哥的弟弟,或是《賭俠》裏賭俠隻從電話裏得知,上一集還舍命救自己的女友竟然不聲不響的嫁人了(隻因沒檔期)那樣突兀。
劉鎮偉跟周星馳的粵語長片情結都是長久存在的,不知道誰影響誰多一些,而這部戲裏就明顯看出這樣的情懷,甚至找了粵語片時代的巨星蕭芳芳來重新cosplay以往《如來神掌》般的扮相,這樣的觀感我想我們這些內地觀眾的觸動並無法很深,可能那時的香港觀眾看這些,就跟廣場老頭老太太聽《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一樣,都是刹那穿越。
另外本片裏出現了八十年代的喜劇名角陳百祥,他與周星馳的合作雖然次數不算多,但向來天衣無縫,尤以《鹿鼎記》為最,可這次一貫以奸滑市儈形象出現的陳百強,卻演出了一個憨直到近乎弱智的形象,有些新鮮。
17. 1992年《家有喜事》
這部戲從小看到大,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因此毋庸贅言。這個是很趕場寫出的劇本,拍攝也匆忙,可是還是非常經典,因為它代表了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年代的一個見證,個中的節奏,演員,完全不用磨合,隻需配合,就像nba那些明星球員也並不是總在一起訓練,但到了比賽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默契,因為氣勢在那裏,水準也存在。
故事與黃百鳴之前的《八星報喜》非常相似,三兄弟,其中一個還是娘娘腔花花公子,隻不過這次把這兩個特征分別印證在了張國榮和周星馳兩個人身上,而發揮的都非常好,周星馳的八百萬片酬也的確是物有所值,這部戲完全能看出在匆忙時期,巔峰創作力的周星馳如何趕場拍出與傳統港式賀歲片不一樣的情景味道。
黃百鳴的賀歲電影往往是依靠惡搞跟情節推動,人物的表演反而在於次要,即使是廣受好評的周潤發飾演花心娘娘腔,也隻是靠固有形象的反轉獲得成功,而這次周星馳的戲份則完全突出了他表演上揮灑自如的一麵,尤其是電梯裏那種意不意外,開不開心的表情,實在是唔得頂。
還有一點就是,這個電影也打了一些配音吹的臉,認為沒有石班瑜,周星馳在大陸就沒法紅起來,都是靠配音。但實際證明,這部戲無論是播放率還是知名度,都並不低於很多周星馳經典電影,而配音也並非由石班瑜進行,實實在在靠周星馳的演技把平庸的配音一樣讓觀眾受落。
另外廣受觀眾津津樂道的韓版槍戰結局,在這裏也不用多科普,這是張國榮在韓國票房號召力的一種體現,也是《英雄本色》對韓國的深刻影響,此時的周星馳雖然坐擁香港、台灣、新加坡等華人市場,但在異國他鄉仍未得到理想成績,與《賭俠》被包裝為劉德華的《至尊無上》第三部一樣,這部片仍是令韓國觀眾費解,文化地域的不同令笑點無法徹底被接受,這也為他後來靠動作特效喜劇衝出國門埋下伏筆。
18.1992年《逃學威龍二》
這個片似乎不用多說了,完全是第一部的複刻版,無論是陣容還是故事,幾乎形同版印,我覺得這應該不算是續集,可以說是類似007一樣的套路,主角中心化,由人物去引發相近的故事。永遠是在校園臥底,剿滅黑幫,搞笑之餘外加槍戰。
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片中的朱茵了,也是除了葉德嫻以外本片唯一一處新鮮感的地方,關於她有太多跟周星馳的事情,但我認為不是在觀眾評價範圍之內,所以並不多提。
總而言之這算是一部消遣解悶的電影,胡鬧風格極為明顯,並無前作的神采,而在這一年周星馳最為輝煌的時期,票房成績跌出前十,隻達到未大紅前《咖喱辣椒》的水平,也可見當時觀眾對此看法並不樂觀,可以看做所謂的周星馳江郎才盡過度消費爭議的開端之作。
19.1992年《審死官》
一部經典之作,也是在《逃學威龍2》上映兩個月以後,出現對周星馳能力質疑的一次反攻,奠定了1992年成為香港周星馳年的最大基礎,近五千萬的票房一舉突破香港曆史記錄(上次由逃學威龍突破),也成為周星馳電影裏好評度極高的一部影片,其票房成績一直橫亙整個周星馳的九十年代,期間他的電影即使獲得賣座冠軍,也再未破紀錄,直到《少林足球》的出現才有了突破。
很多內地或者國語觀眾對這部戲有很大質疑,覺得這戲並不算好笑,但為什麼會很賣座。其實不應該用純喜劇的形式來審視這部影片,這是周星馳極為難得的一部文化民俗喜劇,無論是配樂還是製作,都精細到位,鋪陳得當,搞笑也有收有放,絲毫沒有平時的隨意,這或許不夠過癮,但仔細看來,是演技的很大體現。
而且《審死官》在廣東的知名度也是內地無法想象,這部戲本就是粵劇改編,宋世傑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本就是極有噱頭的事情,對周星馳本人也是個強大的挑戰,在杜琪峰的協助下,整部戲的節奏很穩,因為此時的杜琪峰仍是電視劇導演出身,所拍攝的電影也並沒日後風格,未完全脫離好好講故事這一導演宗旨,故事內容極盡豐滿,穩紮穩打,而梅豔芳的出演自然是更大的賣點,梅絲毫不做作的演技令她成為與周星馳對戲裏少有可以把握自己節奏並且出彩的女演員,吳孟達和秦沛這兩個從《賭聖》時期已與周星馳配合默契的老戲骨聯手扶持,自然更是不用多讚。
本片是邵氏出品,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總有些恍然看到七十年代李翰祥喜劇的風格,而胡偉立先生的配樂也恰到好處的烘托了這種古樸的氣氛,周星馳第一次在電影中飾演古裝人物,並未像質疑者所設想的那樣胡鬧,一切都很得當。
至於片子裏的權力諷刺就不用多提,這是大家都有眼既見的,隻有秦沛那種清官卻仍受製於官場陋習,最終被拖拉下水的人設安排,讓我看出本片最為精到的高人一等諷刺之處——人生不是熊貓,不可能非黑即白,貪官、壞官也不是一蹴而就,人性的掙紮在那一刻暴露無遺,相信即便是觀眾自己置身於他的境地,也是兩難。
20.1992年《鹿鼎記》係列
又是周星馳,又是王晶。
這部電影跟九品芝麻官,是我覺得周早期巔峰裏的最佳作品,無論是思想性還是可看性雋永度都遠勝同期的賭聖、唐伯虎、賭俠之類電影,是屬於真正能有點內涵的電影。至於大話西遊?那個算中期了。
周的早期巔峰時期差不多是90年到94年,但其中國產淩淩漆屬於兩者交界,由於個人風格更加明顯,所以也歸到中期。這個時期的片子大多屬於跟名導合作,自己再進行加工的一個流程,主導性並不強,但可看度很高,在佳作頻出的黃金時代,也是非常高質量的娛樂片,且戲路廣泛,都市警匪、拳擊動作、賭片、才子佳人、公案等等都有涉及,難得的是沒有固定的風格(這在一些粉絲心中或許是壞事),跟不同的導演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而在這部電影裏,則完全吸收了王晶作為香港大學曆史係高材生所表露出來的風流眼界,對政治與人性都有相當的顛覆跟諷刺,由周去演繹,簡直是天衣無縫。另外演員也都很不錯,製作上亦到位,基本上是商業武俠喜劇的教科書級別,唯一第二部稍微亂點,還沾上了香港電影開快車刹不住閘的老毛病。
就像有些星迷說的,王晶就是混飯的,拍出的經典全靠周星馳度橋,這種觀點屢見不鮮。事實上從本片而言,這裏麵就有一個橋段可以明顯看出王晶的主導作用,而且可以說是全片的靈魂之處,很簡單,隻是靠對白。現摘錄如下:
陳近南:小寶,你是個聰明人,我可以用聰明的方法跟人說話。外麵的人就不行!
韋小寶:不解!
陳近南:讀過書明事理的人,大多數已經在清廷裏麵當官了。所以我們要對抗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點的人。對付那些蠢人,就絕對不可以跟他們說真話,必須要用宗教形式來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都是對的,所以“反清複明”隻不過是個口號,跟“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清朝一直欺壓我們漢人,搶走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
韋小寶:要反清搶回我們的錢跟女人,是不是,複不複明根本就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呀!行了,大家聰明人,了解!繼續!
陳近南:總之,如果成功的話,就有無數的銀兩跟女人,你願不願意去呀?
可以說這樣的對白周是寫不出也不會寫的,這是人的閱曆與性格決定的,正如王晶不會拍功夫、少林足球去到那麼烏托邦一樣,也是性格決定,周是個哲學天才,但更多的是靠天賦,實際掌握的書本知識很有限(至少當時是,現在有時間有地位,也許深造的成功也未可知),這點靠洞悉世事通曉人情可以彌補的很好,但一旦沾染上曆史,這就派不上用處,因為他的聰明是無本之源,無根之水,而曆史卻恰恰需要大量的原始積累才能有如此犀利且精準的看法,這已經超脫惡搞的範疇,去到了很高的一個層次,比後來王晶符號化的華山派弟子(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人物)更深刻直白。
21.1992年《武狀元蘇乞兒》
陳嘉上在逃學威龍係列以後第二次和周星馳合作,這部令王晶因八百萬事件對周頗有怨懟的影片。
可以說正如我在逃學威龍當中所提,陳嘉上對周星馳的形象塑造立下了不小的功勞,第一次是包裝成為型男特警,第二次是成為了古裝英雄人物,這也是周星馳與武俠片走得最近的一次,無論是故事還是角色,都充滿了俠義精神,從輝煌到落魄,再從落魄走向巔峰的曲折經曆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緒。而這部戲的製作也比以往任何一部周星馳的電影都要認真,場麵極大,《鹿鼎記》雖是大手筆,卻輸在趕工過急,加上王晶慣有的八十分準則,不會太過精細的雕琢,這部則顯得精美宏觀,長城的取景也是寥廓壯麗。
早先電視的經常播放自不用說,在後來於電腦上重看的時候,最令我驚喜的莫過於周星馳的原聲演繹。
我一向是推崇他的原音的,但是因為我覺得情緒跟笑點把握的更準確,也就是我覺得更好笑而已,實際別的情感表達我不覺得有極大差別。但這次很驚訝。
裏麵周星馳飾演的蘇燦多次哈哈大笑,最早一次是第一幕裏,走出門口說“乞丐這麼有錢,我都做”的時候,聽的我一愣,沒想到周的原聲可以中氣足到這個程度,不羈洪亮,瀟灑十足。他本來的聲音是偏沙啞的,別的戲裏涉及笑,雖然不如石斑魚誇張,也依舊有些古怪幹澀,但在這戲裏每當大笑起來,活脫就是不可一世的少年英雄,我特意翻過去切換了國語音軌對比著聽,果然,石斑魚還是那種尖銳誇張的音調去配,絲毫沒注意到周星馳本人把角色跟自己以往的鬼馬角色區分開來的良苦用心。
本片是嘉禾的年度賀歲壓軸,在92年末上映,在票房上該片取得年度第四,與排在之前的審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記,之後的神龍教,一同包攬年度前五,為人津津樂道的周星馳年至此收尾。
23.《逃學威龍三》
這部屬於王晶和周星馳合作的電影裏比較弱的一部,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知名度都是一般,由於是賀歲上映,寄望很高,但成績一般。縱觀1993年的三部電影,隻有《唐伯虎》做到了名利雙收,其餘這兩部,都淪為大眾裏的小眾電影。
實際這部電影怎麼樣呢?
我個人覺得劇本很不錯,雖然除了張敏跟周星馳以外,跟逃學威龍係列並沒太大關係。而王晶當時與周星馳的合作,本來就產生嫌隙,加上兩人都是疲兵再戰,非常的勉強,笑料上的構思,有時候尷尬的讓人不好意思多提,尤其是拜年一段梅豔芳周星馳黃秋生三人糾結於誰是冚家富貴,竟然用了幾分鍾,最後由梁家仁冒出來說了句全都是冚家產(國語版出來個王九蛋,看的我想操他媽),那種為了搞笑而搞笑的事情放在周星馳身上,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跟疲憊。
但是我仍喜歡這部戲的氛圍與愛情,西方七十年代驚悚電影的模式,加上與梅豔芳的真假愛情,都讓人動容,而且貫穿整部戲,周海媚的出場也令人驚豔,可以說是半部佳作吧。雖然對於喜劇片來說,一部戲除了不太搞笑以外都不錯這個評價實在是太搞笑了。
24.《濟公》
這算是周星馳從91年《情聖》開始最大的一次滑鐵盧了,無論是班底還是製作,都充分看出想重塑《審死官》輝煌的決心,可惜並未順遂。
老實說這部戲是要好過一些周星馳入了年度前十的電影,但是票房為什麼不好呢?我的看法是兩個,一是因為從九二年開始,這種戲充斥銀幕,大家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二是因為它的本質比較俗套,用的是很傳統的度世思想,中國老式氣息很濃,何況結局也不算很好,不能滿足合家歡的需要。但種種都隻能是馬後炮,因為成績不可改變,現在來看,這應該算個神話喜劇片,有點類似七十年代邵氏野峰拍的那種電影,周星馳與杜琪峰的爭執更不用提,大家都屬於在漸變期最煎熬的那個時段,那產出的作品或許就不如人意一些。另外很奇怪的是這部戲裏的周星馳實在太胖了,到了《濟公》才好一點。
25.《破壞之王》
時光來到了九四年。
這一年的周星馳,在我看來是最好的一年,因為無論是作品,還是成績,還是類型,都很好,很全麵,雖然他並沒有一部戲得到票房冠軍,可是論質量而言,已經遠遠超越了從前。
《破壞之王》可以說是靈感源於日本漫畫《破壞王》,在一些鏡頭上也非常相似,而各種綽號也完全取材於各種日本較為cult的漫畫,比如魔鬼筋肉人之類。但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周星馳電影,因為戲的導演是李力持。(這句話好像有點侮辱人,但事實如此,也是沒法。)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周星馳電影,總能從裏麵找尋到一些力量。有人說這是一部符合屌絲yy的電影,逆襲白富美成為第一高手。聽起來的確是這樣,但是反而,後來各種網絡小說,比他要意淫的多,白富美逆襲的更多更漂亮,但隻能讓人反胃,看出一股大男子主義的猥瑣感,而且還是一個不成功的人在意淫成功人的生活。但這部戲沒有,它能給人一種激勵,而且很淺顯之餘,卻很真實。我想雖然這是一部屌絲電影,可拍好屌絲的戲也不簡單,而這關鍵並不在於講述成功以後如何,或是如何成功,而是應該多給普通人一種共鳴,講述在徘徊於失敗邊緣的人,如何重拾信心找到自己。
而破壞之王就做到了這點,可以說是周星馳拍過的所有小人物電影裏,最純粹,也最勵誌的一部。從這點可以看出,世界上所有類型的片種都沒有高低貴賤,隻看你怎麼拍,一般來說勵誌片很多沒有深度,很雞湯,但是當周星馳把加菲貓的頭套摘下來時麵對櫥窗,那樣的悲喜交集,是很多文藝片無法達到的情緒共鳴,它不在講述屌絲翻身多開心,因為真實的生活,並沒有可能讓你在成功之餘,還順便耍個帥把敵人踩在腳下,大家不是為你而活,一切都沒這麼恰好。
26.《九品芝麻官》
因為多年以前,我已經寫過極長的一篇討論文字,所以就不再重複。今天回看,裏麵的觀點仍是我現在認同的,可是或許有些囉嗦,因為那時候剛剛寫東西,不懂太多抉擇。
附:
舊文《細談九品芝麻官》
作者:Homealone
我不會拉片子,但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這是哪個專業人士也不能否認的,因此對解讀電影,我有自己的一點方法。
首先是卡司。從演員上看,依然是周星馳吳孟達的黃金配搭,作為金牌配角的吳孟達,出現在周星馳電影裏基本就是質量的保障,如同郭德綱於謙的相得益彰,讓人顯得安心而妥帖。而有幾出讓吳孟達演反角的戲,食神和審死官,導演分別都是比較風格化的周星馳本人和杜琪峰,雖然片子質量不錯,但這個做法實在是不討巧。觀眾需要的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尤其是看喜劇片,不是看所謂的突破,我相信沒有一個觀眾願意看見灰太狼把喜洋洋逮到切成肉段放在鍋裏煮,即使狼吃羊是千載不變的定律。
而王晶作為比較講求商業價值的導演,自然也是用最靠譜的配搭,因此銀幕上的兩個人又有了似曾相識的關係,打打鬧鬧,偶爾吳被整蠱,有時周也露怯,隻不過這次在輩分上做了顛覆,一臉老相的吳孟達竟然成了正值青春的周星馳的侄子,在倫理上無形的抖了一個包袱。
(吳孟達與周星馳從無線電視時期即開始合作,常扮演父子,圖為《他來自江湖》時期)
在這之後就說說影片本身的拍攝手法,基本沒有任何所謂的牛逼視覺,長鏡頭之類讓文青跪舔的技巧,非常平穩的去講故事,偶爾的變化也隻不過是在表現戚家十三口被滅門時候用了手提慢放,顯得更真實和慘烈一點而已。因此可以說這片子的拍攝方式是非常麵向工薪的,日後成為經典也跟拍攝手法沒一點關係,這裏就不廢話了。
在選材上,用的還是周星馳當時比較流行的一個戲路,古代人物重新解構,用了跟審死官相同的公案題材,隻不過視角改變了,從訴訟者變成了審判者,當然在很長戲份裏還是衰到貼地狗屁不是。用的是七品芝麻官的名字,在品級上有了小小的顛覆,使其更有卑微感和喜劇感(約等於沒有品級的官位),在故事上另起爐灶,從原有的明朝改為了清末,在這其中借鑒了竇娥冤(戚秦氏這類含冤卻意誌堅強的女性形象正是對竇娥的投射),楊乃武小白菜(由民間小案引發中央上層震動從而幹預案情),同時也借了台灣劇《包青天》在兩地的熱播,結合單口相聲的常用手法,把包龍星為犯婦伸冤的經曆編成了可以去天橋說書的傳奇故事。而這也是其跟審死官最明顯的不同,也是我偏愛九品芝麻官的原因。
(金超群主演的《包青天》火遍港台,王晶趁熱打鐵在電影中加入噱頭,使周星馳成了包拯的後人)
評書和單口相聲屬於相近的曲藝種類,單口相聲由它為架構,經過笑料堆砌變成相聲藝人自己的手藝,但歸根結底用的還是評書的骨架,無論是對懸念的放置(術語叫留扣子),還是第三視角和第一視角的即時轉換(一人分別飾演旁白與眾角色),都是評書原有的手法,而這部電影也確實跟單口相聲有著出奇的相似。都是短篇幅的民間故事,期間穿插主角的一眾遭遇,但都加以喜劇化,在經曆上有所側重又刻意省略,最後結局皆大歡喜,惡有惡報,主角享盡齊人之福。隨便想想,單口相聲裏這類型的作品就相當的多,《解縉趕考》《海青天》《劉墉斷案》都是典型的案例。
因此在觀看本片時,縱觀裏麵的劇情,就如同聽了一場單口相聲,角色還異常鮮活,讓人極為愉悅。
在表演上,一眾配角都算落力,雖然人物性格往往臉譜化,但也算有精彩之處,例如盧雄頂著蘋果接飛刀時候的表情變化,從恐懼到絕望到一本正經,可謂他在銀幕裏的最佳表演,百看不厭,把官場上的利益牽扯和人性虛偽演繹的淋漓盡致,讓我拍爛手掌。而穀峰在裏麵的戲骨本色也一覽無餘,我覺得整體發揮上直接秒殺其他演員,周星馳也難免不及。在尚書府的一場戲裏,他的出現簡直可以說不用任何音樂的烘托都能讓人覺得險惡和恐懼,這是久經曆練的成果,是作品大量累積才有的狀態。那個時候的花瓶還是會演戲的,張敏能在91年提名最佳女主角也並非湊數,事實上雖然還沒有張曼玉那樣多層次的演技,但對於一般的劇情片來說已經足夠表現,在本片裏張敏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雖然在公堂的戲還有所過火外放但無可厚非,而望向一眾官吏的怨毒眼神更是相當到位。
(還需要多說麼)
吳孟達已經不需要多說,真正的好演員,隻要有好劇本一定有一百分的發揮,隻不過在這出戲裏並沒什麼可深究的表現地方,隻是把以往跟周星馳的默契挪到戲裏,做好一片大綠葉而已。當然這跟劇本設置有關,並非演員的問題。
說到本片的主角,周星馳。之前的幕後環境裏我們已經分析,這是一個周星馳發生變化的年份,事實上這一年裏他自己也確實拍出來了國產淩淩漆這種精彩的黑色喜劇,已經宣告了和以往的不同。
有的所謂粉絲,一味捧高周星馳,踩低王晶,說在王晶電影裏的周星馳都是胡鬧的表演,隻有星爺自己的片子才有上佳表現。這些人屬於典型的反麵教材,萬世活靶子,有需要就可以砍兩刀,就像現在。事實上這個說法是完全不對,因為這片子裏麵,周星馳已經不是《整蠱專家》時期比較外放的喜劇形式,更沒有唐伯虎式的大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斷依據,兩者相差一年拍攝,表演方式卻相差千裏),更加注重由配角去引發笑料,周本人反而變成旁觀者,例如小孩吐出來一盆水到包龍星頭上,這種橋段漫畫感十足,但之前都是周本人親身上陣。可見在這部片子裏周星馳已經在刻意的改變,而之後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深度更進一步,票房卻稍遜一籌,這是市場本身的欣賞水平不夠,不是周本身的問題。我本人也更喜歡他在這之後的表演方法,更耐看不說,也更有表現力,就像尹天仇望向鏡中自己的那一份眼神,對觀眾的震撼是唐伯虎笑一百聲都比不上的(當然這裏不是踩這片子,事實上唐伯虎點秋香是很優秀的喜劇片)。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許就是這個道理,滄海一聲笑是最簡單的旋律,宮商角徵羽依次排序而已,但就是有激蕩心潮的豪氣,喜劇表演我想也正是如此吧。很少演員能到這個水平,西片我看的不多,而且他們的笑點跟東方人不完全相同,文化不同看的未必透徹,因此始終沒覺得哪個有這個素質,巨蟒劇團的表演倒是好,但整體的構思明顯大於演員的表演。許冠文從前也有這個實力,但他想的太多反而陷得更深,這裏不多說。
表演都說完了,就說說電影裏麵的一點東西,也就是他們所說的內涵。有人不屑於在王晶電影裏找內涵,認為裏麵都是商業的計算和堆砌,沒有值得推敲的主題。這樣的看法既對也不對,說對,王晶的大部分電影確實是娛樂性十足但深度欠奉,你總不能從《千王之王2000》裏讀出來賭博對人性的拷問和命運的無常吧,但說完全找不到又不是的,因為本片就是這樣。
可以說,《鹿鼎記》《九品芝麻官》是王晶對人性以及官場文化的集中諷刺,但二者又有不同。韋小寶從入宮開始,就一直是踩著別人上位的典型,一路上所需要的隻是等待別人的阿諛奉承和趨炎附勢,自己隻要看準時機,出手大方,以及拍好皇上的馬屁,就根本不需要再過多的去沾染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試問誰又敢跟韋爵爺玩陰謀鬥爭呢。偶爾有個不怕死的劉一舟,也是骨灰級的儍逼,幾下之內就被玩的哭爹死媽,根本不止一曬。
但包龍星不同,自始至終他都是在底層,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時候也是低人一等,即使是在做“大官”的時候也得被吳啟華飾演的方唐鏡欺負,做人契弟。如此的一個小人物,遭遇當然更加悲慘,所考慮的也必然更要多,也更要精明。也隻有在這個情況底下,才能顯得出人性的可貴與可憎。
何謂可貴。在《九品芝麻官》裏,包龍星能不懼艱險為戚秦氏翻案,假如是韋小寶,以他的手腕和職權這一切都無比簡單,但一點都顯不出來人性的偉大,至多說句大人英明而已。
何謂可憎。尚書府裏包龍星滿懷血淚控訴常威父子,滿心歡喜的以為是守得雲開見月明,沒想到最後卻變成月黑風高殺人夜。假如他是高官,那這一切隻不過是派係之爭,淪為上層人物的自相殘殺,表現不出吏部尚書忘恩負義的嘴臉。其後的還餅橋段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完全做到了用喜劇的方式演悲劇,看著是荒唐可笑,細想卻無盡悲涼。
有人說這片子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不假,因為這一點上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並沒有這麼個包青天,而被抓的貪官也不會是什麼幕後黑手,隻不過都是政治鬥爭裏的失敗者和犧牲品。這片子的含義也正在於此,千百年來人們的美好幻想和尖銳諷刺都在裏麵,最後也包龍星替戚秦氏伸了冤,也戰勝了一眾貪官汙吏,過上了左擁右抱沒羞沒臊的生活。致使豆瓣網友有人說這電影講的是庶民的勝利,也是確實。
這是個多好的名詞,熱血而又充滿光明。李大釗在一百多年以前寫出來庶民的勝利,說了一些問題,也引起了一些問題,但可笑的是除了新聞聯播,我們這些庶民卻一次都沒有贏過。
完結篇:27.《國產007》
這部電影算是周星馳中期的徹底開端,也是一個極其好的當頭炮,開的非常轟動,成績也淩駕於自己同年所有電影之上,達到了年度第三的好成績。而且更難得的一點是,在獲得大眾認可的同時,它還是一部脫離了哈哈哈大笑式被吵雜標簽所臉譜化的周星馳電影,拍的很壓抑,很黑色,也很深刻。
以往的周星馳影片,無論是哪一部,他的笑料都集中於卡通式與整蠱式兩種裏,這兩樣在他的電影裏體現的最明顯,他總是很誇張,去作弄人,然後張大了嘴在笑。這用王晶的介紹就是“用真人來演七點半卡通片”,即便是一直被人欺負的《破壞之王》何金銀,還是會無意之間給柔道教練蹭上一臉屎,從始至終,總是那個調戲別人的人。
而這部戲裏的周星馳,更多是靠差別的對立與反差,形成笑料,就像麗晶大賓館。這樣的笑料在此後的周星馳電影裏層出不窮,很刻薄,很尖銳,但是卻很克製。他不會像情景喜劇一樣製造笑聲,在一片熱鬧的氣氛裏帶動你笑,而是那種看似正常,其實反諷的去取悅你,這種手段跟表現方法,我認為算是有聲喜劇裏相當厲害的程度了。
而周星馳自己導演的電影,總會加入一些浪漫橋段,有些看著隨意,有的顯現刻意。而這部戲顯然是前者,滴血的白玫瑰一處算是把愛情的陰謀算計跟無知奉獻完美的融合在一朵花裏——正因為無知無畏,他才敢於在危難時刻采到這束花。也正因為陰謀算計,才會被子彈射中,把鮮血濺到了玫瑰上。
這應該算是周第一次在導演上署名的電影,看得出他的用心,也看得出他的改變——或者他從來都是這樣,隻是以前並無人理會這一麵,大家都在注意熱鬧的繁華,卻忽略了冷清的美好。
而從此開始,周星馳步入了更新的一個時期,無論是電影風格,還是戲路。
最後更新:2017-10-08 01:13:43
上一篇:
吳昕突破自我拍攝性感男人裝,趙麗穎微博花式調侃放潘瑋柏!
下一篇:
張柏芝街拍拖鞋乞丐裝,拄拐仗耍寶凹造型,女神瞬間變女神經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