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26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諸葛亮真正的繼承者一戰延續蜀漢20年 三國演義竟隻字未提!

234年諸葛亮於五丈原去世,去世前向後主派來的李福交代了後事:“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公琰之後,費文偉可繼之。”可見蔣琬和費禕雖然前文著墨不多,但是在諸葛亮和曆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遠在《三國演義》蜀漢後期中心人物薑維之上。二人繼承遺訓之後,實行了由攻轉守的戰略,蜀軍部署也進行了調整,242年春,薑維軍首先從漢中退守涪縣,243年,蔣琬率蜀軍主力亦撤至涪縣。此後,蔣琬患病,費禕繼任蜀漢大將軍。諸葛亮在世時,漢中作為蜀漢北伐的前進基地駐軍10萬,主力南撤涪縣以後,漢中的軍政事務由鎮北大將軍王平主持,其麾下兵力僅兩萬餘人,遠不及諸葛亮時期。

魏國方麵也看出了漢中空虛的機會,憑借曹魏宗室身份成為顧命大臣之一的曹爽,急於在戰場建功以樹立威望,抗衡司馬懿。244年3月,曹爽以大將軍身份親自前往長安,以夏侯玄為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為前鋒,出兵十餘萬,經儻駱道進軍漢中。

從關中前往漢中的是穿越秦嶺的三條通道,即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其中褒斜道以南循褒穀、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五百餘裏,道的北端即是五丈原。這條道路在秦嶺諸道中相對省時省力的,故漢代關中通往巴蜀的驛路就設在這條道上。東麵的子午道即當年魏延建議偷襲長安的路,道路最長也最險,連諸葛亮都不敢走。而儻駱道是三條通道中距離漢中最短,但山路曲折回旋八十餘裏,行軍不易。

(找不到興勢山之戰的地圖,就劉備取漢中的湊合著看吧)

魏軍來犯的消息傳到漢中,蜀漢守軍不足3萬,處於絕對的劣勢。一些蜀將建議,放棄外圍的秦嶺山險,全軍收縮至沔陽和成固,誘敵深入漢中腹地,同時等待蜀漢主力從涪縣增援陽平關。但是,漢中主將王平不同意,如果魏軍趕在蜀軍主力之前攻下陽平關,就會釀成大禍,因此必須在秦嶺險要處阻擊魏軍。於是,命令護軍將軍劉敏率主力占據儻駱道南出口的興勢山,多樹旗幟,綿延百餘裏,製造守軍眾多的假象。王平親自率領少數人馬在後,防止魏軍分兵走子午道進漢中。魏國大軍以一字長蛇陣進入駱穀,王平的王牌部隊“無當飛軍”驍勇異常,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不斷襲擊之下使魏軍陷入被動境地,在山穀之中被困兩個月時間。

當費禕率領的蜀軍主力到來時,魏軍仍被阻於興勢山下,因道路崎嶇運輸困難,糧草不濟。參軍楊偉請求曹爽撤軍,但曹爽不悅,拒絕了他的建議。郭淮察覺局勢危險,於是主動撤軍,避免了軍隊的無謂損失。遠在洛陽的司馬懿也寫信警告曹爽:現今蜀軍已經占據險要的興勢山,曹軍攻攻不下來,退也無法全身而退,繼續耗下去可能將會全軍覆沒。等到5月,曹爽終於接受司馬懿的勸告,引軍回國,費禕率領蜀軍依托曹爽退兵路上的沈嶺、衙嶺、分水嶺層層堵擊曹爽。魏軍奪路苦戰,死傷慘重,關中多年積蓄的物質為之消耗一空。此戰之後曹爽的威望驟跌,為不久之後倒台埋下了伏筆。

興勢山一戰,蜀軍漢中前線與後方援軍距離太遠,無法及時救援。為此,戰後費禕立即將蜀軍主力移駐涪縣東北數百裏的漢壽,與漢中的距離縮短了一半。而薑維繼任之後,卻認為固守秦嶺外圍沒有多大的好處,收縮防守,撤消了外圍的大部分據點,將蜀漢軍隊集中到沔陽和成固,企圖以此來誘使敵軍進入漢中腹地,待其糧盡撤退時再行反攻。結果,薑維的決定鑄成大錯,20年後鄧艾軍輕易穿越秦嶺直取成都,僅3個月便滅亡蜀漢。

這場戰役很少為人所知,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司馬懿、薑維等人均沒有參加。但是,興勢山之戰是三國後期最重要也最被低估的戰役,被劉伯溫列為“退戰”的經典戰例。此戰之後20年魏國沒有主動伐蜀的想法,慘重的傷亡使得田間無人勞作,兵力銳減20萬使得魏國無力威懾周邊少數民族,使各族坐大,最終釀成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

最後更新:2017-10-08 08:40:24

  上一篇:go 諸葛亮死後為何墓地無人盜取一度流傳出來這2種說法
  下一篇:go 王俊凱大學舍友曝光,稱不想和王俊凱住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