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搜狐
微信小程序終將走向前台 張小龍的夢想還在繼續
搜狐科技 文/崔鵬
張小龍一年內做了兩次公開演講。
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事情。這位被冠以“微信之父”的人素來以神秘著稱,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麵,很多媒體想尋找一張他的近照都非常困難。
今年有所不同,1月11日他進行了首次公開演講,並留下了應用號的懸念,一時間微信顛覆App的說法被很多人津津樂道。12月28日張小龍給這個話題畫上了句號,他用一次嚴重超時的公開演講解釋了微信做小程序的初衷和理念,並正麵回應了很多關於小程序的疑問。
2017年1月9日,小程序將被微信團隊正式推向前台,這是項目上線一周年的日子。張小龍和他的微信將迎來一個新的世界。
為了彌補短板而誕生
回顧一年多的工作曆程,張小龍說做小程序的本意並不是為了改變App的存在和啟動方式,而是為了補足微信現有功能的短板。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都希望將服務做成App讓用戶下載從而搶占平台。所以縱使大部分用戶每天隻用少數幾個App,也需要下載很多App。這是移動互聯網給企業提出的難題,也是公眾賬號出來後很多企業發現它比傳統網站或者App效果更好的原因。
然而公眾賬號也有著天然的缺陷:它的運營基於訂閱和推送,這導致很多微信公號將吸粉作為第一要務,收集更多用戶名單然後給訂閱者推送消息。
微信公眾號在這裏變成了客戶關係管理和消息推送器的角色。“PC時代的網站並不會向用戶推送消息進行騷擾,訪問信息一樣很方便”,張小龍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部分企業缺乏一個有效的信息載體。這是一個市場空白,也是小程序的空間所在,微信在推送和訂閱功能外,需要一個新的體係。
張小龍給自己的微信小程序做了四個定義:
1.無需安裝,這也是對現有應用定義的重大突破。智能手機讓PC上複雜的應用管理變得簡單,也擁有了更多用戶。相較於App,小程序更勝一籌,用戶能直接使用而不需要安裝。
2.觸手可及,用戶不需要專門去App商店進行下載。
用戶使用手機接觸周邊物體時就能直接獲得物品信息,借助傳感器和攝像頭等與周邊互動。比如說在博物館裏,用戶掃下二維碼就能知道展品背後的信息。
3.用完即走。微信應該扮演的是工具角色,幫助用戶高效完成任務,任務完成用戶能“用完即走”。
4.無須卸載。訪問過服務之後,不需要使用任務管理器,也不需要卸載過程。比如用戶在餐廳點菜,不需要下APP,掃下二維碼就能點菜,吃完飯也不用卸載小程序。
微信對小程序的定位,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讓用戶在智能手機內更方便地獲得服務,體驗比傳統網站好,便捷度比下載APP高。
微信支付行業運營總監雷茂峰向搜狐科技表示,小程序對整個微信的提升會非常大。區別於較重的掃碼行為,小程序會很輕,用戶體驗更好,線下場景融合也更自然。
這對滿世界拚命做地推的支付寶來說不是個好消息,微信在線下的滲透能力具有了極大想象力。
微信不是克製 是理性
這就是微信,一舉一動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騰訊的聯合創始人張誌東今年對騰訊的很多業務線進行過點評,其中給予微信團隊的評價很高,認為他們保持了很克製的心態在做事情。
“我聽到Tony(張誌東)這個評論有些驚訝,’克製’這個詞從來都沒在我腦袋裏出現過”,張小龍說克製是一種自我壓製的行為,微信團隊並沒有壓製自己並切割掉很多事情,“我們做很多決定的時候,考慮的是合理性,舍棄掉那些想做但是做不好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克製自己少做一些”。
有一次張小龍在公司給畢業生做培訓,對方問微信戰略是什麼,張小龍回答說微信隻是一個工具,微信團隊想做的是如何做好一個工具。很多同事對此表示不理解,認為微信是一個平台而非工具,這也是社會上很多人的看法——人們經常說微信是一個超級平台,做什麼都不給其他對手機會。
但張小龍否認了這個定位,他說“微信是一個工具,這是非常宏大的目標。工具也有好壞之分,做一個非常好的工具難度很大。如果要做一個平台,我會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
根據微信公布的數據,用戶每天在微信裏停留的時間長達90分鍾,這是一個讓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豔羨的驚人數字,但微信團隊並沒有把它作為考核目標。
張小龍說用戶停留時長應該根據用戶自身的需求決定,微信不希望人為拉長這個時長,並拖延用戶完成任務的時間。作為工具,最重要的是讓用戶提高效率、用完即走,這也是貫穿在微信每個功能內的標準。
微信的首席程序員如何看未來
外界一直稱唿張小龍為“微信之父”,他對微信的成長方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但張小龍仍然把自己稱作程序員,“我對小程序很興奮,很多程序員都希望能寫一個程序,再寫一個能運行程序的程序,後者通常是操作係統,微信可能做不了操作係統,但還有別的方法(小程序)”。
在他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中,不斷重複著兩個概念,一個是用完即走,另一個就是PC時代的瀏覽器。為了闡述微信對於小程序以及未來智能終端的理解,他多次用瀏覽器來進行類比。
在PC時代,互聯網用戶使用最多的工具是瀏覽器,大部分網絡服務也基於瀏覽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訪問從PC頁麵向App轉變。這不僅是上網形式的區別,也是形態上的變化,“手機是人肢體的延伸,微信可以搖一搖,但PC不能搖,手機可以掃二維碼,PC也不能掃”。
智能終端的變革,對整個互聯網生態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張小龍說:
“智能手機之後,可能會有智能眼鏡,係統放在眼鏡內,圖像投射到視網膜上。可能十年後應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會跟現在不同,用戶不需要安裝應用,眼鏡看到哪裏,相關應用程序就在那裏。比如說,用戶看到一個燈,上麵就會有虛擬開關。任何眼鏡能看到的實物,背後的數據和程序都會出現在用戶眼前。”
張小龍非常推崇這個“所見即所得”的形態,它比當下智能手機時代用手觸摸的方式更高級,應用程序無處不在,用戶可以隨時訪問。
微信搖紅包活動卒 享年一周歲
臨近春節,張小龍也提到了紅包業務。
“很多同事都在問微信今年春節有什麼紅包活動,內部我經常跟大家說,微信作為工具,不應該有太多節日性的運營活動,因為工具本身應該是日常性的,不要總根據節日做太大變動”。
兩年前微信做紅包,是因為支付業務剛起步,通過春節紅包能帶動更多人進入微信支付。微信搖紅包的春節活動讓更多的微信支付用戶進行了綁卡操作,現在曆史使命已經完成,今年春節不一定會有搖紅包的活動。
關於微信搖紅包活動的停止,雷茂峰說自己也是剛知道,“微信團隊不是那種花大力氣做各種對外推廣的風格,還是希望能多做一些對用戶有價值的事情,比如讓用戶多花時間陪家人而不是搶紅包”。
雖然經常有用戶覺得微信的功能奇怪,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張小龍說任何產品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微信必須要根據自己產品的理念來做取舍。
他對微信的每一步有著自己的思考。而微信團隊的風格也一貫是先做事再說話。即使是小程序這個引發了外界強烈關注的產品,他也是拖了一年才將其正式上線,“我們很少把沒有做的產品形態預先對外透露,而是做好了再發布”。
在張小龍和微信團隊身上,有著與那些營銷優先和生態化反全世界的公司們截然不同的做事風格,明年1月小程序上線後,張小龍作為程序員的夢想將繼續下去。
最後更新:2017-10-08 00: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