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
搜狐
iPhone X對比小米MIX 2:你選“劉海”還是“下巴”?
今日推薦
IPhoneX對比小米MIX 2:你選“劉海”還是“下巴”?
小米MIX 2和iPhone X再次證明,全麵屏大行其道。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i冰宇宙
全麵屏是手機顏值的異化而不是進化。
理論上說,手機正麵完全是屏幕才有資格稱為全麵屏,但現實的標準是屏占比80%以上的手機就自稱全麵屏了。
小米MIX 2(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從去年開始,當iPhone都用光了大屏紅利的時候,廠商才又注意到全麵屏的潛力,iPhone X、小米MIX 2、三星Galaxy S8係列、夏普新品AQUOS S2以及即將發布的華為mate10、vivo的X20、OPPO、金立等品牌的新機都是如此。
率先亮相的小米MIX 2和iPhone X展示了全麵屏的最新進展。
首先,二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麵屏,前者保留了尺寸更小的下巴,後者則有顏值眾說紛紜的劉海。雷軍自矜於保有了全麵屏的發明權,但更準確的定義是,小米確實發明了全麵屏這個詞,而不是全麵屏手機本身。
其次,全麵屏也沒有改變整個競爭格局,雖然小米MIX 2配置算得上Android機皇,但3299元的價格說明雷軍仍堅持“性價比”理念,未敢托大。
而在新落成的喬布斯劇院揭密的iPhone X,作為十周年紀念款,當然代表了蘋果手機的最高水平,這表現在大量新技術的應用,Face ID、iOS11的全新UI,加上史上最強的A11處理器,後置的豎排雙攝鏡頭還考慮了AR拓展。
最值得稱讚的是蘋果仍保持著喬布斯的遺風,追求體驗和技術的平衡,比如全麵屏的屏下指紋識別雖然存在技術困難,但iPhone X既沒有學步三星S8的RGB單攝2D人臉識別技術,也不像小米MIX2偷懶沿用後置指紋,反而采用了難度最高的結構光雙攝3D人臉解鎖(除非3D打印人臉,否則很難解)。
當然雷軍也不是沒意識到這一點,小米Note 3就使用了與曠視科技合作的刷臉解鎖,識別速度已經達到500ms,他之所以堅持屏下指紋,或許是留給全麵屏3.0的噱頭了。
不過全麵屏大戰對Android手機又具有明顯的妥協性。
雷軍叫喊的全麵屏2.0,在一係列技術尚未成熟的今天,也隻是犧牲用戶體驗的妥協性方案,劉海與下巴二者去一可安天下。
全麵屏迅速取代曲麵屏和柔性屏主流化,確實帶給手機行業幾個重要變化。
1.以審美取代實用
這個傾向早已有之,到全麵屏達到頂峰,後者的全部優勢都集中在可感知層麵,一是強烈的視覺衝擊,6.2寸全麵屏手機相當於5.5寸手機的大小,像素密度更高,可以做到564PPI,息屏狀態下顏值也大幅提升;二是改善了玩遊戲、看視頻和閱讀圖文的感受,甚至支持分屏兩款APP,雖然這樣做的必要性不高。
2.技術儲備不足的過度創新,後遺症和副作用很多
全麵屏雖然進入量產時代,但天線、攝像模組、工藝、傳感器甚至UI都待完善,特別是很多APP的UI來不及做適配,這在Android手機上尤其突出。
另外,喬布斯生前抗拒的雙手操控時代將隨著全麵屏提前到來,一向重視產品體驗的喬布斯曾認為“沒人會購買大屏手機”,他堅持3.5英寸的主要依據就是適合單手操控,這是產品經理而不是企業家的視角。
雖然全麵屏手機2:1的長寬比使得握持感更好,但這種手機的全部優勢都在橫屏雙手握持這個場景上,這不是喬布斯所認為的最佳體驗。當然他的觀點也有一定私心,因為蘋果當時已經推出了iPad係列產品,喬布斯極力否定大屏手機,當然是不希望模煳二者的界限,演變成自我競爭。
3.推動以屏幕為核心的硬件競爭
無論曲麵屏,柔性屏還是全麵屏,本質上是硬件之爭,這帶來兩個影響。
全麵屏需要精細的打磨和切割,而且由於需要在屏幕四周做C角或者R角的異形切割,必須用緩衝泡棉強化結構,iPhone X就在屏幕上方做U形切割,留出前置攝像頭、距離傳感器等元件的空間。
這些複雜工藝配合陶瓷等不良率很高的機身材料,再加上供應鏈要到Q4才能釋放出足夠的產能,都會導致貨源有限,成本上升。
其次是浪費嚴重。
全麵屏的規格似乎是更規整的2:1,但從玻璃基板的製程來看,這會造成比16:9更嚴重的浪費。來自麵板廠商方麵的消息是,目前5-6英寸的18:9全麵屏產品在排版經濟性上會比16:9的傳統產品損失5-10%左右。
總之,全麵屏對供應鏈上的大部分企業都是一場陌生的競爭,反倒是三星、夏普等握有屏幕技術的手機廠商可能從中獲利。
4.體驗改善與成本不成比例
全麵屏最重要的用戶紅利是同等機身尺寸下更大的顯示區域,6.2寸的三星S8+與5.5寸的iPhone 7 Plus體型相差無幾,但今年以來18:9的HD全麵屏成本較之16:9上漲了8%左右,FHD的成本則上漲了20%。
全麵屏之類的創新是推高手機價格罪魁禍首,這是手機品牌和有能力的供應鏈廠商所喜歡的競爭,但如果你是消費者,會怎麼選擇呢?
至於全麵屏化的深遠影響,目前能看到的是三點。
對產業來說,每一次創新都是對供應鏈的挖坑
全麵屏是集大成者。比如由於邊框變窄,加上劉海和下巴都被極度壓縮,整個手機主淨空已經由原來的9mm縮減到不足5mm,這樣小的空間會影響天線的射頻OTA指標,降低通話質量。所以供應鏈一邊要把金屬切割得更薄,給天線留出空間,一邊還要考慮如何保證結構強度,同時由於無線充電普及,整合天線和無線充電圈也不可避免。
指紋識別方麵,側麵識別以及蘋果之前申請專利的電源鍵指紋識別都是備選,但在OLED全麵屏上的實現還有很多困難,其他硬件方麵的問題也層出不窮。
對用戶來說,18:9時代的到來將顛覆遊戲和視頻行業
這種規格優化了觀看視頻的體驗,震撼感和沉浸感更強,玩遊戲時可視區域超過16:9手機13%左右,而閱讀圖文和漫畫的體驗也成倍提升。
從這個角度來說,廠商推動全麵屏手機與遊戲的合作至關重要,再與UI係統上的調整改進相結合,解決惱人的誤觸問題,背後會有可觀的機會。
雖然此次的新機發布會在受人追捧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吐槽,吐槽歸吐槽,不出意外,蘋果iPhone X上市會後還是會吸引全球“果粉”競相購買的,而新iPhone的上市必將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集邦谘詢TrendForce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生產數量約14.34億台,年成長4.8%,iPhone全年生產數量約2.28億台,年成長5.6%,成長率好於全球平均水準。
在iPhone的帶動下,2017年移動終端3D感應模組市場產值將為15億美元,2020年產值將成長至14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09%。
此外,TrendForce數據還顯示,蘋果新一代iPhone搭載AMOLED麵板,將帶動智能手機采用AMOLED麵板的比例逐年攀升,預計2020年滲透率將達43%。
由此可見,蘋果對產業鏈的影響依舊不可小覷。
繼iPhone搭載3D傳感後,包括三星、華為等品牌廠商也對搭載3D傳感模組展現高度意願,預期移動設備3D傳感模組市場產值將於2017年出現跳躍性成長,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15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的14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09%。
附錄:蘋果3D傳感供應鏈
模組廠:鴻海、夏普、LG Innotek、Cowell、歐菲光、意法、奧地利微電子等
鏡頭(4P鏡頭):大立光、玉晶光
CMOS傳感器(800萬像素):SONY
繞射光學元件:台積電、精材、采鈺
垂直共振腔麵射雷射:穩懋
擴散器廠:奇景光電
過濾器:Viavi
基板廠:京瓷、NTK
其他:同欣電、IQE
本文整理自:虎嗅網 蟲二 全球半導體觀察
最後更新:2017-10-08 12: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