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80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傑美特財務數據“雲山霧罩” 涉嫌虛增收入與采購

“避免手機不小心被摔碎”的想法是大部分手機用戶在購買新手機時的條件反射,而正是這小心態度也為生產手機保護殼的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消費市場。近年來,大屏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等手持智能終端的升級換代加速,使得很多生產智能終端配件的企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移動智能終端配件研發、生產、設計的企業,深圳市傑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傑美特”)就因享受智能終端配件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紅利而走上了IPO之路。

2017年12月6日,傑美特報送了最新版本招股說明書,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3200萬股,計劃把26080.08萬元募集資金投入“移動智能終端配件產品擴產項目”。然而對於該份招股書,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其報告期內營收表現波動明顯,所披露的采購情況不僅過於“隱晦”讓人看不明白,且也未獲得相關財務數據的支持。

營業收入之謎

傑美特在報告期(2014年至2017年1~6月)的營業收入波動明顯,經曆了先抑後揚再抑的過程。招股書披露,2014年公司營收為50416.01萬元,到了2015年則下滑至47477.35萬元,2016年又增長到55644.97萬元,可到了2017年上半年則隻有24510.55萬元,年化後收入也僅在49000萬元左右。相較波動的營收,公司營業利潤整體卻呈現出下降趨勢,由2014年的6845.04萬元下滑至2016年的3569.43萬元,而到了2017年上半年,其營業利潤也僅有1106.39萬元,年化後的營業利潤為2200萬元左右,占2016年營業利潤的60%左右。就財務勾稽角度去分析,傑美特近幾年波動的營收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很可能虛增了營收。

以2015年的數據為例,公司營業總收入為47477.35萬元(見表1),其中,國內部分收入占57.03%,內銷增值稅率為17%(出口國外的部分一般免收增值稅),由此數據推算出當年含稅營業收入為52080.33萬元。從財務勾稽關係看,這必然有相應的現金流入或者形成新的應收賬款與之對應。

傑美特2015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47136.53萬元,因預收款項與上年同比減少了81.50萬元,因此這一年與收入相關的實際現金流入為47218.03萬元,與含稅營收52080.33萬元相比,理論上有4862.30萬元含稅營收形成新增債權。

在資產負債表中,傑美特2015年年末的應收賬款餘額為14252.14萬元、應收票據餘額為236.66萬元,相比2014年的應收款項合計12493.01萬元僅新增1995.79萬元債權,這個結果與上述理應形成4862.30萬元債權的理論值相差了2866.51萬元。

同樣的方式分析2016年,可以發現2016年的含稅營業收入為60511.96萬元。在這一年中,傑美特“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58143.26萬元、新增預收款項43.20萬元,由此可以推算出公司理論上應當有2411.90萬元新增債權產生。可實際上,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合計的13774.76萬元和上年相比,不但沒有出現新增,反而減少了714.05萬元,如此一來,意味著公司在2016年應該有3125.94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莫名新增的情況。

當然,分析2017年1~6月的財務數據,也同樣測算出公司存在2842.99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沒有獲得現金流入和新增債權的支持。

采購信息披露不完善

除了營業收入方麵的質疑外,《紅周刊》記者還發現傑美特招股書對采購和成本情況的表述非常“隱晦”,雲山霧罩讓人感覺一頭霧水。

傑美特隻披露了前五名供應商采購情況和占營業成本比例,而未披露采購總額情況。招股書中,《紅周刊》記者僅找到了主要原材料“主件類、塑膠原料、彩盒、PU料、玻纖板、油漆”的采購信息(見表2)。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上述幾種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合計分別達到了11684.62萬元、9761.34萬元、11883.68萬元和5804.32萬元。

一般情況下,采購回來的原材料經過生產、銷售,最後結轉到營業成本或者還沒銷售而留在庫存中,使得存貨增加,但是傑美特羅列的數據似乎並不符合這個邏輯。例如,公司2015年主要原材料的采購金額合計9761.34萬元,同時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額有26174.55萬元,由此可看出,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還不到直接材料的一半,少了11684.62萬元。如此現象在理論上意味著公司必然會大量使用往年留存下的庫存原材料,導致存貨金額出現大量減少。

事實上,招股書披露,公司2015年年末原材料、庫存商品、在產品等存貨項目合計為10120.87萬元,相比2014年年末的9566.53萬元新增了554.34萬元,顯然該金額和變動方向與理論庫存金額減少是矛盾的,在此過程中,即便是考慮了庫存商品、在產品中包含的直接人工、製造費用等因素,超過億元的差額仍然是巨大的。難道其他非主要的原材料合計金額很大?對此,招股書並未做詳細說明。

同樣的,2016年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11883.68萬元比同期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31064.62萬元少了19180.94萬元,而存貨增加了937.82萬元;2017年1~6月主要原材料采購5804.32萬元比直接材料12337.72萬元少了6533.40萬元,而存貨隻減少了1804.37萬元。

既然各年度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與直接材料金額存在如此巨大的差異,也不是庫存的原因,那就不得不考慮外購產成品的情況了。如果上述差額都是外購產成品形成的,也就意味著,公司有一半左右的收入來自外購產成品而不是自主生產的產品。然而在招股書中,公司並未具體披露外購情況,有種“欲說還休”的“遮掩”。問題在於,若是外購產成品對傑美特營業收入是重要的,那麼,招股書對此又沒有詳細披露,甚至說之甚少,這就讓人懷疑其招股書信息披露的合理性了。

此外,如果有一半收入是依賴於外部采購的產成品,那麼,傑美特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其核心技術對營業收入的支撐作用也就存在很大疑問,而這又是否會影響該資質的延續呢?要知道企業一旦不能繼續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則將適用25%的企業所得稅率,使得公司稅負成本大幅上升,從而利潤水平將大幅下滑。雖然傑美特已經於2016年11月再次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有效期3年,享受企業所得稅率15%的稅率優惠,但這依然不能掃除投資者的擔憂。

虛構采購的嫌疑

在招股書中,雖然傑美特對采購總體情況披露有限,但是根據財務數據之間的一般邏輯關係,《紅周刊》記者還是利用成本、存貨的數據對采購情況做了一次還原測算。仍以2015年數據為例(見表3),這一年公司的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為26174.55萬元,占比78.84%。這是原材料采購之後,用於生產並完成銷售而結轉到成本的金額,理論上,未用於生產部分應當進入存貨。

在傑美特的存貨中,原輔材料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委托加工物資,這三項在2015年年末合計有1149.59萬元,和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92.02萬元。另外,存貨中還有庫存商品、發出商品和委托代銷商品這三類產成品,2015年年末合計8284.39萬元,和上年同比增加660.06萬元,如果按直接材料占成本78.84%計算,則原材料部分增加421.28萬元。

此外,存貨中還有在產品和半成品合計686.90萬元,比上年年末增加186.30萬元。雖然未披露其完工程度,但是根據傑美特的生產特點,這兩類產品應該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投料,因此,暫以直接材料占成本78.84%計算,推算出其中的原材料部分大約增加了140.37萬元。

綜上所述,將傑美特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26174.55萬元)和存貨包含的原材料部分(421.28萬元、140.37萬元)合計考慮,可推算出2015年原材料采購總額大概是26444.18萬元。同樣的方法測算2016年和2017年,得知2016年采購總額大約為32046.07萬元,2017年1~6月采購總額大約為10492.02萬元。

在測算出采購總額的數據之後,結合“合並現金流量表”、“合並資產負債表”的數據,《紅周刊》記者進一步分析發現,報告期內采購總額與現金流、經營負債之間的財務勾稽關係並不合理。

以2015年為例,前述推算出的理論原材料采購總額大約為26444.18萬元,考慮17%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因素,則含稅采購總額為30939.69萬元。理論上,該數值應當有相應現金支出和債務新增。在2015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有28520.97萬元,預付款項新增了1029.64萬元,剔除這兩項現金支出因素,理論上當年將會有3448.36萬元債務新增。

可事實上,“合並資產負債表”顯示,2015年應付賬款餘額為9452.60萬元、應付票據餘額為500萬元,合計金額相比上年末應付款項餘額僅新增了2121.26萬元,也就是說,與理論新增債務相比,公司還有1327.11萬元的含稅采購並未獲得現金流和新增債務數據的支持。

2016年同樣如此,這一年的理論含稅采購總額是37493.90萬元,與“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36764.10萬元和預收款項減少547.01萬元勾稽,則理論上將會有182.78萬元新增債務出現才對。可實際上,這一年新增債務卻為576.59萬元,兩者之間存在393.81萬元的差異。同樣的方法進一分析2017年1~6月的采購數據,則可發現公司采購總額與現金流和債務合計之間的數據差異竟然高達1102.13萬元。如果說2016年數百萬數值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話,那麼2015年和2017年1~6月所出現的超過千萬元的采購沒有合理現金流和債務數據支持的情況,就非常令人懷疑企業存在虛構采購的可能。

當然,購置機器設備、廠房等非流動資產也可能對應付款項與現金流的匹配造成影響,但是招股書並沒有詳細披露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的購置、增加情況,從整體上看(如表4所示),三項非流動資產在報告期的增減額也僅為幾百萬元,因此即使是在考慮了折舊攤銷等因素的影響,合計金額也應該跟“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差異並不明顯,而不應該會對應付款項造成數千萬元以上的影響。

(原標題:傑美特財務數據“雲山霧罩”涉嫌虛增收入與采購)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2:01

  上一篇:go 全麵開放:金融業雙向開放迎挑戰
  下一篇:go 銀行債轉股加速推進 簽單多落地難仍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