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
團貸網
微信時代清明節——儀式空間與民間敘事的重構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媒介不僅構成了我們的環境,且維持著這種環境的持續存在;互聯網改變了傳統行業的業態,亦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的重大節日,在民眾的生活和意識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自媒體的迅勐發展與普及,微信已成為個人微觀敘事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並如電視一樣,徹底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在此語境下,傳統清明節的儀式空間發生了轉移與重新建構,有關清明節的敘事表達亦出現新的變遷。微信中對清明節的敘事,與國家話語表達保持了大體的吻合,除了“節氣養生”外,像“先烈、傳統文化、安保、環保”基本一致,從中又能看到另一層麵,即逐漸開始恢複了清明節節日與節氣合一、戶外活動為主、哀思與歡樂交融的傳統。
關鍵詞:微信;清明節;文化空間;民間敘事
網祭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從2003年3月我國第一家網祭網站創建至今已有14年。從2016年開始,隨著微信的迅速發展,微信朋友圈興起了“祭拜類”公眾號。微信祭拜主要是通過“創建電子紀念館,既能永久性的保留逝者生前珍貴的照片、音頻、視頻等以寄托情感,又能在紀念館中為親人故友祭上貢品,隻需較少花費,貢品就可一觸即達。而每一個紀念館都有唯一的二維碼,人們可以打印並粘貼在墓碑、靈牌、骨灰盒上,以實現天人通靈,讓你的哀悼之感和情思,傳達至遠在天堂的逝者。同時,用戶還可以通過微信發送祈福館到朋友圈,讓散居各地的親朋好友,都能夠隨時隨地為逝者點燭、上香、祈福,一同表達哀悼……”對於清明節的研究,學者已經關注較多,近幾年研究視點轉向“社會與文化變遷”引起的節俗變化,大家關注到隨著城市化進程,清明節俗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變遷與調適,但是尚沒有專門闡述媒介變化引起的清明傳統節俗之變遷。
01
“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的融合
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就像魚並沒有意識到水的存在,媒介對於我們亦是如此,“媒介構成了我們的環境,並維持著這種環境的存在”[1]23。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社交,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姿、信息爆炸的文化空間。從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簡稱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互聯網”,最早一篇為楊利、周興明撰寫的《並行計算機互聯網與包尋徑算法》,刊發於《計算機工程與科學》1993年第1期,這時的互聯網還隻是計算機領域的科技名詞,到了21世紀,互聯網的觸角逐漸深入日常生活領域,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它改變了傳統行業的業態,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發展生態,後來就引出了“互聯網+”這一概念以及經營、生活理念。
“互聯網+”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11月,當時於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發言中提到對“互聯網+”的理解,他認為“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台用戶場景結合之後產生的一種化學公式。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統攝了工業、金融、商貿、通信、交通、旅遊、醫療、教育、政務、農業等,也就是幾乎所有行業以及民眾的全部生活都已經納入其中,因此說互聯網重構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為過。對此,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浙江烏鎮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進行了詳盡闡釋:“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進交流互鑒。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互聯網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中國願通過互聯網架設國際交流橋梁,推動世界優秀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各國人民情感交流、心靈溝通。我們願同各國一道,發揮互聯網傳播平台優勢,讓各國人民了解中華優秀文化,讓中國人民了解各國優秀文化,共同推動網絡文化繁榮發展,豐富人們精神世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因·波曼與克裏斯·威理斯聯合撰寫的“We Media”研究報告中指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係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關於技術變遷與社會的關係,技術領域也極為關注。如:科技哲學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係的研究(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已形成專門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探討社會對技術的影響和塑造[3]。技術人類學關注不同文化的技術現象,探究技術革新與人類學文化選擇的關係。白馥蘭則認為:“製作者被製作所形塑,應用者被應用所形塑。”[4]16
02
微信對清明節儀式空間的重構
2007年1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08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其中“清明節放假”一天,至此清明節回到了國人的節假日係統。在城市化過程中,清明節習俗發了很大變化,“傳統清明祭祖的儀式空間由戶外轉向室內,參與儀式的主體由個體家庭轉為群體,儀式目的從傳統的思親報恩擴大到了具有公益性質的慈善事業”[5]。可見“儀式空間”的改變引起了學者的關注,而到了微信時代,儀式空間亦發生了相應變遷與重構。
《南方都市報》這一報道,目的在於推廣“綠色祭典”,這是“網祭”的一個重要標簽。網祭的優點在各媒體逐步推出,如:網上掃墓可以避免燒紙錢等帶來的火災隱患;網上掃墓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讓常年在外地的人避免來回路上的勞頓;也可以減少高速公路的擁堵;網上掃墓不但環保、低碳,而且更富個性化、藝術化,更能突破傳統祭奠方式的局限,增加更多的文化內涵。這些優越性緊密契合了當下社會的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人的流動性增強,生活空間日新月異,傳統農業社會的穩固性發生極大變化。清明節產生於農業社會,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但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其信仰儀式及節日風俗經過自我調適在變遷中得以傳承[7]。而微信祭拜恰恰彌補了“流動性”,突破了“時空限製”,尤其是空間上的突破。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曾說:“時間和空間是社會生活‘環境’(environment)。這一觀點在某些方麵幫助加強了學科的劃分。因而時間可能受到曆史學家們的極大關注,空間可能受到地理學家們的關注,而社會科學的其他部分則極大地忽略了這些方麵。我認為時間和空間對於社會科學是極為基本的問題。”[8]155隨著人文社科領域,尤其是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空間轉向,儀式研究中的“空間”麵向成為一個重要維度,正如朱狄所說:“神聖空間並非完全靠神廟的圍牆建立起來的,它還需要祭禮儀式去加以充實。”[9]84而當互聯網、微信等自媒體開始普及以後,這種“物理”空間更是進一步被突破,正如微信祭拜一樣,在網絡上的虛擬空間成為了“儀式”的存在場域,亨利·列斐伏爾曾經指出:“空間從根本上是一種與人的創造性相關的主觀空間,是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構想的又是想象的‘生活空間’。”[10]27-29微信祭拜恰是在網絡“構想與虛擬”的“空間”中,通過“祭奠儀式”構建了“儀式空間”。
傳統清明節節俗豐富多彩,大致可分為祭祀祖先、亡人;飲食習俗和娛樂互動;農事祈豐,祭神;折柳等習俗。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清明節俗活動單一化、簡單化、均質化。當下節俗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祭奠先人,抒發哀思”,祭祖掃墓成為清明節俗的主體,且它有顯著的儀式感。微信通過虛擬祭奠,重構了傳統的祭祖掃墓之“儀式空間”。傳統社會“祭祖”“祭亡”“掃墓”都有特定的儀式空間,一般而言,這一空間主要包含精神空間、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傳統鄉村社會清明祭祀祖先、亡人,都是在清明前後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個體家庭與家族要在特定的日期祭拜,祭拜者都會到墳墓或者祠堂。從儀式空間而言,墳墓或祠堂就是祖靈、神靈居住的區域即精神空間,但是隨著城市化變遷,這一空間漸趨被取代,如香港就轉換為“道觀祖堂”[5],很多城市的祭祀空間則變為公墓等,微信祭拜則轉換為“電子紀念館”“祈福館”。傳統鄉村社會,清明節為了祭祀,要製作大量供品,如晉南一帶,要製作大量的花饃、紙錢、元寶等,供品的製作空間主要是自己家、客廳、院落等日常活動區域,這些承載供品生產的物質空間,到了微信祭典儀式中,已經基本消失。
清明節傳統祭奠儀式中,供品製作、購置以及展示,都是以人、家庭、家族、鄰裏為單位建構起來的。詹姆斯·凱瑞曾指出,儀式傳播“其核心就是將人們以團體或者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聖典禮”[11]28。村落、社區恰是傳統清明祭祖儀式的社會空間,在城市化進程中,這一空間在壓縮或遷移,隨著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動,傳統村落的家族、鄰裏關係漸趨淡化,他們構成的社會空間也逐漸消解。微信祭奠中,這一空間在網絡上重新構擬起來,朋友圈將散居各地的親朋好友重新勾連,共同在微信圈隨時隨地祈福上香,甚至贈送花籃、水果等,各種供品在鼠標點擊的瞬間一觸即達,這就重新將傳統儀式中的“社會空間”建構了起來。也就是說,在微信祭奠儀式中,傳統的物質空間消失了,但是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同構並存,在這一空間中,祭奠儀式得以傳承與表達。
03
清明節民間敘事的微信表達
在微信時代,清明節俗的另外一個變化就是民間敘事表達的重構。傳統清明節習俗有各種起源傳說,在2008年清明節進入國家假日係統之前,這些起源傳說更多以“民間敘事”自在存在,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很長時間。當然,從唐代到當下,清明節俗有一個變遷的過程,在民國時期就曾以“植樹節”“民族掃墓節”“音樂節”等形式出現[7]33。隻是隨著城市化進程,介子推傳說幾乎成為清明節節俗“標準化”11的口傳敘事。隨著清明節進入公眾假期係統,有關清明節的敘事,從新聞媒體開始發生了轉變,以《新聞聯播》為例,從話語上而言,主題主要有緬懷革命先烈、節日安保、群眾祭典活動、節日風俗、節日服務信息,通過這些話語,一是宣傳傳統節日文化;二是通過對先烈、英雄的集體悼念塑造民族精神;三是為“假期經濟”提供一定服務,當然這也進一步拓展了清明節俗的“活動習俗或延展範圍”[12]。
一是養生介入清明習俗敘事中。“節令養生之清明”“二十四節氣養生之清明”均將“清明”視為節氣的轉換,同時又將清明節令食品加以推廣。一般的敘事模式為:
清明節又稱為‘寒食節’,也是養生保健十分重要的節氣之一。那麼清明節如何養生?清明節吃什麼?清明節養生要注意什麼呢?接下來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2。
朋友圈會出現大量相關養生帖,衣食住行均有涉及。從飲食到出行,各地敘事在朋友圈交替出現。尤其是各地清明節令食品起源傳說,可以說是遍布朋友圈,一般而言,不同地域會轉送傳播自己地域的清明食品及其起源傳說,這就使得清明飲食敘事多元化起來。
二是傳統文化的推廣。據純真網推出的一篇《清明節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素材》13分析,主要涉及清明詩詞、清明節的佛教意義、清明節中的寒食節俗等。《光明日報》利用H5技術推出《清明炫融特刊·大美華夏禮儀》,此文主要介紹傳統射藝、服飾、音樂知識,“截至4月6日下午1點,該媒體產品在微信朋友圈的閱讀量已經突破21.1萬次”;微口網、新華社等微信公眾號也相繼推出《老祖宗原來是這樣過清明的,學著點!》《“小新”版〈清明節日手冊〉良心出品》等14,追溯“清明弄柳”“踏青”等習俗及其源起,這就使得清明節俗起源敘事漸趨打破僅僅關注“寒食”“掃墓”等習俗源起敘事的“‘歸一性’特點”[7]。
三是英雄先烈的事跡敘述,追思先烈的偉大貢獻。在當下微信敘事中,普及範圍增強,將過去局限於學校或課堂的知識進一步普及,同時進一步拓寬了先烈的範圍,從解放戰爭的英雄,到抗日英雄,再進一步到了揚中華民族威名的“遠征軍”等。這一文化敘事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並進一步加強了中華民族複興的曆史責任感。
清明節這幾日也是“春光無限好,旅遊踏青忙”。踏青出遊的人日漸增多,交通事故發生的幾率也可能隨之增加。要提醒大家:清明出行莫忘安全。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8日發布預警,清明假期請廣大群眾注意出行安全,自駕車請勿超速行駛、疲勞駕駛、超員載客,乘車出行時應選乘合法營運客車。
踏青習俗在當下社會逐漸轉為旅遊,但是“旅遊”的活動半徑大大超越傳統“踏青”習俗,再加上當下社會交通方式的改變,“交通安全”成為附著於“踏青”習俗的新敘事。詐騙則更是因為當下社會環境以及媒介改變而生發,如:
幾天前,南京市民李先生收到了一條信息,內容是邀請他參加王某的葬禮,而巧合的是,李先生恰好是有一個許久不聯係的朋友王某。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民警介紹,李先生因為清明節期間不在南京,沒有辦法去參加告別儀式,就說轉個份子錢表示慰問。很快,對方提供了一個銀行賬號,李先生轉了2000元過去。隨後,李先生向另一位朋友提到王某的事情,可這位朋友說,剛看到王某在更新朋友圈。這時,李先生才意識到被騙了,於是立即報警求助。
類似詐騙帖子在清明節的朋友圈,成為了“另類”敘事,但這也是利用了清明節快到了,中國人傳統的追思哀悼以及“逝者為大”的文化心理。這些本與清明節俗無關的敘事,在微信中,成為了清明節俗的附帶敘事。民眾在清明節俗變遷中,進行自我文化調適(adaption),正像楊·範西納(Jan Vansina)所說“大量的神話都完全是對現存的世界與社會做出解釋”[13]268,民眾的清明節敘事雖然不是神話,但它也是要適應當下,將日常生活轉入清明敘事;同時,它也基本與國家話語契合。
小結
隨著自媒體的迅勐發展與普及,微信已成為個人微觀敘事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不僅清明節的傳統儀式空間發生了轉移與重新建構,而且微信中對清明節的敘事,已經成為個人微觀敘事和表達的重要方式,並如電視一樣,已經“徹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正如羅傑·西爾弗斯通在《電視與日常生活》[14]對電視的分析,電視已經進入日常生活而獲得日常性,微信中的民間敘事與國家話語表達基本一致,除了“節氣養生”外,像“先烈、傳統文化、安保、環保”等主題基本一致,從中又能看到另一層麵,即逐漸開始恢複了清明節節日與節氣合一,戶外活動為主,哀思與歡樂交融的傳統。
詳細注解參見原刊。
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圖片來源:網絡
最後更新:2017-08-20 11: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