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9 返回首頁    go 微信


微信調“算法” 咪蒙可能再也不會刷屏了?

已經不止一個公眾號反饋打開率下降的問題了。一位移動醫療創業者曾向億邦動力網透露,其幾千萬的用戶,雖然每天文章都是10萬+,但打開率已經從原來的7%-8%降到3%-4%。

和菜頭、小馬宋、魏武揮等第一批吃到微信公眾號紅利的自媒體也開始紛紛唱衰。魏武揮甚至稱,“打開率的下降,可能導致內容創業項目估值的下降,更有可能形成內容運營者的挫敗感。”

很多人將其歸因於公眾號數量爆棚攤薄了流量紅利,以及內容創業者輸出內容質量的下降。但日前,有知情人士向億邦動力網爆料稱,微信公眾號文章打開率、閱讀率下滑可能是起因於微信後台算法的調整,算法調整將直接影響到用戶朋友圈的內容呈現。換句話說,你發的朋友圈,有些朋友可能根本看不到。

朋友圈是微信的底線

微信對內容分發的控製欲似乎一直在上升。

在此之前,也有人曾向億邦動力網透露,微信公眾號似乎有意進行千人前麵的精準推送,創作者可在後台對用戶打上比現在更為精準的標簽。“有幾個大V被叫到微信總部征詢意見。”但此說法最終並未得到最終證實。

除了早期的陌生人查看朋友圈和關閉朋友圈的功能外,幾個月之前,微信推出了飽受爭議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功能,之後用戶又可以設置某條朋友圈的互動不再通知的功能。在8月7日,微信最新的App Store 6.5.13版本中,出現了“不常聯係的朋友”功能,隨後微信表示該功能還是在灰度測試。

億邦動力網在此前報道過微信即將在隱私功能中加入“不常聯係的朋友”選項這一舉措——將用“半年內無單聊”“無共同小群”和“半年內沒有回複過他(她)的朋友圈”這三個維度來幫助用戶批量管理好友。用戶在點擊後可以進行刪除、屏蔽朋友圈等操作。

有接近微信的相關人士表示,微信推出這個隱私功能後,也可以通過用戶做精準篩選,以此來豐富後台的數據模型。“受此影響,如果一個用戶一天分享了十條朋友圈,他常聯係的朋友可能會看到十條,而半年不聯係的朋友可能隻看到兩三條。”

對此,微信官方隻回複稱:“產品功能還在灰度中,會根據用戶反饋不斷調整。”至於後台是否會自動影響朋友圈內容的展現,微信方麵則沒有回複。

據上述人士透露,在此功能推出之前,不常聯係的微信好友或許就不能收到彼此的全部朋友圈動態了。微信在後台會根據相關數據閾值,來判定用戶之間的關係,並以此為依據來把控用戶朋友圈內容的呈現。而用戶自己做出的分組選擇,無疑增加了該數據模型的精準性。

微信之所以在朋友圈上越來越謹慎,或許是因為朋友圈也是微信最重要的底線。“朋友圈一旦被太多沒營養、過度功利的、甚至傳遞負麵價值觀的信息所汙染,可能會直接影響微信的打開率和用戶使用時長,連小程序都還不能在朋友圈直接分享。”

微信在擔心什麼?

這些數據都顯示,經過野蠻成長期,微信已經成長為占據中國用戶使用時長最多的移動App。在大把占據國民時間,穩居使用率第一App的寶座後,微信究竟在擔心什麼?為何不斷在調整內部的數據模型和算法呢?

據爆料人士分析,微信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 微信用戶增長遇到達到瓶頸。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超過9億人,新用戶增量已經達到瓶頸。新用戶增長率放緩的同時,微信要盡可能保證用戶的打開率和使用時長。

第二, 微信可能要對流量進行洗牌。在流量龐大後,微信可能希望通過此類調整,限製不恰當的內容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傳播,從而達到洗牌的目的。

第三, 微信要強化熟人社交的屬性。與其他社交媒體不同,微信希望一直保持著熟人社交的屬性。但隨著功能的完善和普及率的增高,微信好友的構成越發複雜。除了經常聯係的家人、朋友、同事之外,還有很多好友關係較為疏遠。而微信更想保持熟人社交屬性,因此會讓用戶的朋友圈更多呈現熟人發布和分享的內容,讓不熟的人發布的內容從朋友圈中減少甚至“消失”。

第四, 微信要淨化朋友圈環境。微商、廣告、以及包括謠言在內的不良信息越發泛濫於朋友圈。這些信息往往都有煽動性強、誘導分享、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很容易大範圍地占領朋友圈。微信通過新的算法能夠控製單篇文章的流量閾值和分享次數,也就可以達到限製此類文章傳播範圍的目的。

第五, 微信過去在內容分發邏輯上,無論是公眾號推送還是朋友圈分享,一直秉持的是“我喜歡、我訂閱”的邏輯,也就是將內容獲取的自主權交給了用戶自己。這也意味著,由於每個人的興趣圖譜、社交圖譜不同,其訂閱和接受分享的內容也全然不同,微信的內容呈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千人千麵。但在被接受部分,用戶實際上也存在困擾,除了前述的幹擾信息外,還存在著信息冗餘現象。用戶在關注大量的微信公眾號之後,可能會接收到更多的無效信息。微信有可能將此寄托於機器算法,來更好的調節用戶接受內容的方式。“這一點和‘頭條’所倡導的‘我喜歡 你推薦’邏輯有不謀而合之處。”

誰的蛋糕要被動了?

不論微信是出於何種目的,調整算法後最先受影響的無疑是寄生於微信生態中的自媒體們。上述的五點原因,都將對微信自媒體產生影響。

伴隨微信用戶增長率放緩的就是公眾號的用戶增量放緩,新用戶的減少將直接影響到公眾號的打開率。“如果今天一個公眾號的新增粉絲有兩萬,那這兩萬用戶基本都會打開它當天的文章。如果一段時間公眾號的新增用戶變少,那這段時間它的文章打開率可能都會變低。”有業內人士向億邦動力網表示。

而朋友圈內容將根據用戶關係呈現的調整,也會對微信公眾號的增長產生影響。朋友圈是微信公眾號內容傳播和增長粉絲的重要渠道。例如百雀羚前陣子的“一鏡到底”廣告,不少微信用戶都是先在朋友圈中先看到分享鏈接。但百雀羚在前不久發起的第二次類似的朋友圈傳播,影響力似乎有所衰減。

同時今年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做為自媒體的變現元年。除了廣告、知識付費之外,大批自媒體選擇了通過電商變現。寄於公眾號籬下的自媒體電商,靠的就是微信生態大量的流量基礎,以及朋友圈分享帶來的裂變式增量。當新用戶增量放緩,公眾號打開率降低時,商品能夠觸達的用戶數量也隨之降低,加之分享到朋友圈後被看到的機會變小,自媒體電商的社交分享屬性也被稀釋。“微信未來商業化會傾向於考慮到不同場景和小程序關聯在一起,而不是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 此前曾有爆料人士告訴億邦動力網,微信正在內測小程序電商單品搜索。

那對於用戶來說,微信助其屏蔽掉非熟人的朋友圈消息,真的是遂他心意嗎?如果用戶處於某些原因需要看到全部的朋友圈內容,在新的算法模型下,微信如何滿足用戶這樣的需求呢?

有微信用戶認為,這種屏蔽可以過濾掉和自己無關的無效信息,避免弱關係信息對強關係信息的幹擾。不過也有用戶表示,這種屏蔽有時可能會誤傷部分有效信息。“半年內沒有聯係的好友,但他分享的信息對我來說可能是有用的。”

此外,微信的本質是社交,社交的本質是建立連接。建立連接不僅僅是在熟人關係以及熟人社群基礎上進行。打破原有的傳統社交藩籬,跨界連接更多的不同的領域,這種互聯網社交的交叉性才是微信過去得以爆炸的最重要因素。從信息共享的層麵上看,內容傳播也需要跨境,也需要交叉滲透,消除一切鴻溝。

對此,也有業內人士猜測,最直接的方式是用戶可以在“設置”中增加“接收全部好友的朋友圈內容”選項,讓用戶的朋友圈可以恢複到原來的樣子,看到全部的朋友圈內容。

而微信這樣的調整也讓人聯想到微博此前的傳言。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稱,微博出台了新的規定,降低博文的閱讀量,每一條微博隻會出現在50%的粉絲頁麵上。不過微博官方很快發布消息稱,微博為了保證信息流的質量,做過對信息流的優化處理,將原本可能分發至用戶信息流中的低質量、低互動內容以及垃圾營銷信息限製展示。

微信此次算法調整與之前的微博有異曲同工之處。而微博付費的會員不僅能屏蔽更多低質量信息,還有一項功能可以提高自己發布的微博被看到的機會。

其實,微信正在逐步釋放自己的能力和野心,而它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改變整個生態。

最後更新:2017-08-20 01:18:23

  上一篇:go 萍鄉“社區消防宣傳大使”微信評選活動開始啦!
  下一篇:go 運營者:微信運營的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