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微信
微信公眾號徹底死了,唯有今日頭條化才能重生
傳聞稱,微信公眾號的訂閱頁麵將改為feed流模式。何為feed流?簡單講,就是類似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等新媒體平台,打開後就看到一條條標題和圖片,現在的訂閱頁麵是將公眾號名稱放在最上方,下方一條淺色字體的文章標題。
左為當前模式,右為feed流模式
對於這種可能的改變,公眾號作者圈爭論不已。正方認為,將文章標題突出顯示,並加上圖片,這有利於增加文章的打開率;反方則認為,這無疑讓公眾號作者的價值被弱化,讓公眾號這種以“訂閱+朋友圈分享”模式崩潰。
-1-
微信公眾號已經徹底死了
我有微信公眾號,也有各大新媒體平台號。對待公眾號文章,我很認真。總感覺這代表著磐石之心的個人品牌。每篇都抱著10萬+的目標去寫,可惜卻從未有過10萬+。
公眾號的流量一天不如一天,可以用慘淡來形容。我沒花錢刷閱讀量裝點門麵,因為掩耳盜鈴的做法隻是為了裝給公關客戶看。
流量越來越差,這並不是磐石之心一個公眾號的困境,這是所有沒能獲得粉絲原始積累的公號共同的困境,特別是科技互聯網類評論號。
估計沒有多少人敢曬真實閱讀量吧,我今天就曬幾篇給大家看。
《樓市傳來重磅消息,共和國迎來最後一波炒房客》一文,有1221次分享,來自“朋友圈閱讀”占比47.89%,“公眾號會話”為12.82%,“好友轉發”為17.46%。
《阿裏的“達摩院”,馬雲的“新道場”》一文,有165次分享,“公眾號會話”占了51.79%,“朋友圈閱讀”占了38.17%。
《8288元起售,王思聰還會給愛犬來8台iphone》這篇文章總閱讀7625次,但是從後台數據看,隻有77次朋友圈分享。59.6%的閱讀來自“其他”,各位讀者都知道我不花錢刷閱讀量,那麼這個“其他”是哪個渠道?
經過各方詢問,得知這個“其他”是來自微信上的插件“看一看”。“看一看”是典型的feed流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你喜歡的關鍵字,然後推送給你相關內容,這篇文章就得到了“看一看”的抓取,所以在沒有大量分享朋友圈的情況下獲得了不錯的閱讀量。而且磐石之心公眾號上類似的文章,有很多篇。
這三篇文章是三種代表:1、涉及熱點話題,分享的多,於是閱讀量更多來自朋友圈;2、文章比較專業和深度,與民生等熱點話題遠一些,閱讀量更多來自公眾號直接打開;3、文章的關鍵字被看一看抓取,導入了大量流量。
我的公眾號注冊的時間較晚,又隻是關注科技互聯網,行文又過於專業,很多讀者表示看不懂,因此粉絲並不是很多。在公眾號最好增粉的2014年-2015年,我沒做任何增粉運營。
這就是手藝人與商人的區別,手藝人隻懂得搞好自己的二畝三分地,卻不會經營。
公眾號發展到如今,粉絲已經在頭部公眾號集中,形成了馬太效應。其他公眾號無論如何努力,都沒有辦法增粉。而沒有粉絲,就意味著閱讀量慘淡,而且沒有任何翻身機會。
一個生態,不再給新人提供機會,意味著階層固化。所以公眾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徹底死了。
-2-
feed流媒體雖不登大雅之堂卻有錢賺
而今日頭條等feed流媒體平台的閱讀量卻並不依賴粉絲,而依靠機器抓取熱點關鍵字後做推薦。我做過一個小研究,大號咪蒙的公眾號文章篇篇10萬+,而在新媒體平台上卻閱讀量寥寥,幾百,上千就不錯了。
而那些做號黨的八卦、娛樂、熱點新聞卻在今日頭條、企鵝號、大魚號等平台上輕鬆就過10萬、100萬,甚至更多。我的許多文章,在微信公眾號上閱讀幾千次,在feed流平台上也能收獲幾十萬,上百萬次閱讀。
【咪蒙】這麼強大,卻不能通吃公眾號和feed流媒體。從這個角度上講,feed流媒體反而給新人們提供了機遇,這種去中心化的媒體讓生態更具活力。
但是我也不否認今日頭條等平台讓寫文章的人變成【奴隸】的事實。在今日頭條等平台上,想要獲得不錯的流量,就必須瘋狂的發文章。很多平台都提供每日10篇,甚至15篇的發布量權限。
大量“做號黨”們甚至開始使用機器人寫稿子迎合機器的口味,提高寫稿子的效率。
這些文字工作者,不能稱之為“作者”,因為他們都不再是為了愛好、思考而寫作,都是為了服務所謂的人工智能機器的口味寫作,成為feed流媒體平台賺取流量的“奴隸”。
不要再罵這些feed流媒體平台的內容垃圾。因為有什麼樣的讀者,就有什麼樣的作者。當10億網民上網閱讀,像我這種搞深度評論的,能有幾個讀者呢?
滿足大眾的口味,才能掌握流量,才能賺到錢。而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時代,誰和錢有仇呢?
在這些平台上,隻要你找準機器的口味,拚了命的發文章,還是可以賺到錢的。而在公眾號上,除了頭部作者和有客戶關係的作者,其他人都賺不到一分錢。
所以想要賺錢,請放棄微信公眾號,去feed流媒體平台拚殺,去直播,去抖音,去瘋,去浪。
-3-
頭部大號對開啟feed流模式最恐懼
他們享受著粉絲紅利,已經不再依靠文章質量論成敗,就像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有的是金錢去揮霍,有的是人前唿後擁的喝彩。
而一旦采取feed流模式,依靠興趣關鍵字去抓取文章,必將激活那些沉睡的小號,而大號的閱讀量必然被分化。就像我多篇文章被【看一看】抓取後獲得不錯的流量一樣。微信公眾號通過feed流模式打破固化的階層,注入新鮮的血液。
所以微信訂閱號改為feed流,我舉雙手讚成。因為【打土豪,分田地】是每個流量匱乏,又認真寫作的公眾號作者都想做的事。
恰恰與那些大號們預測的相反,微信如果不想法改變當前公眾號馬太效應的現狀,才會讓【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變成一句空話。
頭部公眾號霸占著流量的紅利,就如嗜血的吸血鬼,吸幹公眾號生態的每一滴血,最終公眾號也被吸死了。微信絕不能放任這種狀況繼續惡化下去。
如何為真正有思想的作者提供流量,增加粉絲,提高收入?如何限製那些標題黨、八卦號、抄襲號的流量?如何讓公眾號具備抵禦feed流媒體的能力?
這都值得微信公眾號去探索和研究。不改變就是滅亡,我把微信公眾號當作“家”,但不想“家徒四壁”,我期待微信公眾號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關 於 本 文
最後更新:2017-10-24 19: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