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
微信
微信朋友圈,我终于看清了你的真实面目
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多,每天打开来,发现这里像一个24小时不断电的街市,总有人在路上狂欢,有人在悲欢离合,有人在摆摊叫卖,有人在潜水观望。
伴随着它成为一个全民通道,各种声音也随即发出。曾经看到过很多篇关于微信朋友圈的文章,有的说自从关闭了朋友圈,腰不疼了腿不酸了,人也精神了,可以有很多时间做更多事情;有的说不发朋友圈的人是心机深的人,因为不想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行踪;还有的说看了女朋友的朋友圈,觉得太贵追不起的;有的人觉得发朋友圈的人都是瞎显摆,还有的人驳斥说发个朋友圈怎么了,你觉得别人显摆,是因为你心里酸。
总之,微信本身已经成了一个热议话题,正方反方各执一词,好像每个人说的都有点道理,又好像不完全正确。其实无论把微信妖魔化,还是宣扬这是突破性进步的,都过于片面。微信就是微信,它本质上就是起源于一个社交工具,而伴随着不断地深入发展,慢慢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就像我们穿衣服,开始就是为了保暖,后来又追求各种层出不穷的效果一样。
不得不说,微信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首先,把人际关系变简单了。
你直观地感受得到你跟“朋友们”的相处模式,它可以变得更直接,不加掩饰。以前我们跟别人交流,多是电话,短信,甚至是面对面,这些方式让你看不到一些微妙的关系变化,比如你即使不喜欢一个人,也可以面带微笑,握手告别,转身才敢撇嘴。
而在微信里,你发的消息可能对方基本不理你,朋友的朋友圈可能悄悄把你屏蔽了让你看不到了,你却浑然不知,还有一言不合就拉黑的,干脆跟你公开绝交了;这些简单直接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了不加掩饰的区别对待。所以,连朋友圈的朋友,都被划分了等级,区别对待。这种以前只在心里琢磨远近的关系,现在可以直接公示于众了。
与此同时,微信也把人际关系变复杂了。
中国汉字和汉语的博大精深,从那些神奇的语气助词里就能提现得淋漓尽致了。在微信里,嗯和嗯嗯不一样,哦和哦哦也不一样。于是,微信的沟通,有时候又变得更复杂了,它再也不是你面对面,简单地用杜乡般的微笑表达亲切,而正是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当中眼神,表情,语音语调以及气场等重因素集合起来的暗示作用,要通过单一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达到同样的沟通效果,便更加困难。稍不留神,对方可能就会觉得你“不大对”。
对于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新生事物,要跟它和平相处,还真不容易。我们的时间被它占有,我们的心情被它左右,我们的朋友,也被轻易地划成了三六九等。还有那些爆炸式的信息,于无形中将我们淹没了。很多人,每天习惯性地刷着朋友圈,看着各种新闻杂感,不知不觉都觉得时间过得更快了,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感受到了相对论的力量。
跟微信相处的六年中,我感受过以上所有问题,可谓忧喜参半。回顾此时,才终于知道,花了时间这个学费,才能看清某些事物的真面目。
不要指望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能让你成就什么才能。蜻蜓点水,永远构建不起坚固的大厦。
在这个内容付费的时代,很多普通人都一夜成了“大牛”,进而一夜暴富了。无论是新中产推崇的逻辑思维,还是某领域内那些异军突起的知识领袖(如李叫兽,彭小六),这些人似乎都有千千万一呼百应的追随者。
我曾经也跟风听了一阵子逻辑思维,每天早晨罗胖都会发布60秒短评,定期会有系列讲说。听过一阵子,慢慢放弃了,因为他所总结的东西,你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但永远停留在听的阶段,因为他架构思想和总结知识的能力,你永远学不到。
这就像一棵树,枝繁叶茂,你站在树下可以乘凉,但是走出去,外面依然骄阳似火。他们本身拥有的是知识,而传递思想的过程是个技能,看到了别人的技能,永远不等于学到了知识。
一个朋友也曾向我抱怨,他入了几个读书群,一群求知若渴的青年们,每天相互鼓励,分享书单和心得,觉得浑身激动兴奋。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提高,因为有的人一年可以读100本书,可里面多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转换思维的书籍。
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怨言所在,这就像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学习专业知识是次要的,因为没有几个人毕业还从事所学的专业,即使有,工作实际跟书本知识又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而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学习。
当从象牙塔走出来,最应该具备的是学习的能力,知道如何去学习。过多依赖书本里讲的转换思维,学习怎样学习,你可能永远学不会任何东西。这有点像每天都在品评哪个磨刀石好看一样,自己不磨刀,哪会知道什么是好的磨刀石。
因此我不再迷信微信上那些大V的说辞,他们的思路可以给你的想法、一些启示,但这都是餐后甜品。真正的大餐,只能通过自己从最经典,最基础的论述中获取。
别人说得再好,对你只能是点拨。思维能力本身是一项技能,技能唯有通过自己不断地训练才能获得,这就像吃维生素不能代替吃饭一样。
刷微信不是理由,却是个信号。
面对站在你面前还在刷微信的人,如果你还在跟ta谈朋友,还是趁早断了吧。
一个人在你面前处理手机的方式,确实可以体现关系的先后地位。一个人在跟老板说话时,永远不会一边刷微信,因为ta不敢;在跟客户说话时也不会一边刷微信,因为ta不好意思;在跟相熟的朋友聊天时,也不会一边注视着手机,因为在乎面前的对话。可是如果一个人连约会时都不能集中精力面对你,那也别指望以后会认真听你说话了。
关于秒回的话题,我这样看:
不如把声音提醒关了吧,你没有秒回,天不会塌下来,你也不会损失一个亿。
我也跟许多人有同样的感觉,发出去的信息,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心里会很不爽,觉得对方明明就是不当回事。因此总有人拿会不会秒回说事,什么对方不在乎你了,他不爱你了,你不重要了……等等。
事实上,是否秒回,跟回复的态度完全是两回事。故意不想回你的,跟当时没看到延误了回复的,就像装睡和不小心打了个盹一样,区别很明显。所以就算秒回了,给你个敷衍搪塞,一样没用。
而如果你是那个作死自己也要秒回,讨对方开心的,本人倒是想提醒一句:不停地被消息提醒打断,会让人的思路产生习惯性中断,时间久了,连集中精力都不会了,这样的害处远远大于你没有秒回一个闲聊人的消息带来的后果。不过有人戏称,每次看到消息提醒,打开来一一回复的时候,有种皇帝批奏折的感觉,这种自嘲也是够了,你比皇帝还忙吗?
我们平时的时间已经碎得不能再碎了,你再秒回,也变不成救世主;你再期望秒回,对方也不会为你改变。所以还是省省吧,这些无不是自寻烦恼罢了。
其实微信作为一个工具,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它,造就了它对我们到底有利害之分。就像王阳明心学所阐释的一样,世界万物的客观存在本无对错,是我们如何对待它,决定了它的对错。一颗金子,放在手里是财富可以救人,放在胃里就是毒药可以杀人。
当我们可以跟朋友自由地表达情感,无论是什么情感,这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和疏散;而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被朋友圈对待你的方式所左右,这就是束缚和控制。
微信可否成为手里的金子,看我们怎么用它和对待它。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远方朋友的安好,它让我们隔空感受朋友分享的快乐,也可以远隔千里看到家人的微笑。想想这些美好,是决不应该苦行僧般地抛弃微信。
不过比起为它所困,我们更应该做微信的主人,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跟朋友圈相处的方式,而不是被它所控制。如此,何乐不为呢?
作者:雨潇潇,浙大小硕一枚,喜欢文史哲的理科生。工作时跟人和数字打交道,业余时跟书和文字做朋友。相信心态决定生命状态,所述文字都藏在精致小号里,欢迎关注。
大事|小事|趣事|轶事|时事
关注历史,弘扬文化
不忘传统,开创未来
最后更新:2017-10-08 12: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