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微信
微信聊天的坑,你中了幾個
當有人問我“在嗎”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想:你直接問問題多好呢……
看到會直接回複,若回複在別人又在忙時......錯過了時空
1
消息不回複,卻一直發朋友圈
前一段時間朋友和同事小曼一起吃飯,當時我們都在看手機,突然小曼把手機往桌子上一摔,特別惱火。
我問她怎麼了。
小曼吐槽說,剛才她給男友發微信,但對方一直都沒有回複,卻在三分鍾前發了條朋友圈,而且是在外麵喝酒的。
確實,有時間發朋友圈,卻沒時間回複別人的消息,本就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
何況,那個人還是自己的女朋友。
某種程度來說,也能看出小曼男友對她的重視程度。
拋開感情,這種發朋友圈不回消息的人缺失最基本的禮貌和對他人的尊重。
我的微信消息回複原則是,隻要正常內容我必回複,隻要我看見,不管時隔多久。
2
發一串語音,全然不顧接收者心情
發語音,對於發送消息的人來說,既快速又方便,但是,卻給接受消息的人帶來了很多麻煩。
一方麵,你不知道對方是否在忙碌,是否方便聽。
另一方麵,語音轉文字不一定是正確句式,還耗時。
之前,我拉黑過一個微信好友,我們是大學校友,當時我在上課,他給我發過來三條語音消息,每一條都是50s左右,我沒有及時回複,他也許是知道我不方便,於是便發來一句話:讓我聽完趕緊回複。
我貓到桌下聽完,內容竟然是催我快點借書給他,語氣還特別理直氣壯。所以我沒有遲疑,直接將他拉黑,所以沒有遲疑,直接將他拉黑。
自己的方便不能建立在別人的麻煩之上。
語音雖然真實,卻不及文字一目了然。
想要發語音,可以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聽,在對方方便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發語音。好在現在可以按語音識別!
不能給別人幫助,最好也不要帶去麻煩,這是一種禮貌。
3
與其說在嗎,不如有事說事
我認為微信聊天可以算是一門說話的藝術。
微信裏“在嗎”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其實,不用多此一舉。想要說什麼事情,直接留言就好了。
不需要詢問對方在不在,非要等到對方回複“在”才得以繼續溝通。
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本來就應該省去一些繁瑣的細節。
網上有一個段子:你問我在嗎?我要說不在,萬一錯過了紅包怎麼辦?我要在,萬一你找我借錢怎麼辦?
之前在讀者的朋友圈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有事直接說,不要用在嗎浪費我時間。
這點頗為認可。
與其試探性的一來一回,不如直接有事說事,這也是節省彼此的時間。
4
喜歡群發清除好友的消息
我經常會收到一些“不要讓拉黑你的人占用一點空間,你也清清吧,看看誰把你刪了”這樣的消息。
實話,看到這種話我真的很生氣,尤其一些關係親近的人還這麼做。
有些人會認為這樣能夠迅速發現微信裏存在哪些無關緊要的人,卻忘了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類似於人性的試探。
其實,想知道自己是否被好友刪除,一能看好友圈,二能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帶上對方的昵稱,詢問對方最近在做什麼,這樣比複製那些讓人反感的文字柔軟很多。
5
忘了用表情增加溫度
微信裏的小表情不是擺設,雖然不能用來鬥圖,卻可以緩解尷尬。
在工作中,一個小表情可以讓文字看上去不會那麼冰冷。
很多時候,別人問:在幹嘛?
感覺像是接受訓話,如果後麵加上一個害羞或者可愛的表情,給人的感覺就不會那麼生硬。
很多時候不好直接開說出的話,或者沒有辦法立即做到的事情,親親、加油、奮鬥……這些表情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意思,也會使得聊天的氣氛很融洽。
一個會在微信聊天中使用表情的人,在生活中的態度也不會差。
因為,他們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很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人,會考慮他說出的話會不會給對方造成困擾,或者造成誤解,和這樣的人聊天合作,往往也很愉快。
微信是線上社交圈,一言一語都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
一個人的人品,也會通過社交產品無形暴露。
那麼問題來了,以上這些坑,你都做過或經曆過麼?
最後更新:2017-10-21 1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