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93 返回首页    go 微信


微信换图举国狂赞,可为啥只有三天?

昨天傍晚开始

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

打开微信时,有那么一点特别?

点击播放 GIF/2022K

没看出来?好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大家来找茬从未过关的

请自动忽略

通过关的小伙伴

一定一眼就看出来了

地球的角度不一样了

以前,映入眼帘的是非洲大陆,

而昨天,正对着我们的,

变成了华夏大地。

这可是6年来微信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

还是限量版,时间是

9月25日17点至9月28日17点

根据腾讯最新公布的数据,

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9.63亿!

所以,这也意味着,

全球近10亿人

打开手机微信app,

看到的将是地球上的中国。

而且,

这张图片的拍摄者是中国卫星!

是不是挺纳闷?

为啥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小编今天给你揭揭秘

这还要从最开始的这个背景说起

云层下蕴含的故事

在“蓝色弹珠”画面中,完整地展现了非洲大陆的模样。而这里,正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在遥远的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东部出现了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智人。他们拥有着与我们相近的智慧,他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是人类的祖先。而我们,继承了他们的探索的渴望——为了更好的生活,用科技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而在微信诞生之时,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页面。因为人类的出现,才有了沟通的存在和意义

为“风云四号”献上的礼物

昨天,你所看到的启动页面高清东半球云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

点击播放 GIF/827K

这颗卫星可不简单,它搭载了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并在国际上首次在单星上同时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以一颗卫星实现了两颗卫星的功能。

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取得的巨大突破,微信启动页首次进行了“变脸”。

1972年12月7日,在阿波罗17号太空飞船上,人类宇航员用哈苏相机,第一次拍下了地球的全貌。而随着这张照片的传播,大众也第一次了解到从宇宙眺望母星的模样,用不同的视角再次了解了这个亲切却又陌生的地球母亲。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团队送正样产品出所

太空中,刚从太阳的炙烤中钻入地影,去年年底发射上天的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上,两台完成代际技术跨越的仪器——新一代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经受住了太空中巨大温差变化的残酷考验,源源不断地下传遥感数据。

地面上,他们的研制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风四载荷团队的科学家们,长长松了口气。15年的坚持与付出,首席科学家华建文说,这辈子能够啃下这块让美国、欧洲都知难而退的硬骨头,值了!

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这对崭新的“中华慧眼”正传回大量“中国数据”。其中部分数据是国际气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国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目前没有任何一颗在轨卫星能够提供。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

“没有辐射计,就不是风四;没有探测仪,就不是中国的风四。”上海技物所副所长、探测仪主任设计师丁雷这句话所指的,是十几年前,中科院院士匡定波力排众议,支持研制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魄力。

1997年风云二号卫星刚上天,下一代风云卫星就已开始规划。匡定波提出,应该发展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这种利用傅立叶变换原理的探测仪,可以为大气做“超级CT”——把大气从地面开始“切片”,将100公里大气切成上千层,测出每一层的温度、湿度等数值,为灾害性天气监视和大气化学成分探测服务。

“比如青藏高原的冷空气下沉,并流向东部,抬升那里的热空气。这个变化过程原来主要是理论推测,没有实际观测到过。”丁雷说,而探测仪获得的数据可能让人类首次真切“看”到这个过程。

这是遥感领域红外光谱技术的一场革命。早先,美国、欧洲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到2006年,由于技术难度过大、所需经费太多,美国放弃了,欧洲也大幅调整了计划。

中国要不要继续?

2001年回国来到技物所的华建文,在2005年底已带领团队调出了红外干涉信号,原理样机初步成功。匡定波说:“尽管这块骨头很难啃,但只要把仪器送上天,就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国际同行公认,探测仪“切片数”达到1000,是衡量探测质量的分水岭。“我们非但要做,而且把目标定在了1500层,这几乎是一个梦想数值。”丁雷说,既然要啃硬骨头,就挑最难的尝试。

如今,当中国的探测仪开始提供全球独家的数据时,美国的研发队伍尚未重新聚集,欧洲的仪器还要等到2022年才能发射升空。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做成功了,就领先世界。”华建文说,过去中国向国外卫星要数据,现在是国际气象界迫切需要中国的卫星数据了。

卫星载荷带民企一起“上天”

航天器能做多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即使科学家能够设计出最新的载荷,如果关键器件没有厂家能够加工,仍旧是画饼。

项目开始之初,研发团队就饱尝此中艰辛。根据设计要求,载荷中需要一些激光器、分光计,当时国内找不到这些器件,他们发出100多封邮件,全球寻找这些产品。可是,当外方了解到具体参数后,就回绝了技术合作的要求,或者以没有“销售许可证”为由,不愿卖产品。

自己设计,自己研制,他们开始在国内寻找合作企业。有一种名叫铝基碳化硅的材料,跟铝一样轻,热胀冷缩形变又小,导热性能还特别好,但比铝硬3倍,非常适合做风云四号这种热环境复杂、轻量化程度要求高的卫星载荷的结构件。可由于加工困难,一直没用上。

2009年,国内终于有企业能够加工这种材料。他们马上找到这家企业,和它一起改进技术,最终研制出了国内首套铝基碳化硅扫描机构框架,并成功应用在两台载荷中。现在,这个行业已面对国内广泛应用。

感应同步器中的码盘是关键部件,扫描仪和探测仪能够实现高精度“指哪打哪”,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航天要求的产品,国际上也只有一两家能做,一听说产品精度这么高,他们都一口回绝。

最后,科研人员辗转在常熟找到了一家民营企业。这家厂的主人,退休前是昆明机械厂的总工程师,曾参与过国家组织的相关产品的研发。不过,这家民企研制航天高可靠产品的经验不足。研制人员几乎手把手帮着解决可靠性问题,最终研制出了满足航天要求的国内最高精度的感应同步器。

碳纤维编织材料、特种检测设备、长寿命高性能润滑脂……15年,风四团队通过项目,带动了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升级。“尽管民企没有航天产品的管理体系,质量跟踪非常累。”华建文说,“但看到自己的技术和业务引导,让这些行业得到改变,这种成就与满足感,不亚于卫星上天。”

为啥只变化3天呢?

并不是因为“风云四号”叫“四号”,就只放3天哦!

微信团队在独家回应“下文”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时表示,蓝色弹珠”上面的非洲图像寓意人类起源,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摇篮。而人类能够在地球上不断繁衍,进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特殊技能就是创造了自己的沟通体系。起源、沟通是微信采用它作为启动页面最重要的涵义,这个会坚持不变。

对于微信的变脸,

小伙伴纷纷表示:

微信,你变了

也有小伙伴们表示

担心他一个人

@BlacЖinG:人不换吗,占了6年,他很累了

@孙秀钰:刚刚变了,站了6年的你可以下去领盒饭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如果换成一男一女,单身狗要出来叫了!

@春暖花开:这么多年了,这个小人还是单身

@金牛座万大爷:地球都转了好几圈了,而我……

最后更新:2017-10-08 09:47:31

  上一篇:go 微信发生了一个大变化!赶快重启就能看到了!
  下一篇:go 微信这张图换了!换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