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
windows
馬歇爾計劃在美元國際化進程中的作用
為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貨幣奠定了基礎
為了挽救“二戰”後瀕臨崩潰的西歐政治和經濟,同時借助複蘇的西歐來遏製蘇聯,美國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框架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為歐洲輸送了大量的物資,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歐洲複興的基礎。不過,馬歇爾計劃不僅對歐洲秩序的恢複有幫助,也對美國實現其全球霸主地位有重要作用。
對美國的影響
馬歇爾計劃對美國的政治和經濟都有很大正麵影響,強化了美國和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
政治上使美國在逐漸形成的兩級格局中占據主動
馬歇爾計劃在本質上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方麵的延伸。杜魯門曾說:“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就像是一個核桃的兩半,因為我們的對外政治關係和經濟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杜魯門在1947年3月致國會的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谘文中,提出“遏製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幹涉別國內政的政策思想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美國僅將西歐國家納入馬歇爾計劃的範圍內,也就是企圖杜絕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一方麵避免西歐國家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占據上風,另一方麵將分裂歐洲的“罪名”推卸給蘇聯。正如杜魯門在其回憶錄中所說的:“我相信目前全世界已經認識到,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西歐是很難避免共產主義專製統治的。”從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極大地遏製了社會主義國家在歐洲的發展,造成了美國和蘇聯矛盾的升級,使美國在逐漸形成的兩級格局中占據主動。
經濟上外貿拉動經濟,實現美元霸權,滋生歐美矛盾
經濟方麵,對美國最大的影響是通過外貿實現了國內過剩資源的出口轉移,實現了廉價原油以及消費品的進口以及跨國公司的發展,並通過對貿易和匯率製度的改革,實現了美元在全世界的主導地位,但也逐步滋生了歐美矛盾。

表為1938年和1946年德國、美國與歐洲各國貿易占比(百分比,救援物資除外)
數據顯示,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和貸款使用中,歐洲從美國進口約101億美元物資,其中包括34億美元的原料和半成品,32億美元的糧食、飼料和肥料,19億美元的重工業品以及16億美元的燃料等。同時,歐洲對美國的出口也大增,主要包括原材料以及消費品等。其中,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歐洲從中東獲得了大量的原油,而當時美國逐漸從原油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疊加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也有廉價進口原油的需求;而在消費品方麵,在美國對歐洲的技術指導和設備支持下,加之歐洲有較為便宜的人工成本以及利好美國的匯率,美國對歐洲的消費品進口在1952年到1956年間翻倍。歐美貿易在馬歇爾計劃期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跨國公司方麵,在歐洲市場的複蘇以及整合下,大量美國公司被吸引到歐洲,由於這些公司有更先進的技術水平,提供更好的薪水和工作環境,逐步占領了歐洲市場,這促進了美國跨國企業的形成。在1950年年初,美國持有歐洲資產120億美元,而到了1969年,美國持有歐洲資產410億美元,並且持有的資產大多為工程、發電站和生產設備等;同時,截至1965年,美國跨國公司達到了3300家,控製大約23000個海外分支機構。
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一方麵與很多援助需要一定前提有關。這主要包括:由美國監督受援國的重工業;受援國要給企業主充分的自由,以保障美國投資的安全;實施有利於美國的外匯和外貿政策;規定美援物資的百分之五十必須由美國船隻運輸等。西歐在經濟較弱的情況下隻能被動接受這種要求,然而,隨著西歐經濟的恢複,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的經濟逐步被美國滲透控製了,這也為歐美之間的矛盾埋下了種子。後期,為了擺脫美國的牽製,西歐國家也出現了聯合抵禦美國的情況。例如在1957年3月25日,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成立歐共體,製定了共同國對非共同國的關稅、價差稅、最低價格、數量、質量等多方麵的貿易限製,限製了美國商品資本流入歐洲。
另一方麵,馬歇爾計劃並不是簡單地將資金分給單個國家,而實施的是附帶嚴格限製的多邊分配,要求西歐各國廢除貨幣限製和有礙於歐洲內部貿易的配額保護,該措施的核心是歐洲支付聯盟(EPU),這為歐洲更廣泛的貿易和貨幣一體化拉開了序幕。這一措施使得全球逐步形成固定匯率的美元本位製,在該製度下,美國不需要再關注其他國家如何設置對美元的匯率,而沒有了維持匯率的義務,美國可以將其政策單純地集中在國內通脹和失業,這使得美國物價水平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保持穩定。同時,穩定的匯率使得美元逐步成為最重要的中介貨幣,用於兌換其他各國貨幣,並成為外貿交易中的最常用的貨幣:進出口商們願意持有美元,以美元計價,以美元付款。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也因此逐步形成。
對歐洲的影響與思考
對歐洲來說,馬歇爾計劃重建了西歐的經濟,促進了西歐市場的穩定,並使西歐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形態。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歐洲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長。從數據來看,盡管“二戰”中歐洲的創傷要高於“一戰”,但對比後“一戰”時代(1922—1937年)和後“二戰”時代(1953—1973年)歐洲經濟的恢複情況,我們發現後“二戰”時代歐洲GDP增長率達到了4.8%,而後“一戰”時代增長率僅為2.5%,從行業看,後“二戰”時代鋼鐵業、水泥業和煤炭業的恢複速度亦高於後“一戰”時代。

圖為“一戰”和“二戰”前後德國、英國和法國人均GDP的平均變化情況
注:“一戰”和“二戰”前人均GDP為100,德國在“二戰”後為西德

圖為法國長期經濟增長率(1880—1980年)
注:增長率采用人均GPD的對數來衡量
不過,我們的思考是,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歐洲是不是就難以走出經濟的泥潭?也許並不是這樣,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經濟的促進作用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

圖為德國長期經濟增長率(1880—1980年)
注:增長率采用人均GPD的對數來衡量,1945年以後為西德的數據
首先,從傳統的觀點來看,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境內的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不過,如果從馬歇爾計劃援助資金的使用上看,大約有80%以上的資金用於進口工業用品、半成品以及農作物資,僅有不到20%的資金用於購買工業儀器和設備。換句話說,援助多用於消費品的進出口,而少有資金用於固定資產投資,這種援助很難對經濟有中長期的拉動作用。
其次,有觀點認為,由於“二戰”後包括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等在內的歐洲基礎設施破壞很嚴重,歐洲稅收體係也遭到破壞,難有公共財政資金支持基建的修複,因此即便馬歇爾計劃中僅有不足20%的資金用於投資,也會對經濟有很強的拉動作用。這個解釋的關鍵在於歐洲財政限製在多大程度上約束了基建的修複。實際上,這是很難衡量的,可以說馬歇爾計劃對基建提振有一定作用,但難以說一定起到了主導作用。因為一方麵,歐洲基礎設施在“二戰”中並沒有遭到完全或者持久的破壞;另一方麵,在馬歇爾計劃前,歐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在逐步恢複。

圖為西歐鐵路交通設施在馬歇爾計劃前就已經逐步恢複
注:西歐包括英國、丹麥、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以及部分被英國、法國和美國占領的德國地區;西歐大陸與西歐的區別在於剔除了英國
最後,有觀點認為匯率問題的解決促進了西歐形成一個更為自由的國際貿易市場,這在物資不足的情況下,會加快經濟的增長。但是,一方麵由於各種主要商品的短缺,例如煤炭、棉花、石油等,以及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製度,西歐國家難有議價能力,隻能以更高的價格盡快買入這些商品,這無疑使得西歐受到了美國的掣肘和幹涉;另一方麵,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在市場經濟逐步恢複的條件下,歐洲各國內部原材料的產量自身也可能會提高。
小結
雖然馬歇爾計劃救助的對象是歐洲,但是它在歐洲複興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難以真正估量,或許即便沒有該計劃,歐洲也可能從危機中走出。從這角度看,馬歇爾計劃對美國而言更為重要。從美國製定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和效果上看,它無疑是成功的。
在政治方麵,馬歇爾計劃鞏固了美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導地位,也使得美國在冷戰中處於上風;在經濟方麵,有力地提高了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角色,打破了西歐各國的貿易壁壘,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為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貨幣奠定了基礎。然而,馬歇爾計劃在避免歐洲發生經濟危機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歐美之間的矛盾,為美國自己培養了日後的對手。
(作者單位:廣發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29 08: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