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
魔兽
央妈发大招,网联横空出世,支付宝们迎巨变!
周末的舆论圈里弥漫着一种类似幼时看水浒发现最终结局是梁山好汉被大宋朝收编的叹惋气氛。
这次大家哀叹的则是大马和小马,两个中国互联网界的绝对巨头。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类似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处理。
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终于,支付宝、财付通要纳入监管了。同时也意味着网联的崛起,银联的没落。
什么是网联呢?网联全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可以理解为“银联”的亲兄弟。
以前支付机构直接与各家银行对接,进行线上支付业务。有了网联后,则要求支付机构必须通过与网联对接,才能在线上接入各家银行。也就是说,网联的主要职能是为类似于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有的转接清算平台。
曾经银行所有交易数据都通过银联平台接入和清算。但是后来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出现,导致银联出现盲区。
此时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等进行“网络支付业务”,比如转账或者其他业务时,银联无法获取清算数据。市场中就出现了一块监管空白,当然也是一块大蛋糕。而谁能成为“网络清算平台”的主导者也成为各方角力的关键。
网联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并无先例。早在今年3月底至今,网联试运行已经超4个月。今年6月末,网联平台正式启动业务切量。截至6月30日,在支付机构接入方面,已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支付宝、平安付等机构完成接入。
根据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已于7月28日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网联的股权构架基本已经确立。
根据该《协议书》内容,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其中,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在内的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占股比例达到37%。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
看看股权结构大家不难发现,网联的第一大股东是央妈,前十股东之中,除了马化腾、马云、刘强东,其他也全是央行自家的孩子孙子们。
而这一结果,其实也是各方博弈的最终产物。
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此前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曾试图主导网联的架构,并一度成功地施加影响使得支付清算协会的方案设计者们制定了南北两大中心的方案,不过这一方案遭到了其他第三方机构强烈反弹,最终未被采纳。反对的理由一方面是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顾忌巨头垄断,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自身的信息保护等。
同时也由于该方案与央行主导“建设金融基础设施,让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得以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平等竞争”的主旨相悖,因此最终作罢。
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位接近央行人士称这是“意料之中”。央行的终极目的是将整个支付体系纳入监管下。某种程度而言,央行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落实的进程,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曾经在没有网联这堵“墙”的时候,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是直连模式,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信息流、资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机构手中,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
有了网联之后,所有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的线上支付的相关数据都在网联,央行通过网联就可以掌握资金交易数据,这将更易于对反洗钱、防范信用卡套现等方面的监测。
同时央行通过网联,获得了更多的金融大数据,这也是结束“数据寡头”垄断的重要一步。
在今年7月中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也公开表示——要警惕数据寡头。
由此可见,央行对于金融、消费大数据的重视。而争夺这些数据的控制权,也是央行推出网联的主要原因。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们来说,这当然是利空。虽然这两大巨头各占了接近10%的网联股权,但还是失去了主动权。同时无论是进行套利还是独享数据,都将越来越难。
不过,最惨的可能还是银联。根据中国基金报报道,网联的成立意味着银联长久以来想把银行卡网上交易的清算也收归旗下的努力宣告失败。银联垄断时代一去不复返。
而据中国网消息,8月7日,被公众认为心情犹如父母生了老二的"长子"银联总部在接到记者采访需求时,回应了四个字“不予置评”。
对于我等消费者来说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作为平台的网联自己也需要赚钱,各种手续费用会不会间接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也就是说,因为网联收费,支付宝及微信支付,会不会提高提现的手续费。
对此,国泰君安证券银行团队分析师王剑称,网联的设立,是背后清算体系的变革,对支付业务的前端使用没有影响,不会改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若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则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真的是这样吗?大家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最后更新:2017-08-19 23: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