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
魔獸
題材股警示錄:22隻昔日“互聯網+”概念股已經在裸泳 盈利未改善
題材股炒作此起彼伏,但上市公司盈利未必見漲。
今年以來,在“雄安題材”“兜底概念”等新題材出現後,曾經紅極一時的“互聯網+”題材的關注度和板塊表現雙雙大幅下滑,值得當前熱衷追逐題材股的投資者警惕。
券商研究報告數量大幅縮減,意味著市場關注度下滑。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有關“互聯網+”的研究報告共有435篇,不足2015年全年2596篇的兩成。一冷一熱之間,也呈現出多數券商研究跟著熱點隨波逐流的現象。
在關注度下滑的同時,“互聯網+”概念板塊也大幅下挫。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互聯網+”板塊指數下跌了25.31%,大幅跑輸兩市主要指數。
市場選擇對“互聯網+”題材用腳投票後,值得反思的是,板塊中股價大幅下跌的上市公司,在融合互聯網基因後,2015年以來盈利是否有所改善?當初上市公司跨界進軍互聯網的路徑有哪些?此前“互聯網+”火爆起來的背景又是什麼?
22股跌幅超30% 企業淨利潤未見明顯改善
統計數據顯示,在“互聯網+”板塊跌幅超20%背景下,滬深兩市22隻“互聯網+”題材股2015年以來跌幅超30%。其中,傳媒行業有8股、非銀金融有5股、醫藥生物4股、計算機3股,商業貿易和電氣設備均為1股。
從2015年到2017年一季報淨利潤表現來看,上述22股當中,隻有朗瑪信息、華數傳媒、上海鋼聯和農產品過去3年淨利潤連續增長,不過,上海鋼聯和農產品一季報淨利潤不足億元。太平洋、九安醫療、博瑞傳播、粵傳媒、人民網、*ST運盛、*ST智慧等7股今年一季報出現虧損。
上市公司跨界湧入“互聯網+”的三大主要路徑
在“互聯網+”湧現的浪潮中,無論是金融、影視等各類創新層出不窮的行業,還是鋼鐵、化工、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均有不少上市公司高調提及過“互聯網+”內容。
概括來看,非互聯網行業上市公司進軍互聯網的路徑主要有三種:
1、 投資電商平台。
案例:2015年6月15日,東易日盛公告入股家居電商美樂樂公司。
2、公司網站或者APP上線。
案例:2015年5月19日,大北農推出豬聯網2.0版本,同時還發布了“豬交易”網絡平台。
3、 攜手BAT等互聯網巨頭。
案例:2015年3月3日,阿裏係創投參與光線傳媒定增,成為第二大股東。
上述三種進軍“互聯網+”的方式相對靠譜。而有些上市公司,在淘寶和京東上開個網店也號稱進軍互聯網,就顯得比較荒誕了。
“互聯網+”火起來的背景
互聯網行業還在不斷發展迭代,A股“互聯網+”關注的熱度卻已大不如前。回顧過去“互聯網+”題材火熱起來的原因,有助於投資者在新題材再現時做出進一步判斷。
整體上看,2015年“互聯網+”火熱的原因來自於三方麵:
1、 政策層麵: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後,市場對於“互聯網+”關注度大幅提升;
2、 行業層麵:智能手機普及率提升後,微信等超級應用的出現,讓無論是新興行業還是傳統行業都看到了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大量用戶的潛力;
3、資金層麵:2013年後,A股TMT行業表現搶眼,吸引了大量的資金和市場關注度。
在政策、行業和資金共同的作用下,“互聯網+”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著力點。隻是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業務基因上存在較大的區別,積極融合互聯網並不一定能給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帶來良好的化學反應。熱衷題材股炒作的投資者,也需要警惕這一點。
隨著“雄安新區”“兜底題材”等歇火之後,“AI(人工智能)+”題材會不會再度重複“互聯網+”題材的故事,值得進一步觀察。
(原標題:題材股警示錄:22隻昔日“互聯網+”概念股已經在裸泳,盈利未改善)
最後更新:2017-07-06 0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