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魔獸
零售利潤占比超越對公 平安銀行新零售轉型格局初顯

平安銀行全麵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新戰略效果初顯。8月中旬平安銀行發布2017年半年報顯示,零售利潤占比超越對公業務,成為拉動上半年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
其中零售業務利潤占比由去年同期29%上升至64%,而對公業務則下滑明顯,利潤占比由去年同期60%下降至22%。
受經濟大環境和監管趨緊的影響,負債成本升高,息差收窄,企業景氣度低迷,對公利潤空間縮小;同時伴隨移動互聯網、fintech與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運用,零售業盈利空間增長。在此背景下,銀行紛紛轉型零售,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不過零售門檻相對較高,網點渠道布局、客戶基礎等都需要多年沉澱,均非朝夕之功。
零售業績勐增
自2016 年開始,平安銀行不斷全力推進全麵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戰略目標,零售轉型相關項目於去年7月正式啟動。
零售轉型新戰略效果在今年半年報中得到體現。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零售業務資產規模較2016年末增長26%,遠高於同期全行資產4.7%增速,也高於同期對公業務資產8%增速。
同時,上半年,平安銀行資產規模5906億元的零售業務創造了約106億元的利潤總額,利潤占比由2016年上半年的29%上升到64%;資產規模約1.8萬億元的對公業務卻隻創造約36億元的利潤總額,利潤占比由2016年上半年的60%下降到22%。
具體而言,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企業存款1.6萬億元,比去年末下降了3.18%,企業貸款(含貼現)9372億元,僅比去年末增加了0.26%;反觀零售金融方麵,今年上半年個人存款3121億元,比去年末增加了16%,個人貸款(含信用卡)6570億元,比去年末增加了21.46%。
零售業資產及負債端的快速增長,得益於該行客戶基礎的擴大。報告稱,截至2017年6月末,平安銀行零售客戶(含借記卡和信用卡客戶)5843.11萬戶,同口徑較上年末增長11.53%。
對於零售業務快速發展的原因,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在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得益於核心零售策略的有效實施。據其稱,自戰略轉型啟動以來,平安銀行舉全行之力做零售,調整業務結構,引進科技、互聯網、零售等專業人才隊伍,並加大人工智能領域投入。“銀行上半年在科技上投入了12億元支持設備購置、平台搭建,在整體業務費用下降的情況下,科技投入同比增長20%。”
此外,謝永林還強調,信用卡、新一貸及汽車消費貸款等產品表現較好,收益率高,風險管理水平也很高。此類新產品對數據模型要求很高,而平安銀行依托集團大數據及客戶資源,並在模型生成上經過多年積累越來越成熟,這也是零售業務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此前,謝永林曾表示平安銀行轉型目的是要零售金融業務占主導,但並不是不發展對公,而是要找到差異化道路,走行業化、雙輕化的精品公司銀行發展之路。
他強調,要精選行業,深耕客戶,有所謂有所不為,重點在醫療健康、電子信息、高端精密裝備製造、教育、文旅等老百姓關心的、跟平安集團應用場景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做專、做精、做透。“做對公業務不能像過去一樣隻放貸,而是走零售路子,更多地幫企業直接融資,要做‘真投行’。”
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介紹,未來平安銀行業務轉型將更多關注企業客戶對金融的需求,不僅僅是投放貸款,而是從客戶企業生命周期,匹配好“商行+投行”的係列產品,做好金融產品創新,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
“輕質銀行”轉型
對於平安銀行“商行+投行”這種輕資產、零售化的轉型戰略,中郵證券董事總經理尚震宇認為,受監管形勢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企業景氣度低迷,直接影響對公業務的利潤空間;且移動互聯網、fintech與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運用,為零售業務帶來了新的盈利增長空間,所以銀行更傾向於輕資產、零售化轉型。
談及2017年的經營計劃時,平安銀行曾在年報中表示,經營將以“零售戰略轉型”為核心,該行認為,在利率市場化、息差收窄並存的時代,銀行靠淨息差盈利的傳統模式已不再具備優勢,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淨收入占比是銀行的轉型方向,也是踐行本行“輕資產、輕資本”戰略的具體舉措。
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多家銀行都在發展“大零售”等“輕質銀行”戰略。如招行曾表示要進行零售銀行轉型,並提出以“輕型銀行”為目標、以“一體兩翼”為定位的戰略體係,其中,“一體兩翼”中的“一體”是指零售銀行;中國人壽入駐廣發銀行後,也提出要整合雙方資源,推動廣發銀行向“大零售”戰略轉型;素以傳統對公業務見長的中信銀行也啟動了零售戰略二次轉型,全力布局“大零售”。
廣發證券分析師沐華也表示,零售業務不良率低,且負債成本也可控,這也是目前息差收窄、資產質量包袱加重的銀行選擇零售轉型的重要原因。
“零售業務可以吸納更多的低息存款,同時與議價能力較強的公司貸款相比,零售貸款利率相對較高,對銀行整體利潤的拉動力更強。” 某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盈燦谘詢分析師張葉霞認為,銀行以前並不重視零售,因為零售觸及的主要是長尾客戶群,這對銀行來說其投入產出比並不符合預期目標。“但現在隨著‘互聯網+’趨勢的推進,加之息差收窄的影響,銀行原有長尾客戶群在信貸、消費、理財等領域更容易被觸發。”
同時,記者注意到,各家銀行的“大零售”或輕質銀行轉型不隻體現在業務方麵,更體現在中後台的轉變,甚至改變了組織架構。
以平安銀行為例,以零售轉型為主,為向扁平化、去行政化轉型,去年12月,平安銀行總行一級部門從此前的42個精簡到30個,總行架構調整為大公司、大零售、大內控、大行政四大條線,且由於向零售的全麵轉型,部分對公客戶經理將轉型到零售。
不過,沐華表示,零售業務門檻較高,網點渠道布局和客戶基礎積累,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沉澱。尚震宇認為,在零售業務領域,中小銀行無法與有金融控股背景的商業銀行進行全麵競爭,主要受限於資本金、牌照及專業人才儲備等方麵。“中小銀行若想布局零售業務,隻能通過差異化競爭戰略,彌補零售市場的細分領域,同時積極運用fintech技術,對接移動互聯網金融領域。”
普益標準分析認為,中小銀行單純通過銀行自身拓展渠道難度較高,或需要借助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例如部分產品通過其他機構代銷。“另外可以借助中小銀行地域優勢培養客戶忠誠度,例如可與當地政府及企業建立更深層次合作等。”
(原標題:零售利潤占比超越對公 平安銀行新零售轉型格局初顯)
最後更新:2017-08-20 03: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