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魔獸
揭秘小龍蝦11大傳言
原文地址:https://zhidao.baidu.com/s/daily/2014-04-28/1406530025.html
百度知道網友 鍾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 答:
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你是否對這種美食存有顧慮?小龍蝦是蟲子?是侵華日軍的生化武器?它長在汙水裏,重金屬超標?外國人從來不吃?本文將為你一一分析那些有關小龍蝦的傳言。
1、小龍蝦到底是什麼?是蟲子嗎?
小龍蝦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蝦”,學名叫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種如假包換的淡水蝦,根本不是蟲子。它和龍蝦有親戚關係,分類學上它們都是“十足目”,龍蝦是龍蝦科、正螯蝦科或擬螯蝦科,而我們吃的小龍蝦則是蝲蛄科(所以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它被直接稱為“蝲蛄”)。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相當於人和猴子的關係,都是一個“目”,但不是一個“科”。
小龍蝦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所以又叫美國螯蝦。原生地在墨西哥灣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帶,所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蝦。它是最具食用價值的淡水龍蝦品種,年產量占整個淡水龍蝦產量的70-80%。
2、中國以前有小龍蝦嗎?
其實中國有四種原生態的正宗小龍蝦,它們是東北黑螯蝦、南京黑螯蝦、史氏擬螯蝦和朝鮮黑螯蝦。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外來和尚”,原產美國的克氏原螯蝦和原產大洋洲的紅螯螯蝦,隻不過克氏原螯蝦技高一籌,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成為最著名的小龍蝦。
美味的小龍蝦其實是入侵物種,這種蝦性情凶勐,繁殖快,環境適應能力極強,對“原住民”是一個巨大威脅。我沒有做過相關生態學研究,但是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很多國家都報道過,當地的蝦類競爭不過小龍蝦,種群受到極大的打擊,估計我們原生小龍蝦的日子也不好過吧。
3、小龍蝦是為了消滅屍體,經過基因改造,特別引進的?
網上有傳聞說:“駐中國的日軍生化部隊因為要處理大量的屍體,將克氏螯蝦經過一係列的基因改造,變成小龍蝦,運到日軍駐地擔任起水體清潔的工作。”這種說法簡直荒唐,首先侵華日軍什麼時候考慮過保護中國的自然環境?!其次,1953年沃森和克裏克才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上世紀70年代人類才開始DNA重組技術的應用研究,侵華日軍搞基因改造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是,我們現在吃的小龍蝦確實是從日本來的。1927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20隻克氏原螯蝦,目的是繁殖培養成為牛蛙的飼料。大約在1930年前後,克氏原螯蝦又被引入中國,最早的養殖地在南京附近,很可能也是作為飼料用途。之後克氏原螯蝦憑借良好的適應能力在各地繁衍開來。所以從時間上看,小龍蝦進入中國和日本侵華並無任何瓜葛,也不存在什麼陰謀論。
4、日本不吃小龍蝦嗎?外國人也都不吃嗎?
小龍蝦在美國已經吃了上百年,小龍蝦的買賣也逐步從鄉間集市走向大宗交易,目前全球每年的貿易量超過30萬噸。小龍蝦在美國是很常見的料理食材,通常和馬鈴薯玉米水煮搭配卡疆粉(Cajun)調味。美國用於食用的小龍蝦有98%產自路易斯安娜州,該州在1983年將小龍蝦選為州代表動物,並且每年都舉辦“龍蝦節”。小龍蝦傳入日本後,並沒有得到日本消費者的青睞,畢竟是“牛蛙的飼料”,而且日本有豐富的水產品,相比而言,小龍蝦肉質和口感都處於劣勢。
外國人吃不吃小龍蝦還可以看看出口數據,2011年僅湖北省就出口小龍蝦8000多噸,全國的出口量至少是數萬噸。目前出口的小龍蝦食品以熟食為主,如龍蝦尾、蝦仁、茴香整肢蝦、辣粉蝦、龍蝦醬,主要銷往丹麥、瑞典、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日韓和東南亞市場,比如歐洲市場上90%的小龍蝦來自中國。我有幸吃過湖北潛江生產的用於出口東南亞的整肢蝦,個頭很大,味道和肉質也確實不錯。
5、小龍蝦生活在汙水裏,專吃生活垃圾、動物排泄物?
小龍蝦是雜食動物,主要的食物是水底的有機質,水草、藻類、水生昆蟲、有機碎屑都是它的食物,當然它也吃小魚、小蝦、貝類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飽的時候同類相殘。正因為它食性雜,所以生命力很強,能在汙染水體生存。但是餐館的小龍蝦基本上都是養殖的,比如北京簋街的基本上都來自盱眙的養殖場。在養殖環境中,要根據生長需要,投喂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比如麥麩、豆餅、水生昆蟲幼體等。要是小龍蝦真的能把汙染物都吃掉,中國環境汙染的治理豈不是簡單多了?何必花那麼多錢建汙水處理廠、化糞池和垃圾處理站呢?
6、小龍蝦多來自河溝?
小龍蝦自從進入中國,其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各種水體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自己到小河溝裏抓小龍蝦煮了吃。小龍蝦跑到水田裏打洞,而且它還會吃水稻的根,所以算是“害蟲”,但那個時候吃的人並不多,價格也相對便宜。它真正名噪四方還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的,當時江蘇盱眙舉辦龍蝦節,北京簋街的麻辣小龍蝦(“麻小兒”)悄然興起。隨著小龍蝦生意越來越火,我也就吃的越來越少了,因為價格越來越高。
小龍蝦的繁殖和生長速度非常快,每年可以繁殖3-4次,每次500-2000顆卵,剛孵化時它隻有大約5毫米長,到第三個月就能長到8厘米。就因為它繁殖太快,在一些歐洲國家泛濫成災,非常令人頭疼,但愣給我天朝的吃貨們給吃的供不應求了!早期確實有不少小龍蝦是從河、湖甚至稻田裏捕捉,但隨著這些年小龍蝦受到追捧,各地的野生小龍蝦的密度根本不足以滿足捕撈需要。
傳聞中“小龍蝦酷愛鑽孔打洞,所以養殖成本太高”的說法也站不住腳,因為養殖戶會用塑料板做防逃處理。相對而言,小龍蝦的鑽土打洞能力還比不上鱔魚呢。其實人工養殖小龍蝦不是什麼難事,上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推廣,到80年代就已經形成了很大規模。以湖北省為例,2013年荊州市小龍蝦產量15.8萬噸,潛江市產量3萬噸,估計全省小龍蝦養殖麵積450萬畝,產量34.75萬噸。如果算上整個從養到吃的產業鏈,小龍蝦的產值要超過400億元。
就這麼養還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增長的步伐,導致小龍蝦價格節節攀升。現在小龍蝦批發市場綜合平均價格為18元/斤,接近1兩重的小龍蝦可以批到40元/斤以上,網上那篇文章說小龍蝦零售價2.5元/斤,我真的很想打聽一下在哪,好想去大吃一場啊!
7、小龍蝦對有毒水體有極強適應力,鉛汞錳鉻砷等重金屬能在體內積聚到正常值的幾百倍?
小龍蝦的環境適應能力確實很強,能夠在汙染嚴重的地方存活下來。但是它攝入的重金屬大部分被轉移到了外殼,隨著不斷生長和脫殼,這些重金屬毒素被移出體外,所以肉裏的重金屬未必會超標。有些研究數據表明,除了外殼,小龍蝦體內的重金屬大多集中在鰓和內髒中,而鰓和內髒主要集中在頭部,我們吃的尾部並無太多重金屬,所以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監管部門在日常的抽檢中並未發現小龍蝦重金屬超標的問題,比如湖北省2007年對小龍蝦農藥殘留情況進行過大規模檢測,對9個縣市、14個村鎮、4萬多畝蝦稻連作田開展調查,采集土壤樣品和水樣各300個,抽取蝦樣500個。結果顯示在全部500個蝦樣中,未檢出農藥殘留超標。農業部對湖北省小龍蝦產地連續多年進行抽檢,也沒有發現藥殘超標。2011年湖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共抽檢小龍蝦一萬多噸,主要出口到歐盟、美國,檢測項目包括微生物、重金屬殘留、獸藥殘留等,批次檢測合格率為99.8%以上,沒有任何國家提出通報。
8、水越髒、重金屬含量越高,小龍蝦活得越滋潤,水越幹淨,死得越快?
小龍蝦能忍受汙染的水質,但它們並不喜歡那樣的環境,而且它們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並不是百毒不侵、刀槍不入。如果水質差,小龍蝦不僅繁殖困難,而且也長得差,脫殼慢。隻不過由於小龍蝦的抵抗力比較強,在汙染環境中別的水生生物可能難以存活,沒有競爭物種,所以看上去它們活的最滋潤,這一點其實和泥鰍比較相似。還有學者專門做了實驗,發現小龍蝦更傾向於選擇新鮮的食物,更喜歡清潔的水源,所以生活在汙水中絕對是被逼無奈。
養殖條件下,小龍蝦密度比較大,如果水很髒,它們的活力就會顯著下降,天一熱,蝦就會大批死亡,而且也經不起長途運輸,所以農民相反會很注意水質保養。比如有些農民不僅會給小龍蝦準備豐富的食物,還會放一些螺螄、水生植物,混養一些吃肥水的鰱魚,有些養殖塘也會定期換水。你想想看,汙染的水體養出來的小龍蝦,能遠銷海內外嗎?
另一方麵,水至清則無魚,小龍蝦以有機質為食,在清澈的水體中,小龍蝦當然也能暢快的生活,但是耐餓也有限度,缺乏食物它就會長不大、長不快。養殖條件下,不僅小龍蝦不同生長階段要投喂不同飼料,還必須“足額發放”,要不然它們吃不飽就會自相殘殺,影響農民收成。
9、小龍蝦終身攜帶肺吸蟲病,易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南京曾經發生過一次多人因“橫紋肌溶解症”入院的事件,流行病學家從病人就餐史分析,高度懷疑小龍蝦是導致這一事件的元凶。但是專家對搜集到的樣品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檢測分析,包括致病菌、重金屬、農藥殘留、抗生素殘留、激素、寄生蟲、藻類毒素等,並未發現異常,也沒有找到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物質,最終這一事件被定性為“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類原因不明的橫紋肌溶解症,世界各國均偶有發生,一般是吃水產品後24小時內發病,除此之外沒有明顯的規律。除了吃小龍蝦,吃海魚、淡水魚都出現過類似案例。
網上也有種說法,認為是“洗蝦粉”導致了橫紋肌溶解症。實際上洗蝦粉的主成分是草酸,它從機理上就不具備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可能。盡管它的確酸性較強,但是由於是水溶性,洗完之後又經過很多加工程序,不可能在蝦身上有很高的濃度。我們平常吃的很多蔬菜裏也富含草酸,比如菠菜。
當然,小龍蝦的確可能攜帶寄生蟲,但這也不是它的專利,其他水生生物同樣可以攜帶,比如蛙、螺、貝、魚、菱角等都可以。預防寄生蟲病的關鍵是燒熟煮透,尤其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龍蝦,有些地方喜歡吃醉蝦,這是有風險的,酒能殺菌但未必能殺死寄生蟲。比較保險的做法是100度燒煮10分鍾以上,當年北京出現過吃福壽螺導致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就是因為沒有燒熟煮透的緣故。
10、小龍蝦呈現藍色是重金屬汙染造成的嗎?
蝦殼上的顏色主要由甲殼內的甲殼藍蛋白和蝦青素共同形成,根據含量和結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呈現出紅、橘紅、藍、青、白、黑等多種顏色,比如澳洲龍蝦主要以藍色為主。網上出現的藍色小龍蝦可能是“寵物藍龍蝦”外逃,或者個別小龍蝦的基因變異,這並不稀奇。
11、吃魚蝦的時候該如何選擇?在食用上有什麼可以注意的?
海洋是各種汙染物最後的歸宿,尤其在近海,來自大陸的汙染物被衝刷至此,可以被水生生物富集。以海底底泥中有機質為生的貝類很容易富集鉛、鎘、汞等重金屬和其他汙染物,而肉食性的魚類因為處於食物鏈頂端,也容易富集汙染物。貝類比如生蠔、扇貝裏的重金屬就容易超標,曾經造成嬰幼兒輔食甲基汞含量異常的就是金槍魚、旗魚等肉食性魚類。
從汙染物的含量來看,一般規律是,海水魚高於淡水魚,肉食魚高於草食魚,大魚高於小魚。普通消費者要增加食物多樣性、不偏食,通過平衡膳食,降低汙染物的總體攝入水平。魚類是人類優質蛋白、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魚類及其產品品種搭配、適量食用,對健康總體上是利大於弊的。
但要注意,兒童以及準備懷孕、孕期中或正在哺乳的女性應當避免食用鯊魚、旗魚、金槍魚等魚類產品。控製其他大型肉食性海產魚類的攝入量,平均每周不超過300克為宜。如果覺得某一周吃多了,下一周少吃或不吃即可。
重金屬汙染導致的急性食物中毒其實是很少見的,因此吃海鮮或水產的時候真正最大的威脅應該是微生物,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目前我國食源性疾病報告病例中它名列前茅。對付細菌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和對付寄生蟲一樣,燒熟煮透是最保險的辦法。此外,盡量不要吃不新鮮、來曆不明和不認識的水產品,發生赤潮的海域捕撈的海產要慎食或不吃。因為這些水產可能帶有能造成中毒的生物胺、藻類毒素或其他生物毒素,比如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等。
最後更新:2017-04-03 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