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魔獸
黃益平:建議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統一監管標準
7月8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的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在上海舉辦。會上,SFI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就“數字金融發展對金融監管的挑戰”發表主題演講。
黃益平表示,最近國內係統性金融風險上升,過去三年來,金融風險不停地在不同部門之間遊走,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影子銀行、外匯和數字金融等。
上述金融風險為何存在?黃益平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過去的持續高速增長和政府全麵兜底已經難以為繼。同時,十分充裕的可投資資金和相對稀缺的可投資資產。
黃益平介紹稱,從監管來看,仍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問題。一是監管政策缺乏協調;二是監管與發展混淆、監管與宏觀混淆;三是未被監管的領域,包括影子銀行、地方財政和數字金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融資、數字金融,這樣一些沒有看透的地方,金融風險的潛在威脅,是最大的。凡是你能看得清楚的地方,風險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防控,凡是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往往是你看不清楚的地方。”黃益平表示。
黃益平提出,麵對混業經營的數字金融的現實,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是必不可少的,怎麼協調,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我們建議也許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橫跨一行三會的數字金融監管委員會。第二,對數字金融和對傳統金融,要設置統一明確的監管標準。否則,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聯網技術,出現了一個融合的趨勢,假定監管標準不一樣,很容易出現監管套利。這是應該避免的。”黃益平稱。
以下為黃益平演講:
今天我展示兩張圖。
第一個是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是一個年度指數,2011-2015年。我們可以分解到各個省、市、縣。(PPT)左邊的圖,是2011年全國各地級市的狀況,右邊的是2015年的狀況,最近我們正在更新指數,到月底2016年的數據可以出來。我個人預期,總體來說,結構不會改變,從2011年全國平均指數40到2015年平均指數到了220,可見這四到五年之間的增長速度,非常驚人。但更重要的,如果我們把每個地級市按不同發展水平分成四個梯隊,可以看到,從紅色到橙色到黃色,到綠色,2011年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之間的顏色差別,非常大。也就是說,發展水平的距離非常大。到2015年,顏色差距變得很小。這樣一個變化,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巨大的潛力。顏色的差距縮小,說明了一個基本的狀況,原來後進的這些地區,發展速度更快,在不斷趕超。就是說,普惠金融有巨大的潛力。
第二個,就是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情緒指數,有兩個分支。(PPT)左邊是關注度指數,右邊是政府情感指數。這是我們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從2000萬篇新聞稿中采摘出來的一個情感指數。無論是看關注度指數,還是情感指數,基本可以看到,過去三四年情感在不斷起伏。我們看到一個積極變化,我學生王進一(音)最近剛剛更新,發現最近一段時間,情緒指數一直在下降,但直到最近開始上來。很多業內人士看這個指數,說可能前段時間的下行跟風險增長、政府整治有關係。我說,為什麼最近又回來了?他們猜測,可能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已經決定,把整治最後期限往後推延。具體是什麼,現在還不知道,但這個指數本身告訴大家,公眾對互聯網金融或數字金融的情緒,確實在不斷起伏。起伏的背後,除了數字金融有巨大鋪會價值,同時,也反映了風險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風險問題是當今中國決策層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兩會”,到最近的政治局學習,大家都可以關注到最高決策層最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為什麼要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為什麼現在這個問題變得很突出?一個直觀的觀察,最近三年以來,金融風險在不同的部門、行業之間,隨機遊走,從股票市場導債券市場導影子銀行,房地產市場,到外匯市場,到數字金融行業,確實看到風險在不斷遊走。那麼,這個風險是不是已經把控不住了,是不是已經變成一個係統性問題?
具體而言,為什麼今天這個問題很突出?我有簡單的三點分析:
第一,為什麼原來不突出?風險一直存在,原來沒有爆發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持續高速增長,第二,政府兜底。這兩個因素,現在都在淡化,政府繼續兜底的能力,確實在減弱。我曾經借用國際清算銀行一個所謂風險性三角的概念,來概括一些國家的宏觀經濟狀況,杠杆率上升,生產率下降,宏觀經濟政策空間收縮。這三條在中國,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現在增長速度在下降,政府兜底能力在減弱,係統性風險可能會上升。
第二,確實,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流動性。M2跟GDP的比例,已經到208%,同時可投資資產相對比較稀缺。所以導致一個結果,很多流動性在追逐有限的可投資資產。不管到哪個領域,很容易繁榮,風險、泡沫,最後變成調整。這是在不同的領域之間遊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這是一個宏觀的問題。
從監管角度看,第三個因素,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現在有個監管政策協調不當的問題,還有監管政策定位的問題。監管對金融穩定的考量和行業發展的考量混在一起,金融市場的監管和宏觀經濟政策混在一起,這裏頭出現了很多權衡利弊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我們金融係統中,確實有一些沒有得到比較恰當或充分監管的部門。影子銀行、地方政府融資、數字金融,這樣一些沒有看透的地方,金融風險的潛在威脅,是最大的。凡是你能看得清楚的地方,風險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防控,凡是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往往是你看不清楚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把這幾個因素放在一起,我們的數字金融對未來的金融穩定,是有相關性的。我並不是說這個行業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金融風險點,但是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
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過去傳統的貨幣政策,關注的是利率、貨幣供應量、銀行貸款。但如果數字金融高速發展,比如螞蟻金服的餘額寶,現在額度到了1.5萬億,這樣一個規模的錢放在餘額寶,我們是把它看成M0,還是M1,還是M2?在數字測算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錢在餘額寶裏,是現金,還是資產?這兩個是瞬間轉移,有的時候對貨幣總量的測度以及調控,造成一些困難。這對貨幣政策框架,其實是提出了挑戰。
第二個,現在很多數字金融平台,相對還比較小。但也有一些比較大的,比如e租寶,涉及90萬人500億的錢,作為一個單各機構來說,已經非常大了。但不管是大還是小,數字金融平台有個很重要的風險特征。第一,參與的人往往對風險的識別很承受能力比較低。第二,一般出現問題,風險傳導速度非常快,行業跨度比較大,甚至在很多區域之間不斷遊走。這個和我們過去對小規模金融公司的關注,是不一樣的。即便是一個小的數字金融平台,一旦發生風險,你不知道它風險傳導到什麼地方。這樣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重新開始關注。
第三,現在我們都在說用大數據分析,用數字技術,支持金融決策。其中有一個問題,不是特別明白。舉例說,智能投顧,大數據分析幫助千千萬萬、幾億老百姓支持他們的金融決策,這樣的決策結果,讓市場變得更穩定,還是會讓市場放大波動?會增強,還是會減弱市場的羊群效應?我覺得這是值得監管當局關注的。極端的情形,如果最後剩下一家最成功的智能投顧公司,由他給14億人提供投資顧問服務,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樣?無論是公司還是監管部門,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不知道結論是什麼,也許是公司很多,所以每個人的建議不一樣,最後市場波動就衝銷了,也有一種可能,差不多收入水平的人給你建議都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對市場的金融穩定,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監管框架是分業監管,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有大的改變,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很多數字金融的機構,是以混業為主要特征。
不好意思,在這上麵我拿了螞蟻金服拿到的牌照去做例子,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新的圖表,是我同事寫作螞蟻金服書的過程中編製的一個標誌。不管它是不是準確、最新,可以看到的一個結果,就是螞蟻金服幾乎什麼領域的牌照都有。這樣的情況下,現在一行三會的監管框架,是不是還適合分業監管?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當然,這裏頭還有一個係統重要性機構如何監管的問題。在銀行業、保險業,都有係統重要性的機構,在數字金融領域,還沒有開始。這個問題我們要不要思考?看全世界最大的五家數字金融公司,有四家都是中國的,這四家公司對中國的數字金融行業的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對中國的總體金融穩定,會有什麼影響?我相信有一些是會有係統重要性的,但對這樣的係統重要性的機構,怎麼監管、觀察?現在還不知道,需要從一張白紙開始。
像這樣一些問題,我今天主要是把這些我們思考的問題提出來,數字金融發展,我們一直是抱之相對樂觀的態度,因為我們認為,它確實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但同時,也帶出來很多問題,有一些是風險,有些是新的挑戰。剛才我給大家舉的這些例子,就是我們在思考中認為我們需要麵對、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對監管當局尤其重要。對盡管當局新的挑戰,過去我們說,監管者要懂金融,現在的問題是,監管者不能光懂金融,還得懂技術。如果不懂技術,隻是懂金融交易,有的時候會趕不上。因為數字金融的風險,有的時候是金融風險,有的時候可能是技術風險。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斷電半天,是什麼情況?這就是一個技術可能會導致金融活動出現問題的原因。
我在這兒簡單提了幾個可能可以考慮的政策方向或監管方向:
第一,假如說貨幣政策的框架開始改變,數量越來越難監測或調控,也許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盡快轉向價格型的政策工具。在市場上看利率水平,價格水平,而不簡單是像過去那樣,看M2或銀行的貸款增長速度。
第二,現在的預期是短期內不會改變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框架。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麵對已經是混業經營的數字金融的現實?我們需要想辦法。當然,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可能是必不可少的,怎麼協調,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我們建議也許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橫跨一行三會的數字金融監管委員會。第二,對數字金融和對傳統金融,要設置統一的監管標準,標準要明確。否則,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聯網技術,出現了一個融合的趨勢,假定監管標準不一樣,很容易出現監管套利。這是應該避免的。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允許創新。但允許創新的第一個前提,金融行業是要有門檻的。一個公司,不管做什麼行業,隻要做到一定規模,就非得拿一張金控的牌照。我覺得這是不健康的一個表現。實際也體現了我們今天經濟、金融在明顯的“脫實向虛”的一個具體表現。如果一個服裝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做得很好,就應該在他的領域進一步發展。但現在,所有的公司隻要做得成功,就會夢想有張自己的金融牌照,而且不是一張簡單的牌照,而是一個完整的金控集團。我不覺得這是未來經濟健康發展的方向。門檻是必要的,金融行業要有門檻。但門檻的前提下,我們還是可以盡可能在創新、風險之間求得一個平衡。
李會長剛才提到了國際上有很多做法,我們自己也有一些嚐試,比如沙盒計劃、創新中心,等等。我們可能也要開始學習識別係統重要性的機構,嚐試一些監管辦法,看有沒有辦法像傳統金融機構那樣,做一些壓力測試,對資本金、流動性、業務的範圍,做一些特殊的監管要求。
我們的監管,如果最後對數字金融有效監管,最後可能還是需要用數字技術支持我們的監管,也就是通常說的Regtech,這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因為我們現在碰奧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很多數字金融公司站在創新第一線,監管部門跟在後麵學。這個時候,怎麼樣創設和嚐試Regtech?可能需要有機構、監管部門之間更多的合作,共同嚐試探討有效的監管框架。
最後,加強投資者教育、投資者保護。
謝謝大家。
最後更新:2017-07-08 17: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