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魔獸
今日頭條偷襲微博,微信微博偷師今日頭條,潛藏自媒體人幾多痛與愁?
傳媒大眼導讀
今日頭條推出“微頭條”,效仿的是微博;微博改版推出的“熱門”頻道,走的則是今日頭條開辟的機器算法分發推薦內容路線。兩者行為的背後,是各平台內容的同質化低質化之痛。
作者:鄧璟
來源:新榜(newrankcn)
已獲授權
幾大內容平台之間互相偷師偷襲,既暴露出各平台現存的諸多軟肋,也潛藏著很多內容創業者每天麵對的痛與愁。
昨天到今天,新浪微博先後不點名、點名批評今日頭條,稱其在微博毫不知情、未授權下,直接從微博抓取自媒體賬號內容。微博因此暫停了今日頭條的第三方接口。今日頭條方麵則回應:獲取這些內容得到了內容創作者本人的授權。
本文不探討法律層麵對錯(微博方麵列舉的過往判例表明這種抓取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而是想透過平台之間的戰爭,從自媒體人角度來探討:為什麼這些平台對內容創作者都不夠友好?
1. 多平台分發之痛
據微博大V“@五嶽散人”透露,今日頭條此次在獲得作者本人授權後自動同步抓取微博內容,不給錢,而且很可能會在抓取時屏蔽掉那些賣貨、推廣的微博內容。
今日頭條的目的非常明顯:試圖用最低成本,去充實其微頭條內容池、打造其一直缺失的社交化關係鏈。
在微信公眾號漲粉越來越難、打開率不斷走低的今天,絕大多數自媒體運營者目前都采取多平台分發策略,希望內容獲得更多曝光和轉化。
其中麵臨的一大痛點是:怎麼才能性價比最高、最便捷地多平台分發內容?
比如,首發在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如果是手動排版分發到今日頭條,不一定能通過審核,文內絕不允許出現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及文字推廣;如果簡單地讓機器抓取公號推送內容同步到今日頭條,幾乎得不到今日頭條機器算法的推薦,閱讀量很大可能是0或個位數。
反過來,如果內容首發今日頭條,如果運營者不能在數分鍾內同步在微信公眾號推送,短短幾十分鍾或幾小時內,就可能被複製黏貼在某些“做號黨”的公號率先推送甚至打上原創標,讓真正的內容創作者損失巨大。而且,這種跨平台的維權相當困難。
這還是僅僅以兩個平台的簡單分發為例,如果考慮企鵝號、一點資訊、鳳凰號、網易號、搜狐號、大魚號等更多平台分發,再考慮各平台對標題、圖片、摘要等都有各自特殊規定,內容分發的複雜程度和困難還要多,所需人力精力都會成倍增長。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有多平台分發工具,也很方便。不過,第三方提供的多平台分發工具,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也不能解決“針對不同平台特點調整標題及內容”的問題。
內容創作需要成本,分發也需要成本,如果不能建立製度化回報的規則和機製、讓內容創作者獲得可預期的合理收益,這件事就很難持續下去並形成良性循環,內容的“水化”及“做號黨”的興盛也就成為必然。
2. 內容同質低質之痛
今日頭條推出“微頭條”,效仿的是微博;今日頭條推出的“悟空問答”,企鵝號推出的“企鵝問答”,效仿的是知乎。
有觀察人士指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社交的加算法,靠算法的做社交,“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今天,也許,平台模式整合能釋放出一輪新紅利”。
而在這種變化背後,是各平台內容的同質化低質化之痛。
圖片源自網絡
去中心化分發內容的微信公眾號,麵臨的一大問題是內容同質化。知名傳媒研究學者辜曉進曾率領研究生團隊,對我國100多家主流報紙的微信公眾號內容進行分析,發現絕大多數每天隻更新一次的公眾號,呈現出嚴重的同質化傾向,即大家都去追逐那些全國熱點,最多時一個熱點題材同時上了20多個公眾號的頭條。
不僅傳統媒體類公號如此,不管什麼類型的公號,為了閱讀數也在瘋狂地追熱點蹭熱點,但蹭得好蹭得妙的公號鳳毛麟角。
同質化會嚴重損害用戶體驗,久而久之會降低用戶對公號的打開率及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而這種大規模同質化客觀上會降低其他內容的曝光機會,對部分內容創作者來說,因此承受了“躺槍”代價。
中心化分發內容的今日頭條、半中心化分發內容的微博,則在算法智能分發、在內容和商業實現動態平衡的機製上,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成熟。
從一個普通用戶的視角評價,個人認為今日頭條的智能算法目前的確走在前麵,但它麵臨的一個大問題是:內容池高中低三個維度內容的比例失衡(注:高中低不意味著質量或價值評判,僅指用戶根據自己偏好定性的某種層次)。
這導致很多對高維度內容有剛需的用戶,一直對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呈現頗有微辭。追根溯源,是今日頭條這類補貼內容創作者的平台,尚未建立起一套明晰、公平、可預期的回報機製,在吸引內容創作者層麵做得還不夠。如果今日頭條能在製度上對內容創作者更加友好一些,未來它應該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微博麵臨的一大問題是如何在信息呈現及商業變現上找到一個平衡點。今年上半年,有很多微博用戶都反映:打開微博,看到的前幾條甚至十來條,全是各類廣告,而自己關注的人發布的信息卻很難看到(需點擊他們頭像進入才能完整瀏覽)——反過來說,微博上的內容創作者,發布的內容自己粉絲很難看到,這也是巨坑爹的事情。
不過,最近幾個月,根據個人體驗,微博在這方麵的體驗有了很大優化和提升。
3. 粉絲無用和廣告發布權缺失之痛
多數內容創作者都有個體會:除了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粉絲比較有價值,無論今日頭條,還是企鵝號、一點資訊、鳳凰號、大魚號、網易號和搜狐號等平台的粉絲,價值都不太大,跟內容覆蓋量傳播量並不能成正比例關係。
不過,近期有自媒體人反映,今日頭條突出了“關注”按鈕,強化了賬號運營者和粉絲私信等互動功能,也加大了粉絲數在算法推薦上的權重,文章曝光量跟賬號粉絲數量開始掛鉤。即正常情況下,一個頭條號的粉絲數越多,其內容的曝光量閱讀量相應也會越高。
盡管有改進趨勢,這類中心化分發內容的平台仍麵臨一大難題:它們目前的商業變現機製,還很難讓內容創作者有足夠動力去跟粉絲互動交流,而用戶之間互動(如悟空問答)的質量是取決於答主的質量、平台的用戶畫像。
有答主透露,今日頭條為了吸引優質答主入駐悟空問答,跟這些答主簽署了一份保密的收益分成協議。靠錢能快速、有效實現早期問答內容的高質化,但停止對答主的金錢激勵後,是不是還能走通恐怕要打上問號。過往案例來看,維基百科、Quora和知乎等相對成功的先行者,更多依靠的是“知識分享”模式的文化,而不是金錢激勵。
盡管做微信公眾號越來越難,但內容創作者總體上還是青睞甚至依附公眾號,是因公眾號有其最吸引人之處:擁有自主發布廣告的權力。
理論上,隻要廣告內容合法,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就可以發布,並獲得相關收益。
而在今日頭條、微博等平台,內容創作者隻要發布品牌、廣告相關內容,就很可能被降權、削權,從而得不到推薦和曝光。為解決這一問題,平台開通了類似“流量包”等產品——內容創作者向平台付費購買流量,便能讓自己的廣告/推廣內容獲得相應曝光量。
平台作為掌控流量的強勢渠道方,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不是有利於實現“內容創作商業變現”的良性循環,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至少在目前來看,個人覺得它對內容創作群體存在“過度壓榨”嫌疑,不利於長遠發展。
微博可以指責今日頭條未經授權抓取內容,今日頭條方麵也可以回應“已獲得作者授權”,還有人提到“新浪博客在2007年也抓取了MSN、搜狐、網易博客的內容,‘隻許州官放火,不許新浪微博用戶把同樣的內容發到微頭條。威武霸氣!’”
幾大內容平台開打明戰暗戰,為吸引內容創作者到自己平台來也號稱拿出幾億、十億乃至百億的補貼,聽起來是相當重視、尊重內容創作者了。
內容平台離不開內容,但內容創作群體常常被平台忽視。有句話可能有些刺耳和極端,但還是想說一下:
目前,沒有幾個平台真正從內容創作者角度來思考、設計一套清晰公平可持續的共贏機製,讓內容創作一直良性循環運轉下去。
下一個顛覆性的內容平台,或許就會從這個痛點中找到一把鑰匙。
最後更新:2017-08-20 00: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