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24 返回首頁    go 魔獸


張小龍在下盤大棋?微信新功能“不常聯係朋友”不得不說的秘密!

先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給微信這款產品換一個名字,你認為叫什麼好?

或許你能想出更精妙的答案,但我給出的名字是“關係”。原因也簡單,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詞,來形容微信如今在每個人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關係”的社會裏,微信幾乎涵蓋了你所需求的一切。

言歸正傳。

這兩天,大家圍繞微信討論最熱的話題,是灰度測試中的功能“不常聯係的朋友”。簡單來說,微信主動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管理手段,你可以一鍵清除那些“不常聯係的朋友”。

如何界定“不常聯係的朋友”?微信給出了三個維度的標準:半年內無單聊、無共同小群、半年內沒有回複過他(她)的朋友圈

接下來,我們試著從產品的角度帶大家一起分析,微信為什麼這麼做?又會帶來哪些影響?

先介紹三個數字:

一個普通人能維持的社交關係人數是多少?如果你看過去年那本火爆到人人曬朋友圈的《人類簡史》,會對150這個數字印象深刻,裏麵反複提及的一個概念,基於長久的進化,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的穩定社交網絡人數大致是150人。

150定律(Rule Of 150)不是《人類簡史》首創,而是著名的“鄧巴數字”,早在20世紀90年代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提出。

他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我們的社交圈與十幾萬年前沒什麼區別,個體能夠認識、信任,並且在感情上信賴的人數不會超過150個,因為人的大腦有限,無法承載更多。

有人說人類逃不出“鄧巴數字”,即便是在看似熱火朝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樣如此。

再回頭看微信。

早在今年三月份官方公開數據來看,月活躍用戶數就超越QQ成為騰訊乃至中文互聯網世界第一大平台。

目前大家的爭議之一,是關於“不常聯係的朋友”如何定義,有人指出這次僅提供三個維度的篩選過於粗糙。但不論定義如何結果都指向“一鍵刪除”或提醒用戶該刪除。

有人說這是反KPI式的自殺行為。刪好友意味著什麼?最直接的答案是做減法。微信是一款善於和喜歡做減法的產品。

文藝青年常常念叨“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微信產品的初衷是什麼?

熟人社交。

微信朋友圈誕生之初,經常被拿來和微博作比較。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莫過於,微信是熟人社交,微博是陌生人社交,微博的廣場效應和微博的客廳效應也常常被拿來說事,能坐在自家客廳裏聊天,當然是熟悉的人。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微信好友越來越多,問題也逐漸顯現——朋友圈開始被大量嘈雜信息埋沒,微商、企業軟文、因工作轉發的內容……慢慢大家開始接受一個理念,朋友圈不再是“私域”,開始廣場化,比如一般發到朋友圈基本就默認是公開信息了。

參考前段時間馬化騰和朱嘯虎的朋友圈,兩人你來我往關於小黃車和摩拜單車的較勁,很快便擊破圈層,成為全民熱議話題,這樣的擴散速度一點不比微博來得慢了。

不聊天,不點讚,沒有共同話題……從產品設計的邏輯上來說,符合這三點,這不就是所謂的“陌生人”嗎?

這些陌生人的存在,對微信用戶而言可能就是負擔和損傷。知乎網友“章魚怕黑”分析的兩點很有道理:

1.這個功能的目標應該是改善用戶相關的數據的。刪除好友功能應該是無助於用戶增長的,但是可以改善用戶活躍度;

2.改善用戶活躍度,因為用戶活躍度受限於這種複雜的關係鏈。

他推測,應該是好友量相對較多的用戶群的活躍度在變低。

淨化朋友圈?

三節課的聯合創始人黃有璨認為,微信推出這個功能,背後可能有這樣的考量,大量用戶的信息是過載的,這導致用戶的時間變得極度稀缺,如果一款產品帶來的打擾和時間損耗是大於它所提供的價值的話,也許一部分用戶會慢慢逃離這款產品,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閉朋友圈,或者不再看微信公眾號,都是這種現象的表現。微信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需要去降低整體對用戶的打擾。

說到這裏,還記得盛極一時的人人網嗎?

2011年5月,當人人網在美國上市時,市值74.82億美元,超越了搜狐、分眾、優酷、網易、攜程、新浪,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百度,成為中國互聯網市值第三的公司(僅次於騰訊和百度) 。

同樣是借助強關係經營社交,人人網從鼎盛走向徹底的衰敗也不過兩三年。盛極而衰,原因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克製,生活化內容越來越受打壓,而新聞性、傳播性、營銷性的內容越來越受吹捧。

人性都是貪婪的,哪怕是對資訊和信息。

當人人用戶的主頁充斥著營銷性質強烈的廣告、段子、代購、推薦……的時候,這些張揚著欲望和利益的垃圾信息很快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正常的社交屬性摧毀的體無完膚。

曾經我們瀏覽人人網的信息,就好像是行走在一片潔淨的沙灘,時不時會有撿到一顆小貝殼或遇到一隻小螃蟹的驚喜。再後來的感覺,隻能形容是走在一片被慢慢汙染的沙灘,就算還有小珍珠、小貝殼也被埋沒在了成堆的垃圾裏……

久而久之,你也就打消了去沙灘撿貝殼的念頭。

如今,當你刷朋友圈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刷了半天,見不到一條令你眼前一亮的信息,或者點進去才痛罵一句:又TM是標題黨!

一個朋友做微商後一天的朋友圈(不完全統計)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提醒用戶刪除“不常聯係的朋友”?

通過觀察,“看一看”呈現的內容至少包括這幾種類型:

1.你已關注的訂閱號內容;

2.你的好友都在讀的內容;

3.基於用戶過往閱讀偏好推薦的內容;

4.圍繞用戶(及其好友)興趣愛好、關注領域及閱讀記錄、分享轉發等維度來做內容分發呈現……

那麼問題來了,“看一看”推薦的內容真的精準嗎?從目前的使用體驗來看並不完美。

比如,這裏有個大前提,當“你的好友”達到數千人,這其中多數形同陌路,但他們在看什麼,喜歡看什麼,某種程度一定會幹擾算法推薦給你的內容。

從提升社交算法的精度而言,首先要刪除那些“不常聯係的朋友”,比如半年內沒有回複過他(她)的朋友圈,如果你半年都不會為一個人的朋友圈內容點讚,是否意味著他的品味和你相差勝遠?他看的內容是不是就能排除在“你也喜歡”之外了。這種判斷簡單粗暴,但不無道理。

刪除那些“不常聯係的朋友”,讓用戶的圈子變得更純粹,可以最大程度的校準微信的社交算法。

人們常調侃,社交起於約炮,興於炫耀,衰於雞湯,死於經商。

任何社交網絡的核心內容無非是“關係”二字,站在個人的角度,強關係的價值肯定高於弱關係或假關係。

可以看出,七年之後,微信團隊依然克製,依然希望盡量遵循“去中心化”“用完即走”“少即是多”等理念,包括這次灰度測試本身也是如此。

無論如何,微信正在逐漸喪失私人領域的屬性,也不再是一款簡單的社交工具。有人說一個優秀的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的做“用戶健康度管理”,回歸到產品層麵,在這個拚命做加法要增量的時代,不斷做減法依然是微信團隊固執的堅持。

刪,利大於弊。

說了這麼多,你會大刀闊斧砍掉“不常聯係的朋友”嗎?比如——

最後更新:2017-08-20 01:16:40

  上一篇:go 微信小程序上線為傳統企業帶來不得不說的十大優勢
  下一篇:go “雲南扶貧熱線”微信公眾號已經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