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魔獸
利好3000萬人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將來臨(四大看點)
醞釀8年的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終於迎來實質進展!
6月23日的國新辦吹風會上,保監會副主席黃洪稱,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正在製定,方案製定完成、上報國務院批準以後,能夠盡快實施。
原話是這樣的:
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在財政部的牽頭下,保監會和稅務總局等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地調研論證,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已經完成,方案正在製定之中。方案製定完成、上報國務院批準以後,能夠盡快實施。
一時激起千層浪!等了8年的個人養老稅延試點方案,終於要落地了嗎?
更有業內人士大膽地對券商中國記者預估,“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有望在今年推出,可能試點內容還要超過此前預期不僅限於在上海等個別大城市,而是在多地鋪開。
工薪族:月入萬元稅負將明顯減輕
此次吹風會上,黃洪並未就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範圍,遞延稅款的計算和繳納等細節問題進行說明。
此前業內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稅延型養老險產品的每月抵扣額度目前被定在500至800元之間。目前產品設計上以分紅和萬能型年金保險為主,主要通過團險渠道銷售。
養老險稅收延遲到底有什麼好處?有一個教學案例:
假設一名30歲的普通工薪階層,其工資計稅金額(扣除三險一金等稅前列支項目後)為10000元,如其每月購買700元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根據其收入所對應的20%最高稅率來計算,稅延政策使他延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每月140元,一年即為1680元。30年後該人達到退休年齡,從個人賬戶支取商業養老金,根據30年後起征點及稅率進行繳稅,由於退休後的收入通常不會高於工作時的收入,因此退休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通常較低,再扣除通脹因素,稅收負擔就更輕了。
目前個稅起征點為3500元,按照全國個稅人口3000萬來測算,假設商業養老險稅收遞延方案的限額為700元/月,對於最低一檔收入在5000以內,稅率僅3%的個稅人口而言,免稅效果的不明顯;而對於月入超8萬的最高一檔收入的人群而言,700元遞延稅額的占比又太低,因而效果也不明顯。
因此,養老稅收遞延政策對稅額在中區的納稅人利益最明顯(在2-6檔加紅色框):
醞釀8年,為什麼這麼難?
從2009年提出起至今已8年。
8年來主要政策梳理:
2009年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文件),首次提出要適時開展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國發〔2014〕29號),指出將完善健康保險有關稅收政策;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2015年10月30日,《關於加快發展現代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幹意見(征求意見稿)》,推進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加快在全國推廣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2017年3月,財政部網站刊文——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政策建議基本成型。
……
6月23日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對《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幹意見》進行解讀中,黃洪稱,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在財政部的牽頭下,保監會和稅務總局等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地調研論證,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已經完成,方案正在製定之中。方案製定完成、上報國務院批準以後,能夠盡快實施。
稅延養老險向前推進的腳步確乎是在加快。但是,從監管部門的謹慎用詞中可以讀出,方案並未完成、後麵還有待國務院會議通過,事關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多個部門協調,方案似乎又沒有那麼近在眼前。
有業內人士分析,之前官方措辭多用“適時開展”、“正在研究”,而此次明確表述為“盡快實施”,這已經是明顯進展的信號。
為什麼養老稅延保險推出這麼難?黃洪6月23日的發言中可領會一二。
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在我們國家是一項全新的製度設計和製度安排,這項製度有兩個既要,又要:
既要考慮稅收製度的公平性問題,使盡可能多的人從這項政策中受益,又要考慮到實務操作的可行性和便捷性,實現與稅收征管係統的無縫銜接;
既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稅延養老的經驗,也要充分適應中國的國情。
所謂積極,就是要積極加大政策設計的進度和力度;所謂審慎,稅延型的養老保險,在中國來講是一項新生事物,有很多具體問題。
還有很多的具體問題,比如說目前我們國內的稅收征繳,主要是企業代扣代繳,而自由職業者是個人繳稅,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具體問題。
不過,他也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很多文件中,就稅延養老保險政策試點都有過相同和相近的表述。應該講,中央、國務院的政策指向是十分明確的。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銘來表示,稅延型養老保險的稅收是延後而不是抵扣,即繳納時不征稅,領取時超過個人所得稅征繳基準的部分要征稅。因為在在職期間收入比較高,退休時收入較低,繳費稅率也大不相同,可以有效降低稅收負擔。
他認為,稅延型養老保險推廣的難點在於:目前我國個人繳稅不是申報製,而是單位代扣代繳,一些非薪金收入並不繳稅,因此難以準確判斷個人所得稅率,這也是稅優健康險推廣難的壁壘之一,即雖是個人稅收優惠和遞延,購買時卻要通過單位買,消費需求無法充分及時滿足,這需要通過完善個稅納稅平台來解決。
他認為,稅收優惠額度固然很重要,但稅延型養老險更重要的社會意義在於,通過政策引導和稅收優惠,可以進一步提高民眾養老保障意識和積極性。
他預計,保險公司開發銷售稅延型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將比稅優型健康險要高,一是養老金產品有儲蓄功能,有利於做大保費規模;二是今年理財保險被嚴監管後,行業麵臨產品荒,需要開發有具有市場吸引力的產品。他建議保險公司開發養老保險產品要更關注解決民眾需求痛點,一是能有效抗衡老齡化風險,二是能夠和基本養老保險一樣,隨物價變化和經濟發展調整提高養老保險領取額度。
條件已經成熟
目前開展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時機和條件都基本成熟和具備。
1.人均GDP超8000美金
從國際經驗看,實行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一般都是在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個階段的前後來推行這樣一項政策。我們國家2016年人均GDP已經超過了8000美金。也就是說,人民群眾有了一定的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能力,這是經濟基礎。這個經濟基礎也就決定了推行這項政策的試點條件已具備,時機已基本成熟。
2.稅延機製研究完成
目前我們國內的稅收征繳主要是企業代扣代繳,而自由職業者是個人繳稅,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具體問題。這項政策在財政部的牽頭下,保監會和稅務總局等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地調研論證,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已經完成,方案正在製定之中。
3.法律製度建設完善
這幾年,我們各方麵的法律規章製度建設都在全麵推進,保險監管相關法律法規製度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比如說,我們現在也正在推進保險法的修訂工作。我們現在財稅的法規製度建設,包括我們稅收政策改革也在同步推進,這些法規製度的建設為推行這項政策提供了一個法製基礎。
4.保險業已經準備好
6月21日,國務院第177次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幹意見》。
黃洪在解讀中表示,此前的稅優商業健康保險這項試點推廣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的準備工作提供了經驗,保險業已以下幾個方麵做好了準備工作:
一是在監管規製方麵,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
二是在對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的示範條款方麵,有了一個初步的示範條款。
三是在稅延型養老保險的信息技術保障方麵,中國保險信息技術公司已開發了稅延養老保險試點的信息係統。一旦政策出台,保險業就可以比較有效地銜接這項政策的落地。
除了儲蓄養老,商業險養老吸引力增加
小沈陽說,“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完。” 但很快有人指出,比這更痛苦的是人活著,錢沒了。
怎樣保證自己終身有錢花?由於買基金股票P2P都有可能本息難保,普通人有兩個選擇,一是把錢存銀行買理財,收益隨行就市,二是買養老保險或者年金類產品,按照目前3.5%的收益強製儲蓄。
二者有什麼區別?今天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在國務院的吹風會上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頗有意思:
比如說一個人30歲投保,每個月繳1000塊錢,一年12000塊錢,繳到60歲,產品的保證收益是3.5%,這3.5%是個複利製計算的,如果他選擇退休後按月終身領取養老保險金,那麼到他60歲退休的時候,本金是36萬。如果按照3.5%的預定利率,到他退休時,他賬戶價值是61.8萬,就是相對於他的本金增加了25.8萬。如果我們60歲開始領取,他一個月能夠領到多少錢?領到2746塊錢保險金。如果這個人活到85歲,他一共可以領到82.4萬(2746x12x25)這就是保險的作用。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問題,活得久有風險,而商業養老險可以讓投資它的人終身有錢花。
另外,銀行儲蓄跟個人商業保險的區別還有一個,收益的不同。盡管銀行也是保證的收益,比如存款利率是明確的,但是銀行的是單利的,商業養老保險是複利的。
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目前全國個稅人群約3000萬,基數並不多,因此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險未來能惠及人群的其實並不會太大,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業務增長也不會強於其傳統的壽險業務,但是它的重大意義在於,加強了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力量,在社保養老、企業年金養老之外,讓全社會的養老體係基礎更加穩固。
相關報道>>>
長線資金快來了!稅延養老險方案加速製定
保監會:開展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時機已成熟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發揮商業養老保險機構長期投資者作用
保監會副主席:商業養老保險資金不宜進入一些競爭性行業
保監會:鼓勵商業養老保險機構為資本市場提供資金支持
(原標題:3000萬人的大利好!買養老險納稅延遲政策快來了,關注四大看點)
最後更新:2017-06-25 17: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