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魔獸
通脹幾時起? 把酒問青天
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再通脹交易(Reflation Trade)”嗎?
去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再通脹主題在全球資本市場一時風頭無二。無論是專業研究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似乎都篤定的認為——無論經濟增長怎麼樣,通脹肯定是要起來了。
美元指數為此一路小跑,時隔14年再度突破100大關;而股市中無論是基建還是銀行,都聞訊起舞,漲幅喜人。
轉眼大半年過去了,所謂的再通脹交易卻剩下一地雞毛——美元是今年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股票的牛市則成了科技股的天下,而最受傷的莫過於大宗商品。
今年以來標普高盛商品指數累計下跌了接近15%,在資本市場的一片“漲”聲中顯得尤為落寞。
標普高盛商品總指數2016年11月以來走勢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再通脹交易的反轉?
這要從再通脹交易的三條核心邏輯說起,分別是經濟增長、財政接棒和通脹抬升。
這其中,隻有一條經濟增長提速被證實,而其他兩條,無論是財政政策接棒貨幣寬鬆,還是通脹水平的抬升,都沒有達到市場原先的預期。
財政政策的問題暫且不論,特朗普政府的不靠譜我們已經一再論述(詳見《特朗普的減稅方案,和他的推特文,哪個更短?》和《特朗普版“水門事件”會如何收場?》),而全球通脹遲遲沒有起來大概是目前困擾投資者和研究機構,甚至是央媽們的主要問題。
通脹水平提升有緩慢低?美國的核心通脹率迄今仍在2%的目標下方徘徊,而且近期隨著油價回落等因素發酵,通脹水平有再次下行的跡象。

資料來源:高盛(2017年6月22日)
歐元區的通脹率環比也一直在0%附近徘徊,最近的議息會議後,歐央行還下調了未來的通脹預期。
歐元區近一年來通脹率環比走勢

資料來源:Eurostat(2017年6月25日)
通脹起不來究竟是什麼原因?
我們大致將原因分為三類:一次性的、周期性的和結構性的。
一次性的因素
在美國,有幾件偶發事件影響了最近的通脹走勢。
首先,Verizon決定提供無限量的流量套餐……別笑!這一決定足足拉低了0.2個百分點的核心通脹率(再次感覺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2012年以來電信服務的通脹率走勢

資料來源:美國統計局(2017年6月10日)
此外,2016年二季度藥品價格調整帶來的高基數效應,以及油價再度下跌帶來的公共運輸價格(如機票)調整,對通脹的負麵影響也分別在0.1%左右。
盡管這些因素從表麵上看是一次性的,但從深層次說,仍能歸結於周期性的油價因素和結構性的技術進步因素。最明顯的就是電信服務商資費方案的一再下調,背後當然是4G乃至5G的通信技術發展。
周期性和結構性兼具的油價影響
油價今年已經跌了將近20%了。
布蘭特原油今年以來的走勢

雖不至於像2014至2015年那樣跌的驚心動魄,但也足以讓好不容易回過神來的業內人士倒吸一口涼氣。
近年來持續疲軟的油價,已經越來越難用周期性因素來解釋。說需求不行,可全球經濟確實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回暖;說供給過剩,OPEC的減產也是實打實的在進行,最新的減產執行率甚至達到110%。
那為什麼油價還是跌跌不休?全球經濟發展中能源結構的變化,和技術進步帶來的開采成本降低或許是核心因素。關於這個話題,雲鋒金融會在近期推出相關專題進行深入分析,敬請關注。
結構性的技術進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通脹水平結構性降低,這一言論其實在學術界中討論已久。
具體來說,影響通脹水平的結構性因素可以分為貿易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兩類。
前者包括新興市場承擔了越來越多勞動密集產業,使商品的成本得以結構性降低;後者則包括信息技術的摩爾定律使電腦和手機等工具的價格/性能比率持續走低。
而近些年來湧現出來的新因素,是互聯網龍頭的崛起。它使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壓縮,進一步降低了商品價格。
電子商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ECB在2015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十年來電商每年對通脹率的影響都達到-0.1%——不要小看了這一數字,要知道2015年時歐元區通脹率總共也就在0.5%附近掙紮。
2003年和2014年歐盟各國的電商化比率對比

資料來源:ECB(2015年2月)
未來通脹抬頭靠什麼?
說了這麼多影響通脹的負麵因素,那是不是全球通脹從此就趴在地上起不來了呢?
其實不然,關鍵還取決於一個變量——工資。也就是說,勞動力成本是否會抬頭,甚至是加速上漲,是未來全球,特別是美國通脹走勢的關鍵。
而這也是美聯儲前兩周不顧經濟和通脹數據的疲軟,堅持加息的核心理由。
從日益趨緊的勞動力市場來看,工資上漲幾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目前美國的失業率水平恰好和1999年1月持平——都是4.3%,而如果失業率繼續按照目前的速度下降,跌破2000年的曆史低點3.8%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參照1999年-2000年的曆史,工資增速和失業率幾乎呈現完美的負相關。也就是說,至少從美國來看,勞動者的工資增長加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近20年以來美國失業率缺口與工資增速之間的關係

注:失業率缺口=長期自然失業率(NAIRU)- 當期失業率
資料來源:BCA研究(2017年6月22日)
那工資增長是不是一定會帶來通脹上升呢?這其中的傳導邏輯其實也很通暢。
先丟一張圖來解釋一下:

資料整理:雲鋒金融
因為過去幾年裏,全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由於科技革命紅利的消耗殆盡而陷入停滯,與此同時,長期通脹預期還一直在往下走。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實際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國民收入中居民所占的份額相對企業來說也持續上升。
上圖:美國非金融企業勞動生產率與實際工資走勢
下圖:實際工資相對勞動生產率的比值變化

資料來源:BCA研究(2017年6月23日)
相比錙銖必較的企業,尤其是現金儲量花都花不完的企業(譬如蘋果和騰訊),勞動者手上的收入份額增加,顯然更能帶來消費需求的上升。
而在供給端短期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端的快速變化,很可能會帶來價格水平,也就是通脹的上升,這也是菲利普斯曲線的精髓所在。
而從高盛的這張圖來看,工資增長和通脹中間逐漸拉大的差距也是不可持續的。

資料來源:高盛(2017年6月20日)
結論
最後,對此篇討論的通脹問題進行一個總結。
年初以來的再通脹交易發生逆轉,一個核心因素是去年底全球,特別是美國的通脹預期打的太滿,而現在市場發現通脹並沒有起來。
通脹起不來的原因既有一次性和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結構性的負麵影響。
但展望未來,隨著勞動力市場進一步趨緊,全球的勞動力工資水平加速上漲幾成必然,而這將會從需求端帶來通脹水平的抬升。
菲利普斯曲線的有效性,是美聯儲堅持加息的基礎,也是未來全球真正走向再通脹的關鍵。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6-26 14: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