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39 返回首頁    go 魔獸


國內融資項目參與人數超10萬 虛擬貨幣緣何一周兩次大暴跌

上周,ICO(首次代幣發行)被全麵叫停,各大交易平台陷入了“退幣”(ICO代幣)、關停交易的大整頓中。這場來勢勐烈的監管風暴,在今年8月下旬醞釀出台,其準備階段可能要追溯到今年年初。那麼,ICO監管風暴到底是如何掀起的?進展如何?會給市場帶來什麼影響?ICO監管風暴下,瘋狂一時的比特幣會如何?各大比特幣交易平台又將如何?北京青年報記者就此進行深入采訪。

9月初,ICO(首次代幣發行)被監管全麵叫停,各大交易平台紛紛自行整頓。上周末,市場再傳重磅消息,比特幣交易有可能被全麵停止,多位業內人士稱,ICO監管風暴來了。

進展比特幣交易平台等待主管部門表態

上周,ICO(首次代幣發行)被全麵叫停,各大交易平台陷入了“退幣”(ICO代幣)、關停交易的大整頓中。9月8日晚間,市場爆出重磅新聞,比特幣交易有可能被全麵停止。

消息稱,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的交易所,並稱從接近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人士處確認了這個消息,並了解到目前該決議已經部署到地方。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第一時間聯係了北京和深圳兩家比特幣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回複道:“需要主管部門正式發文表態;之前無法確認消息的真偽。”另外一家則沒有正麵回答。

9月9日,比特幣交易平台OKCoin幣行和火幣網分別回複用戶,內容相似。以OKCoin幣行為例,其內容稱,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接到監管機構的通知,也無法證實該新聞的真實性。如果該報道屬實,我們會堅決擁護監管政策,配合相關工作,堅決保護客戶的資產安全。該報道提到監管機構並沒有宣布比特幣本身非法,也沒有禁止用戶和用戶之間的點對點交易,如果該報道屬實,OKCoin幣行將停止目前的比特幣對人民幣的交易,轉型為數字資產點對點交易的信息平台。

資深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果報道屬實,行業估計要駛入新的拐點。

市場:虛擬貨幣一周經曆兩次暴跌

過去的一周,虛擬貨幣的市場行情經曆了兩次暴跌行情。

第一次出現在9月4日,即七部委要求停止各類IOC活動之時。火幣網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在4日下午3點以後放量下跌,10分鍾跳水600元,最低探至26000元。截至9月5日下午5時,比特幣報價為26800元,比9月2日最高點32350元下跌5000多元,跌幅為17.6%。

萊特幣9月4日也是一根大陰線走勢,下午3點之後直接從480元左右跌至395元左右,兩個小時就暴跌17%。截至9月5日下午5時,萊特幣報價為433元,比9月2日596元的最高價下跌163元,跌幅高達27%。以太坊也從兩天前的高點2514元,直落到1886元,跌幅高達26%。

第二次則出現在9月8日,即市場傳聞比特幣交易有可能被全麵停止。截至9月8日22點30分左右,國內數字貨幣交易所主要品種全線下挫。此前價格剛剛反彈的比特幣,再度進入深跌行情,一舉跌破24000元,跌幅超20%,最後全天跌幅仍超過13%。

追訪

這場來勢勐烈的監管風暴,在今年8月下旬醞釀出台,其準備階段可能要追溯到今年年初。其矛頭直指近期市場異常火爆的ICO.

9月4日,央行聯合六部委發布公告,要求停止各類ICO活動,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作出清退等安排。公告明確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ICO即首次代幣發行,源自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概念。IPO募集的資金是人民幣,ICO募集的是比特幣;IPO發行的是股票,ICO發行的是各種代幣;IPO募集資金用於各種生產經營活動,ICO募集“資金”用於開發各類區塊鏈項目。

但ICO和IPO區別巨大!企業IPO是由證監會來監管的,在嚴格的上市規範和強監管之下,證監會依然能查出企業很多弄虛作假問題,成功IPO的企業上市後繼續受到監管,投資者也有維權依據。但7部門發文之前,ICO則處於無監管狀態。即ICO發行的項目,投資者無從證實。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在調研中發現,“當前高達90%以上的ICO項目涉嫌欺詐。”

而這個市場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表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虛擬幣融資項目,整個融資金額大概是人民幣26億元。參與的人數監測到共有10.5萬人。

在采訪中,從事比特幣的資深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比特幣、區塊鏈、ICO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不能將其混為一談。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技術,通過算法實現每個動作可標記;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1.0版本應用;而ICO是一種利用虛擬貨幣發行進行融資的手段。

焦點:虛擬貨幣4個月暴漲200倍?

這是一則讓人血脈僨張的造富故事,類似的新聞類似的轟動,如同中了巨額彩票一般,成為持續不斷的熱點。

2017年4月,一位小夥子以1元多的價格購入近10萬個數字貨幣(小蟻股),之後因為犯事在看守所蹲了幾個月,8月份出來,打開賬戶發現資產達到1200萬左右。短短4個月,小蟻股暴漲200餘倍。而此後小蟻股價格最高漲到340元,若還繼續持有,其個人賬戶價值將達3400萬人民幣,昭告天下的卻是空手套白狼的經典段子,一不小心實現了財富自由。

據了解,瘋狂的小蟻股6月以前不到10元,8月最高逾340元,現價203元。讓小夥子大賺一筆的小蟻股(NEO)就是通過數字代幣首次公開眾籌而來的幣種,投資人通過認購的形式獲得虛擬代幣參與某個具體項目。但所謂的暴富真相究竟如何,卻難以被證實。

分析代幣融資所出現的背景時,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胡濱副所長列出了四大原因,第一,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監管製度和明確的交易規則,所以導致其野蠻生長。第二,是從部分能取得一些融資公文的投資工具,演化成了一個投機炒作的工具。第三,一些平台進行誇大宣傳,迎合了投資者的投機心理。第四,則是金融市場缺乏適合老百姓投資的穩健的產品。

關注:包裝一個ICO項目不足20萬

據了解,在ICO項目發行江湖裏,“項目發行人—掮客—站台的意見領袖—提供代碼的碼農— ICO平台”是構成一條完整造假產業鏈的關鍵要素。有媒體披露,20萬元不到,就能夠做一個全皮包裝的ICO項目,帶項目白皮書、有人給你站台、源代碼齊全、平台官網還有錢包功能。這還是偏貴的價格。

在這條利益鏈上,掮客是一個關鍵角色———負責幫助項目發行人買代碼、找站台、找包裝。完成這一係列工作,掮客可從項目中抽成即將發行代幣的5%。而提供源代碼的“碼農”則負責技術活,可拿5%的抽成。所謂“站台人”需要將項目在眾籌階段先打出名氣,吸引投資人認購,完成發行這一最重要環節。這個人必須是ICO圈內有影響力的人,站台人抽成最高為10%。

在整條ICO投資鏈中,本應該被最為看重的項目白皮書卻顯得最為不重要,成本極低。“600元就能搞定ICO官網的源代碼,要做漂亮一點加個錢包功能,1萬元就頂天了”。項目白皮書最重要的是設計好場景,沒有場景的虛擬貨幣就是“空氣幣”,白皮書要把這些都包裝漂亮才好推出去。

監管:四年三次風暴來襲

事實上,從比特幣行業的發展看,這一輪監管風暴並不突然,比特幣的發展曆程中曾經曆一輪輪監管風暴。如果算上這輪,前後有三輪監管風暴襲來。

監管風暴首次出現在2013年,當時每個比特幣首次突破8000元人民幣大關。

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通知規定了比特幣的性質,並明確不得使用比特幣為服務定價等規定。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製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製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此後,比特幣行業便在整頓中進入良性循環。

直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比特幣行情再迎牛市,每個比特幣重新突破8000元。比特幣行業重新迎來監管風暴,同時市場認為2017年將是比特幣監管元年。

1月11日,央行北京營管部和央行上海總部同時發布消息,宣布聯合地方金融部門組成檢查組,進駐火幣網、幣行、比特幣中國等平台,就企業是否超範圍經營,是否未經許可或無牌照開展信貸、支付、匯兌等相關業務;是否有涉市場操縱行為;反洗錢製度落實情況;資金安全隱患等進行現場檢查。2月9日,央行提出明確要求:比特幣交易平台不得違規從事融資融幣等金融業務,不得參與洗錢活動。當晚,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三家平台相繼發布公告,宣布為升級反洗錢係統全麵暫停比特幣、萊特幣的提現業務。除了暫停提現之外,主要的比特幣交易平台還引入了交易費用,並加強了客戶監管。到了5月底,在曆時4個月的整頓後,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開始恢複提現業務,不過,均對提現額度設置了上限。

當時有市場人士認為,恢複提現或將刺激國內比特幣價格進一步上漲。同時表示,一旦比特幣上漲速度過快,不排除獲得監管層特殊“照顧”的可能。

監管風暴進程表

8月23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成立的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理性看待區塊鏈應用》一文稱,部分區塊鏈應用在通過ICO的形式融資,在ICO項目中占比90%以上。其融資規模大,參與用戶多,但項目失敗率高。同時,存在通過ICO進行傳銷、詐騙等活動,容易導致金融風險和社會問題。

8月28日

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向各會員、觀察員單位下發ICO風險提示稱,ICO項目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希望協會各成員本著降低風險的目的,回避ICO相關項目。

8月30日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各類以ICO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稱各類以ICO名義進行籌資的項目在國內迅速增長,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並形成了較大風險隱患。

8月31日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管的上海金融信息行業協會和上海區塊鏈技術聯盟聯合發布了關於ICO風險的提示,稱ICO這一方式募集標的流向難以監控,且可能涉及洗錢、非法集資等法律問題。

9月1日

央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援引監管人士稱,“ICO基本上就是非法集資,建議盡快取締。”該監管人士還強調,“時間耽擱不起,有關部門應該表明立場和態度,盡快取締ICO。”

9月1日

本應在2日舉行的“2017DACA區塊鏈國際高峰論壇”被叫停。

9月4日

央行、銀監會等七部門發布通告,宣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財經觀察:莫讓投資變成“火中取栗”

本周最受關注的財經關鍵詞莫過於“ICO”。

說起ICO,還得先說比特幣。2009年第一枚比特幣誕生後,國內外玩家、炒家紛紛介入,在國內市場,比特幣的交易價格一路上行至3萬多元每枚。

隨著比特幣的風行,不少投機者、詐騙者動起了心思,“發明”出各種“山寨幣”,並“生造”出“ICO”概念,有的甚至開始虛假項目騙錢。

確實,有人在此過程中財富快速增長,資產甚至翻了十幾倍、幾十倍。

4日,央行等七部門叫停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在內的各類代幣發行融資,重申融資中使用的虛擬貨幣不具有貨幣屬性。

隨後“ICO”成過街老鼠,有的交易平台開始清退,有的則開始跑路。

受此影響,比特幣等也應聲下跌,截至10日,火幣網數據顯示,比特幣已跌至22400元每枚左右,萊特幣跌至350元左右。

一場“繁華”終究落幕,但,是什麼促成了這場“繁華”?

市場上有很多說法,有說區塊鏈技術確實有價值,值得投資和推動;有說投資者盲目跟風所致。

事實上,把責任完全推給任何一方都是不合適的,圍繞ICO,除了技術本身,難說有無辜者。

投資者總覺得自己不會接手遊戲最後一棒。不懂內情的人盲目追漲,懂內情的人也想著“火中取栗”,這無非是賭性使然。

麵對不斷出現的金融創新,監管方很難在第一時間把握好監管節奏和力度。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在ICO融資事件中出現,在以前的P2P網貸等多種業態出現之時,很難避免渾水摸魚、火中取栗者的身影。

易得的財富也易逝,市場終究是價值決定價格。

但市場健康的秩序需各方共同維護。投資者需要對所投資的標的有更多了解,監管者要將預期管理做得更好,這樣,市場裏的賭性才會少一些,價值投資才會顯得更有價值。

新聞內存:ICO的前世今生

烈火烹油般的瘋狂之後,首次代幣發行(ICO)終於引來監管風暴。作為數字加密貨幣領域中的時髦概念,被全世界弄潮兒追逐的ICO到底是什麼來頭?

一路飆升的比特幣

談到ICO,就不得不提最著名的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作為全球第一個純粹的數字加密貨幣,算法決定比特幣隻有約2100萬枚,在未來不會增加。

天然的稀缺性讓比特幣行情一路看漲,9月1日再創曆史新高,突破每枚4700美元(約3.08萬元人民幣)。回望2009年比特幣剛誕生時,1美元(近6.55元)可買1300個比特幣。

在今年暴發的“想哭”勒索病毒全球肆虐、HBO數據泄露等多起安全事件中,“幕後黑手”紛紛將贖金指定為比特幣。不僅如此,這一稀缺貨幣更是暗網黑市交易中的寵兒。比特幣的匿名性和“反偵查性”引發它可能進一步淪為黑客工具的擔憂。

目前比特幣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國陸續出台立場和監管措施。

史上首個ICO項目

2013年年底,俄羅斯裔加拿大青年維塔利克·布特林開發出一套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係統——以太坊。這套開源係統可讓每個人利用這個係統生成自己的“虛擬貨幣”,並將其獨立運用到特定領域。

2013年,布特林通過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以太幣融資,開啟了史上首個ICO項目。2015年7月,成功籌得1800萬美元(1.18億元)資金的以太坊正式上線,不少人將其稱為一場風險投資革命。作為以太坊本身的貨幣——以太幣,更是一度瘋漲至6月的400美元(2619元)。著名網絡安全專家米科·許珀寧8月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與比特幣相比,以太幣顯然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2016年後,ICO開始在全球流行,數十個網站專門提供ICO發售的消息和論壇。不少初創企業紛紛效仿,開始利用這一係統建立自己的“虛擬貨幣”係統。

ICO“野蠻生長”

從字麵來看,ICO從股票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一詞演變而來,意思是企業為了未來發展,在成立之初就向公眾籌集“虛擬貨幣”。換個角度說,ICO可幫助那些尚不能公開發售股票、不成熟的企業繞開IPO和監管融資。

隨著“虛擬貨幣”交易大幅增加,ICO融資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日前,中國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發布的報告顯示,上半年,國內已完成的ICO項目共計65個,累計融資規模26.16億元人民幣,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

與此同時,代幣發行融資項目的“野蠻生長”也讓金融詐騙、金融傳銷混跡其中。相當數量的“騙子幣”、缺乏備案的融資主體、毫不透明的項目……代幣市場可謂魚蝦混雜。

相關報道>>>

監管全麵整頓 虛擬貨幣交易遭遇一個紀元的動蕩

比特幣已成非法支付工具 取締交易平台箭在弦上

虛擬貨幣監管升級壓力下 仍有玩家刀口舔血

虛擬貨幣加強監管背後:扒一扒那些“炒幣”花招

比特幣交易平台整頓預期漸濃 資金有望回流股市

(原標題:國內虛擬幣融資項目參與人數超10萬 虛擬貨幣緣何一周兩次大暴跌)

最後更新:2017-09-11 10:32:30

  上一篇:go 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在境內代理行存放存款準備金從即日起取消
  下一篇:go 白酒板塊異動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