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魔獸
如何解決新產品開發中的技術導向與需求導向之矛盾
如何解決新產品開發中的技術導向與需求導向之矛盾
一、到底誰說了算?
這是在新產品開發中,再常見不過的問題。在很多企業,每當開發新產品時,市場人員和技術人員互相吵架,甚至你告我,我告你,讓總經理一天不得安寧。
市場人員認為,消費者需求是硬道理,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得做什麼;技術人員也不服氣,新產品開發是我們技術人員的事情,必須考慮現有技術條件。
市場人員說了:如果做不出這樣的產品,完不成年度銷量,應由你負責;技術人員也說了:就算打死我也做不出來,如果非要做,高額的技術投資你負責。
這樣的“吵架”太平常了,數都數不過來。聽上去,似乎都有道理,但仔細琢磨,都缺乏係統思考。到底誰說了算?誰是最終的裁判員?難道市場人員和技術人員就水火不容嗎?
不少企業的解決方法是“折中”,就是聽聽市場部的意見,再聽聽技術部的意見,然後采用一個折中的意見開發新產品。
其實,這是錯誤的。這些問題都應該由戰略來決定。如果我們的戰略是差異化戰略,市場人員提出來的新產品開發要求再苛刻,技術人員也應該積極配合;如果我們的戰略是成本領先戰略,技術人員認為再好的產品,市場部也不一定上市。因此,在遵循戰略前提下的市場導向與技術導向的結合是關鍵。
真正的武林高手,內功和武術必須均強。光有內功沒有武術,不行;光有武術沒有內功,更不行。產品也如此。需求導向和技術導向並重。光有需求沒有技術,不行;光有技術沒有需求,更不行。
那麼,需求和技術的匹配問題,到底誰說了算?
是消費者說了算?是技術人員說了算?還是總經理說了算?
不,都不是。
是戰略說了算。
二、需求導向和技術導向並行就可以嗎?
有時候,有些企業也感覺到,這兩種“導向”抓得很好,且這兩個部門也配合得很默契,但還是出不來像樣的產品。真是納悶!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提出一個概念:
簡單的“1+1”並不等於“2”。
為什麼這麼講?看一下我們的企業是怎麼做新產品的。
1、部門分工不科學。
有些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上,部門之間的工作分工不清晰或不準確,導致新產品開發屢屢失敗。
例如:有些企業把什麼事情都交給市場部做,而且說“技術部要全力配合”。於是,技術部就成了市場部的侍臣,隻好“你說咋辦就咋辦”。然而,結果會怎樣?市場部所開發的產品,表麵上滿足了某種需求,卻由於不懂技術,內在品質存在重大漏洞或隱患,經不起推敲,便成為“牆腳貨”。
再如:有些企業過於依靠技術部,市場人員隻是參與者,提提賣點,弄弄包裝,別的就沒事可幹。甚至有些企業更過分,讓技術人員設計包裝。這樣出來的產品又如何呢?完全是技術人員的自娛自樂,走運則活兩年,不走運則胎死腹中。
2、開發計劃與獎懲製度不匹配。
很多企業,在年初都有雄心勃勃的新產品開發計劃,而且開發什麼產品、幾個單品、叫什麼名字都計劃好了。以此顯示其精明與遠見。然後就和技術部簽定責任狀,如果按期開發,獎勵多少,逾期開發則懲罰多少等等。就這一眨眼的工夫,市場部就被晾在那兒了,當時“被迫”而寫的新品開發計劃和他們就沒關係了。興奮的技術部會怎麼做?為了拿到這筆獎金玩命開發,還提了個非常動聽的口號“研製一代、儲存一代、上市一代”。但是,出來的產品儲存的不計其數,上市的卻屈指可數。
還有一些企業更精明,他們讓技術部開發產品,讓市場部驗收。意思是:市場部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簡言之:不服不行。而且,技術部的獎金也由市場部來決定給多少。表麵上看給市場部以很大的權力,但實際上,製造了兩個部門間的致命矛盾。產品出來了,市場部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不是,進退兩難。
3、命令式的產品開發。
有些人天生膽小,但以其聰明和誠懇往往得到領導的賞識,便一夜成為某某部門總監。但身為總監,連向老板匯報工作的勇氣都沒有,一見老板渾身發抖,敲門都不敢敲。後來我發現,這是老板們獨裁的結果,當然也不能否認奴隸文化的殘留。
中國企業的“獨裁”現象較普遍,尤其在中小企業更突出。一個獨裁的老板會怎麼做?就像電影裏的日本軍團司令似的,往往失去理性,認為是機會,立即下命令,讓市場部和技術部趕緊開發新產品,甚至把賣點都告訴你了,去做就行了。這還不夠,要求你的時間極短,恨不得今天讓你做,明天就要出來。
在這個競爭殘酷的商業社會,非常理解老板們的“急躁”心態,也能理解他們的“獨裁”行為。因為,每家企業生存的壓力確實很大。但這往往適得其反,一個又一個的產品出去了,沒過一會兒,一個又一個的又回來了。損失由誰承擔呢?最後還是由市場部吃“啞巴虧”。
4、不按流程做事。
我曾給客戶講課的時候提過這樣的觀點:一個企業走向成熟的三大標誌是用數據說話、重企業盈利和按流程辦事。
數據和利潤的概念,再也不陌生了,大家都嚐過其“甜頭”,但對流程表示一些質疑,問:為什麼一定要按流程辦事?因地製宜,豈不挺好嗎?
合理的靈活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新產品開發來講,不按流程辦事確實是飲鴆止渴,後患無窮。
一些企業新品開發流程很完整,從創意的篩選到商業分析,從概念測試到產品開發,什麼都有,但就是不按流程做事,做著做著,就簡化程序,加快速度。最後出來的產品仍然擋不住風浪,經不起考驗,其結果將是一敗塗地。
三、解決之道:規範流程,理順機製
從以上幾個問題,我們就得到明確的結論:簡單的“1+1”就是不等於“2”。
那怎麼做才行呢?如何做才能解決技術導向和需求導向的根本矛盾呢?
答案就是一句話:在堅持戰略的基礎上,必須做好後台的遊戲規則。把這句話再往深展開,至少要做好兩件事情:一是規範流程,一是理順機製。
1、規範流程。
首先要把企業的“人治”環境改變為“法治”環境,最大限度避免“獨裁”;然後再進一步規範新產品開發流程,做到市場部和技術部既有分工,更有協作。
不少人會說:企業小的時候,就是要“人治”。我不反對這種觀點,因為,我說的所有的話都不帶任何極端思想。
我們死守一個觀點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環境,是否適合目前的環境。人家都“法治”了,你偏要“人治”,我也沒辦法。
新產品開發流程,也可以分很多子流程,即:創意篩選流程、商業分析流程、概念測試流程、新品研製流程等。其中,創意篩選流程是關鍵。
很多人認為,創意篩選是市場部的事情,與技術部無關。但在新品開發上,技術人員必須參與其中。他們從技術的眼光看消費者需求,緊密與先有技術和技術發展趨勢連在一起,提出開發意見。
拿奶粉舉例。市場人員發現,中國目前肥胖兒童的比例越來越大,將近有15%(假設)的兒童患肥胖症,而且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於是他們琢磨,如何給他們提供更加科學的營養,既讓他們減肥,又讓他們補充每日所需的營養。因為,他們認為肥胖不代表營養過剩,而是營養失調,肥胖兒童需要這種產品。看上去是個好需求,把市場也細分得非常專業。
然而,技術人員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讓他們減肥也可以,補充營養也可以。但是,兩者不可兼得。因為,人家想減肥,就會用減肥藥;想補營養,就會買各種保健品,哪有你奶粉的份兒?而且“減肥”和“營養”在產品開發上本身就有難度,所開發的產品未必能通過有關部門的檢驗。
這就是市場人員和技術人員合作的意義所在。兩者緊密合作,分析問題就越來越理性,出現問題的可能將越來越小。不要老把市場研究的任務就交給市場人員,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應該讓技術人員也參與其中,互相啟發,互相製約。
流程的本質就是要明確各部門和人員的分工與協作關係,從而提高效率。就新產品開發而言,到底需要多麼細致的子流程,根據行業和企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在此不做一一列舉。不過,在市場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合作中,至少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1)市場人員提供方法,主持全程工作,技術人員提供標準,承擔研製職責;
(2)市場人員分析需求,發現機會,技術人員衡量可行性,把握尺度;
(3)市場人員負責概念創造,技術人員負責產品創造;
(4)市場人員負責相關測試,技術人員參與測試過程;
(5)市場人員考慮完整產品,技術人員考慮核心產品;
(6)市場人員決定上市日期,技術人員保證如期開發。
2、理順機製。
理順機製是為了活化流程。因為,就靠一個流程是不會創造任何效率的。
在前些章節裏我們也討論過關於機製的問題,主要是產品維護方麵。這裏,再次提出“機製”二字,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兩種“導向”的矛盾。
那麼,到底理順哪些機製,才算解決好兩種“導向”的矛盾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是分工與協作;一是激勵與約束。分工與協作,上麵也講過了,但從機製的角度有必要再提一下;激勵與約束,是機製的核心,也是活化流程的關鍵所在。我們將這兩種角度做個交叉分析,就會得到下麵的矩陣(如圖4-4所示):
從這個矩陣,就可以看到到底怎麼理順機製了。不過,先提一下大家經常討論的一個管理性話題:先有激勵,還是先有約束。
很多人認為,人是情感動物,應該先有激勵,後有約束。我的觀點恰恰相反:應該先有約束,後有激勵。
原因是:機製是為了保障流程的順利實施而采取的措施,它必將會涉及到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製度保障,就不可能組織起來,更不可能確保流程的順利實施。製度就是一種約束行為,製度先行本身就承認了約束先行。
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個國家到底先搞法製建設,還是先搞精神文明?答案肯定是法製建設。因為,一個法製體係都不完善的國家,根本無從談起真正的精神文明。
所以,企業不要進入機製的誤區,必須先考慮約束,緊接著要考慮激勵。在一個成熟的企業裏,激勵和約束,應並駕齊驅,缺一不可。
(1)分工上的約束:主要是在流程中,對兩個部門的角色和參與程度進行約束。比如:在新產品創意篩選過程中,市場部該負責創意的可行性分析,而技術部該負責技術上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市場部沒有按期完成,技術部沒有把好技術關,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等。
(2)分工上的激勵:主要是在流程中,對兩個部門各自完成的工作內容設立衡量標準,達標則給予相應的獎勵。比如:有些企業對一個成功上市的新產品,都有獎勵機製,即對參與此產品開發的所有人員,按照不同職責和參與程度給予相應的物質或精神獎勵等。
(3)協作上的約束:主要是在流程中,相關部門沒有積極配合而影響新產品開發進度或質量,給予嚴格處罰。比如:在商業分析過程中,技術部沒有提供良好的技術谘詢,把市場人員拒之門外,到月底例會,至少對技術部負責人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
(4)協作上的激勵:主要是在年底,根據整個年度的工作表現,給兩個部門一個意外的驚喜。比如:新產品開發團隊榮譽獎等。
總而言之,分工也好,協作也罷,必須有個下線的約束和上線的激勵。即:完不成預期目標,必須有個懲罰措施;完成了,必須有個獎勵措施。
除此之外,還必須給予寬鬆的工作環境,要適當包容非故意錯誤,即允許員工為了創新而所犯的錯誤。因為,製度隻是機製的一部分,機製還可以包括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目標與資源的匹配性、過程跟蹤的科學性和兩個部門負責人性格搭配等等。這就看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管理藝術了。
最後更新:2017-04-02 22: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