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41 返回首頁    go 魔獸


日本經濟終有起色?揭秘安倍經濟學三大策略

摘要

日本經濟真的複蘇了嗎?安倍經濟學實施五年效果到底如何呢?

  日本內閣府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下行,年化增長率僅為1.0%,沒有達到2.2%的計劃增長預期;季度實際GDP修正後環比增長0.3%,低於初始值的0.5%。可見經濟增速不及預期但也還湊合。日本經濟真的複蘇了嗎?安倍經濟學實施五年效果到底如何呢?

  如果是在兩年前,日本國內必是嘴炮一片,兩方對辯“安倍經濟學”。貶方無非列舉種種經濟指標數據,加之比較中國、歐美經濟體表現,冷眼唱衰;捧方也持經濟數據,重點突出GNP、科技水平等概念,應聲駁論。

  那麼,安倍給日本經濟開的這劑藥方——“安倍經濟學”在施行第五個年頭的季中,到底有沒有效果呢?我們不妨先講一個段子,不,故事。

  很久以前,一個叫J的富商家中有一口古井,代代傳承,日常使用全賴井水。然而,到了J這一代,井壁積累的青苔越來越厚,古井容量越來越小,每天井水的供應就顯得不那麼能滿足家用了。

  J對此很煩惱,他找來府中最聰明的仆人小A,問“怎麼才能把井裏的井水變多呢?”。

  兩天後,小A告訴J:“我有辦法了!”原來,小A事先已準備好三桶水,隻見他接連向井裏啪啪一倒,井水水麵快速上升。三桶水罷,小A向J邀功:“您看,這井水不是變多了麼?”

  這則“井水變多”的故事,可作為安倍經濟學產生、實施及其效果的微縮影。故事中的井水寓指日本經濟,小A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三桶水寓指安倍經濟學的三大策略。

  那麼,井水變多的小故事是如何與安倍經濟學聯係起來的呢?下麵,上幹貨。

安倍經濟學的三大策略

  2012年底,安倍晉三二度拜相,隨即拋出“拚經濟”路線,被媒體熱炒為“安倍經濟學”。彼時,安倍晉三的手中有“三支箭”(又稱“三大策略”,參見圖1):

  其一,提出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央行每月購買國債7.5萬億日元;

  其二,突破前任政府預算總額70萬億日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

  其三,囊括《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放鬆管製以喚起民間投資和促進創新等在內的一攬子增長戰略。

  這“三支箭”的邏輯相當“耿直”:通過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提高通脹率,使得日元貶值、出口增加,進而物價上漲,企業收益增長,員工的收入也相應增長,最終擺脫當下的通貨緊縮困境,實現日本經濟增長(參見圖2).

安倍經濟學的施行效果

  時至今日,“三支箭”的劇本已演出四年半有餘,其實際效果如何呢?

  要總結安倍經濟學的施行效果,不妨從其上述經濟學邏輯切入,依次分析通貨膨脹率、進出口順差、失業率和經濟增長率。

  1、通脹率:安倍經濟學的目標之一便是擺脫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重要特征表現為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下跌。從下圖3可以看到,最近36個月,日本消費者價格漲跌率(環比)整體上大於0,雖然正值數額很小,但是至少說明通貨緊縮問題得到了較大改善。

  2、進出口順差:安倍政府汲汲於日元貶值,醉翁之意無非在實現出口增加。從下圖4可以看出,最近36個月,日本對外貿易(當期)在2016年前由於“J曲線效應”未快速改善,而自2015年底起,對外貿易已調整充分,實現了比較穩定的順差。

  3、失業率:日本最近36個月的失業率(當期)如下圖5,從中可以看到,失業率大體上呈平穩下降趨勢。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理論,失業率的表現也唿應了通貨緊縮向溫和通脹轉化的跡象。

  4、經濟增長率:基於上述通貨膨脹率、進出口順差額和失業率的數據,不難推斷安倍經濟學的最終目標——實現經濟增長。從下圖6可以看出,最近36個月,日本GDP環比增速在2015年底後逐步扭轉負值,進入2016年全麵轉正,GDP季度環比增速維持在0.5%附近。

  綜上可見,就目前而言,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與日本民眾的預期仍有不小差距。然而,正如“井水水麵上升”的寓意,近期,安倍政府確實把過去十幾年不甚景氣的日本經濟向上拉了一些。

安倍經濟學的前景如何?

  井水水麵上升後,仆人小A向富商J邀功請賞,J該不該獎勵小A呢?

  當然不該!因為,無論向井裏倒多少水,井水水麵隻是短暫的上漲,過不了多久,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是井水的機製。

  同樣,經濟增長也有機製。自亞當·斯密開始,200多年來,經濟學界關於經濟增長因素形成了三個相對一致的觀點:

  (1)隨著時間推移,生產性資源的積累;

  (2)在一國的技術知識既定情況下,對現有資源存量的使用效率;

  (3)技術進步。

  結合這三個觀點,我們來簡析安倍經濟學存在的謬誤。

  首先,生產性資源的積累與技術進步這兩個因素對經濟增長極為重要,但比之政策,皆屬於長期概念,自然和相較短期的安倍經濟學搭不上多大關係。

  再來看資源存量的使用效率。這是安倍政府可以有所作為的點,通俗的解釋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其思路是通過超強的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活力,以此提高資源存量的使用效率。然而,日本經濟的症結在於人口的逆增長、加速的社會老齡化以及大幅提升的政府負債,這些是“井壁上日積月累的越來越厚的青苔”,是導致“古井容量漸小”的根源。單純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無異於提水灌井,結果徒勞,反倒空耗改革時間,隻有將“井壁上的青苔”清理幹淨,才能在既定條件下,擴充“古井容量”,進而增加“可用井水”。

  未來,安倍經濟學還將繼續施行,筆者對其效果並不看好,但是也反對唱衰日本經濟的觀點。自1868年起,日本以彈丸之地,三十載維新稱雄世界,二戰後又在廢墟之上快速建立起世界級經濟巨人,其頑強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即使經曆了上世紀90年代的泡沫經濟,日本經濟元氣大傷,可是其經濟基礎依然雄厚,未來並非沒有再次起飛的概率。最後,筆者想說,無論何時,日本都是值得尊重與學習的對手。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6-18 01:13:11

  上一篇:go 全球經濟將在下半年的某個時刻大幅下滑(圖)
  下一篇:go 美國財富創曆史記錄?72%的美國企業並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