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魔兽
养老金入市遇冷并不一定是坏事
近日,养老金入市的事又热闹起来。原来各地对于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养老金结余资金的事,热情不高。目前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委托投资合同,加入养老金市场化运营的省份总共是8个,仅有1721.5亿元资金到账。目前各省养老金累计结余达4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比例投入运营,当有1.2万亿元入市。媒体说,养老金归集的速度和金额都与业内预期相去甚远。
媒体还报道说,累计结余越多,地方利益就越大,资金拿到中央投资运营的阻力也就越大。那些有巨额结余的省份,居然舍不得拿出资金让中央投资营运,倒是一些结余不多的省份,很积极地拿出了真金白银。
笔者看到的媒体, 都是这类充满惋惜的报道,代表的是人社部的情绪和立场。养老金入市这事,现在是地方不急中央急。 省级政府对养老金入市的态度,从逻辑上不难推断。资金结余不多的省份,面临看得见的巨大支付压力,于是怀着赌徒一样的心理,巴不得倾其所有投入股市捞一笔,以解决燃眉之急。而结余较多的省份,没有这样的压力,它把结余资金存在当地银行,虽然银行储蓄的回报率很低,但是这些巨额资金留在当地银行,供当地使用,也是当地的一笔财富。
理论上讲,养老金结余越多,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越大,越应该寻求投资营运机会以争取更高的回报率。但是,这种压力在积累制下比较大,而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则减轻许多。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名义上实行统账分离,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制。在积累制下,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应该力求增值保值,这样才能使个人账户资金达到一定的积累额,至少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的侵蚀,而投资运营至少是保值增值的一种选项。由于巨额空账的出现,个人账户的积累制已经名存实亡,被名义制取代。名义制下的个人账户资金也是现收现付,资金增值与否和投资营运无关,它取决于每年由法定部门决定的记账利率。对于养老金的管理者来说,只要现收现付有余,够支付当前需要即可;而对于参保人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方式管理个人账户资金,只要保证将来按记账利率支付收益就万事大吉。所以,无论有巨额结余的省级部门,还是各省的养老保险参保人,都没有什么迫切愿望将养老金结余送出去进行高风险投资。
虽然媒体都在以一种惋惜的态度,报道养老金有大量结余的省份在养老金结余投资运营中的消极不为、一毛不拔,并且认为这些省份不顾及参保人的利益。实际上这样的报道和指责并不十分中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不成熟,将养老金投资于股市是存在巨大风险的,未拿出更多结余资金投资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危害参保人利益。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并非包赚不赔。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它的年均收益率为-6.89%,是严重亏损的;2016年全国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收益也仅为1.73%,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由此可知,各地对于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养老金热情不高、兴趣不大,未尝就是一件坏事。在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多观望或许还是好事,虽然各省的观望未必真的是为参保人的利益着想。
不仅如此,目前一些省份委托运营的比例还存在猫腻、隐藏风险。入市有风险,所以养老金结余投资股市有限制,并非入市越多越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现在的问题是,这30%的上限,是按照全国资产净值计算,还是按照各省的资产净值计算?按照各类报道的意思,是按照全国的资产净值计算,因为各省加总的资产净值超过4万亿元,所以有关部门和媒体估算,如按照30%计算则应有1.2万亿元入市,但实际上却只有1721.5亿元,因而差距过大。但从相关制度分析,这30%的限额,只能是委托投资营运的省份拿出的资金占本省结余的比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为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委托人”,显然委托人只能就本省管辖的结余资金的30%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你拿出超过你结余资金30%的部分投入股市,结果亏损了, 不但你承担不起,而且由于各省的资金是分别管理的,其他省份也不可能拿出自己的资金来为你解决风险。
从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看,进行委托运营的省份,显然没有受30%这个上限的约束。据统计,养老金累计结余较少(1000亿元以下)的省份,纳入投资运营的比例约87.6%,如广西2015年养老金累计结余仅为456.54亿元,而委托社保基金运营的规模就达到400亿元,占比高达87.61%。山东2015年将1000亿元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纳入投资运营的比例50.68%。将本省养老金结余额的87.61%用于风险投资,一旦亏损,后果将极其严重。以全国养老金结余总量的30%作为入市的上限而不是以每个实际参与委托的省份结余资金的30%作为入市的上限,这样蕴藏极大风险的偷梁换柱的做法,有关方面怎么会视而不见呢?
表面上看,在记账利率制度下,只要未来参保人数下降,未来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那么,参保人未来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保证,其利益并不在于结余的资金被投资于什么。所以,个人账户名义制下,参保人反而变得逍遥,他不用操心结余养老金的运营,管理者运营者也不关心参保人的看法。但从根本上说,养老金结余如果大量进行风险投资,出现巨额亏损,影响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话,广大参保人的利益必定要受到损害,他们最终必定要为此承担后果。今年刚刚发布实施的《统一和规范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办法》说,“记账利率应主要考虑职工工资增长和基金平衡状况等因素研究确定”,只要基金出现大幅度亏损,出现不平衡状况,记账利率就会被调低。事实上,不但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要调低,统筹账户的增长率也会调低。所以说,直接受害的最终仍然是参保人。由此可知,如果真正为了参保人的利益,那么,养老金入市遇冷,也并非总是坏事。
最后更新:2017-08-06 0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