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魔獸
小房企拿地維艱:土地市場“擠出效應”蔓延至三線城市
7月7日,上海發布《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住房用地供應5500公頃,其中,商品住房用地2000公頃,租賃住房用地1700公頃,保障性住房用地1800公頃,住房用地供應總量較“十二五”增加20%。
對於急於補倉,並謀求在“長三角”區域發展的企業來說,這無異於一個“大禮包”。但現實中,並非所有房企都能享受到供應端的政策紅利。
隨著地價漸趨高企和土地出讓條件日益苛刻,小型房企在土地市場的競爭中也走向弱勢,並幾乎從一線城市土拍市場絕跡。即使在部分三四線城市,激烈的競爭態勢也正將小房企擠出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輪市場下行周期過後,市場將出現新一輪洗牌,優勝劣汰將率先發生在前端的土地市場。
萬元門檻的壓力
由於地價過高,熱點城市早已不適合小型房企生存。梳理過去兩年北京市場的拿地記錄可見,住宅地塊得主絕大部分都是“熟麵孔”。近年來,在一些熱門地塊的出讓中,為分擔風險,大企業組成聯合體拿地已成常態。
6月22日,在北京房山區青龍湖地塊的出讓中,共有7個主體參與競買,其中有4個為聯合體,分別是“國開+萬科+首開+龍湖”、“保利+中海+中糧+天恒”、“房山新城+城建+招商”、“首創+遠洋+五礦”,前者成為最終的得主。
當日出讓的順義地塊,也被“首開+萬科+龍湖+東方華美”聯合體競得。
大型聯合體的出現,反映出熱點城市土地競爭激烈、風險較大。按照某房企人士的說法,這既與地價高企有關,也與出讓規則的調整密不可分。
“現在的出讓條件,對土地價格、房屋價格、配建規模、建設房屋類型都有限製,還對自持有所要求。”該人士表示,經過核算,純商品房部分的成本越來越高,在當前限價條件下,這意味著很大的風險。
由於難以承受這類風險,近兩年來,小型房企已經逐漸退出熱點一二線城市,隻有部分擁有特殊優勢(政府關係、一級開發、特有某種資質)的小企業還在支撐。
近期,由於資本溢出效應,三四線城市土地成交旺盛、價格攀高,小企業再度麵臨類似壓力。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賣地最多的50大城市合計賣地金額達到13691.3億,同比2016年上漲38.4%。這些城市的平均地價上漲了27%,地價上漲城市主要集中在三線城市。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本輪周期之後,已經有一大批三四線城市的房價超過一萬,這是房地產開發具備一定規模效應的基礎門檻。他指出,隨著“萬元俱樂部”數量越來越多,對土地爭奪也就越發激烈。
就地價而言,楊現領指出,在本輪土地出讓中,一些熱門三四線城市土地溢價率很高,地價幾乎漲了一倍,對後期消化帶來很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大型企業並不在意一個項目的短期得失,而更在意長期的布局,相比之下,小型房企就顯得十分被動。
西安某小型房企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自身實力不足,該企業從未在西安的公開市場拿地,而是借助較早進入的優勢,以協議的形式,早年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獲取了一批土地。但近年來,這批土地的開發進入尾聲,繼續協議拿地難度較大,因此公司正在尋找收購的機會,但也同時考慮從該市場抽身。
此消彼長
“優勝劣汰是市場的基本規律,實力不足的企業被淘汰不見得是壞事。”住建部住房改革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雲昌表示,現階段,大型房企為繼續提高市場占有率,正逐步把戰線拉到三四線城市,進一步擠壓小房企的生存空間。
他認為,大型房企、中型房企之間都有可能出現兼並整合,相比之下,小房企(尤其是民營企業)麵臨的困境更大。
在7月6日下午的銷售及經營電話會議中,萬科董秘朱旭也指出,在大型房企全國性布局的情況下,小房企的生存空間在不斷受到擠壓。
朱旭援引數據稱,在萬科長期關注的27個城市中,6月的土地成交麵積和成交金額都增長了超過100%。朱旭表示,開發商拿地十分積極。以萬科為例,如果算上6月29日斥資551億元獲得廣信資產包,萬科上半年拿地金額約達1463億元,占簽約銷售金額54%左右,在行業內屬投入最多的一家企業。
中原地產的統計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已有34家房企的拿地金額超過百億元,其中排名靠前的30家房企拿地總金額達8726.2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可比數據增長66.4%。
這組數據的另一麵,則是大量小型房企的憂傷。顧雲昌表示,新房市場的總量已經很難再擴大,“如果有企業多拿了地,就一定有企業拿不到地。”
就在上海公布供地計劃之前,重慶在7月4日公布了主城區住宅用地供應中期規劃,未來五年主城區計劃供應住宅用地9.5萬畝,其中2017-2019年供應5.8萬畝,2020-2021年供應3.7萬畝。
7月5日,廣州也宣布今後五年(2017-2021年)初步計劃年均供應住宅用地約5-6平方公裏、可建麵積約1250萬-1500萬平方米,較“十二五”期間增加近兩成。
分析人士認為,就這些城市的量級而言,這部分新增供地顯然是“大佬”的遊戲,小型房企很難享受到這輪紅利。
鏈家研究院根據成交金額統計,今年前5個月,TOP5開發商的市場占有率由去年的15%提高到23%,TOP10的份額由22%提高到32%,TOP20由29%提高到40%。楊現領指出,僅從數據上對比,中國TOP10開發商的集中度已經超過30%,接近美國水平。不僅小型房企,下一階段大中型企業之間的分化也會非常顯著,甚至可能出現大型企業的退出或整合。
(原標題:小房企拿地維艱:土地市場“擠出效應”蔓延至三線城市)
最後更新:2017-07-08 10:49:42